米哈游投资了核聚变!官方微信宣布获4亿元投资

来源 | 品玩(ID:pinwancool)

作者丨白宁

“米哈游投资了核聚变!”

二十天过去了,米哈游系列《原神》和《崩坏学园》的玩家们依然震惊于这个消息:2022年2月25日,Energy Singularity(一家致力于开发商业化的……聚变能源科技公司)宣布于其官方微信公众号称已获得近4亿元人民币(6300万美元)的投资。 MiHoYo 是其主要投资者之一。

有人为米哈游“技术宅拯救世界”的说法喝彩,也有人惊讶“玩游戏赚钱竟然支持科研”; 有些人认为MiHoYo只是赚了太多钱,找不到地方花。 Sensor Tower数据显示,2021年,《原神》仅在移动端的总收入就达到18亿美元(约113.61亿元人民币),而同年,网易游戏的年净收入为628亿元人民币。 基于此,米哈游被认为已经超越了网易——“网易游戏第二的位置不保”。 结合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需要“30到50年”的传说,很多人都深深认同米哈尤可能是“一个有很多钱的傻瓜”。

图片来源|传感器塔

此次活动的另一主角Energy Singularity成立于2021年6月,“专注于开发具有商业发电潜力的高磁场、高参数、标准化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及其运行控制软件系统” ,为未来商业聚变动力堆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核心部件和服务。”

Energy Singularity声称其团队成员涵盖高温超导、等离子体物理、人工智能等核聚变研究所需的多个领域,均来自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北京大学等顶尖大学和研究机构,清华大学等,但由于目前无法获取团队成员的具体信息,因此无法核实。 Energy Singularity没有官方网站,所有公告均在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 融资成功后,发布的第一条推文是招聘启事,并成功成为其阅读量最高的推文。 这或许证明了行业内确实有很多人关注它。

上周三,能源奇点在其官方账号上宣布,已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签署协议。 双方计划共同研制全球首个基于全高温超导磁体的托卡马克装置,实现科学长期稳态运行。 和工程目标。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所是我国可控核聚变领域历史悠久的研究机构。 我国聚变领域第一座大型科学装置——中国环行器一号(HL-1)就是由它建造的。 2020年12月,其建设的中华循环器2M号装置(HL-2M)也实现首次放电。 在西南核工业物理研究所的加持下,这个稍稍停顿的初创公司终于有了更加踏实的感觉。

米哈游总裁刘伟表示:“可控核聚变是一项令人兴奋的技术,半个世纪以来,各大科技强国不断投入,长期积累了科研和工程经验。十年来,随着多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商业公司和风险投资开始大规模进入这一领域,这种趋势在美国尤为明显。”

在美国、欧洲等地,投资确实正在加速进入可控核聚变领域,初创公司也给出了让投资者疯狂的理由:他们几乎都承诺在十年内发展商业核聚变。 那么,问题来了,“三十、五十年”的传说真的已经成为过去了吗? “永动机”,触手可及吗?

燃烧与进步

近六个月来,在核聚变投资领域,最轰动的事件并不是连游戏公司都参与了核聚变投资,而是单笔融资金额纪录被提升至10亿。 去年12月,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完成B轮融资,获得超过18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创下核聚变领域融资新纪录。 此次投资由 Tiger Global 领投,比尔·盖茨的公司、马克·贝尼奥夫的 Time Ventures 以及大约两打其他公司参与其中。

Commonwealth一举成为该领域最炙手可热的核聚变公司,也让很多刚刚筹集了数十亿美元融资的人惊叹不已。 在Commonwealth成功融资的前一天,General Fusion刚刚完成由淡马锡控股领投的1.3亿美元E轮融资,投资者包括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 一个月前,Helion Energy完成了由OpenAI联合创始人Sam Altman领投的5亿美元E轮融资,如果按计划达成目标,还有机会获得另外17亿美元融资。

核聚变正在成为投资界的新流行词。 据聚变工业协会(FAI)统计,2021年,可控核聚变领域吸引了近19亿美元的私人资金、8500万美元的政府资金以及其他渠道的资金。 相关民营企业也成功累计23家。 。 其中,近10年成立的有15家(65%),5年内成立的有12家(52%)。

成立30年的核聚变公司|FAI

就这样,人们眼睁睁地看着核聚变成为投资领域的一个赛道。

受控核聚变确实是一种理想的能源,堪称“能源解决方案的终结”:能量释放效率比传统能源高数百万倍,原料无限,零污染。 但同时,它也是一种能源,往往需要投入数十亿或数十亿美元研发的十项新技术。 目前,在国家层面上,很多国家都在发展自己的核聚变,同时也在进行国家层面的合作(比如ITER,有30多个国家参与),但即使有几十个、几十个已经投入数十亿美元,距离真正的成功还很远。

可控核聚变技术实现的难度和所需的巨额投资并不能阻止投资者的脚步。 终极能量所描绘的未来,着实让他们疯狂。 2020年后,随着全球经济受到COVID-19疫情的严重影响,这种疯狂并未停止。 最好的证据就是投资金额从几百、几千万美元飙升至数亿、数十亿美元。

现在,在2022年第一季度结束之前,已有多家相关公司获得投资。 2 月中旬,距离 Energy Singularity 获得 6300 万美元投资还有 10 天,总部位于英国的 First Light Fusion 宣布正在从 Oxford Science Enterprises、Hostplus 和 IP Group 以及新投资者 Braavos Capital 和腾讯(是的,这家公司)筹集资金。 That Goose Factory)在 C 轮融资中筹集了 4500 万美元。

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这距离First Light上一轮融资2500万美元仅过去14个月——足见核聚变公司烧钱的速度。 在核聚变领域,这种烧钱速度其实很常见,到了后期就变得更加昂贵。

理论上实现可控核聚变的方法有很多种,FAI统计的23家核聚变公司几乎都体现了这一点。 除了最常见的磁约束技术路线外,磁惯性、惯性约束、混合静电约束等也都被一一尝试。 这也延伸出了多种实验装置,有些公司甚至重现了20世纪50年代和1960年代流行但流行的装置。 最终被遗弃的仿星器。 这些实验性装饰的共同点是都需要大量资金。

来源|FAI

Commonwealth走的是最流行的磁约束路线,具体实现方法是传统的托卡马克。 它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家衍生公司,于 2018 年才成立。该公司首席执行官 Bob Mumgaard 表示,他们将在六年内拥有一个可用的聚变反应堆。 在完成第三轮8400万美元融资五个月后,Commonwealth开发出了高温超导磁体HTS。 高温超导用于维持超高磁场以创造聚变条件。 去年夏天,Commonwealth终于成功测试了HTS,并用它来优化自己的托卡马克。

全世界大约有150个托卡马克,其中最大的一个是ITER耗资300亿美元建造的——重2万吨,有篮球场那么大,预计将于2035年完工。ITER的主磁体重约400吨并实现超过12特斯拉的磁场强度,而Commonwealth的目标是使用15吨重的磁铁产生20特斯拉的磁场。 HTS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其原料为稀土氧化钡铜(又称ReBCO)。 由此制成的超导体可以几乎零损耗地传输电流。 因此,ReBCO不仅是制造强大电磁体的关键,也是“制造核聚变装置的关键”。 自此,英联邦正式开始托卡马克的建设。

在完成18亿美元融资后,Commonwealth宣布资金将用于建造、调试和运营世界上第一台净能聚变机SPARC,以及第一座商业聚变电站ARC。 他们计划到2025年SPARC将完成聚变商业标准的净能量增加,这意味着能量输出与输入的比率将达到数十甚至更高; 2030年代初,ARC将建成并开始用于发电。 。

这是一个超出人们一直以来所知的核聚变时间计划。 如果对比其他私营核聚变公司的计划,很容易发现这种激进的计划是常态。

总部位于华盛顿州的Helion Energy计划到2024年实现核聚变能源净增长,其采取的技术路线是磁惯量约束,通过“磁场反向配置”和“脉冲不点火”叠加来实现。 为此,Helion 一直在更新其聚变反应堆。 到2020年,在前期融资烧掉7000万美元后,将顺利完成第六代核反应堆Trenta的建设。 目前,Helion正在建造第七个反应堆“北极星”(Polaris),并正在设计第八个反应堆“安塔瑞斯”(Antares)。

去年6月,Helion成为第一家将等离子体加热至1亿摄氏度的私营公司,这被视为Helion核聚变商业发电之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2013年,Mithril Capital联合创始人Ajay Royan(另一位联合创始人是亿万富翁Peter Thiel)首次向Helion投资200万美元,使其能够建造一个可以“重复脉冲功率”的聚变反应装置。 此后,Mithril 对 Helion 进行了投资,包括最近一轮 5 亿美元的投资,并承诺如果该公司的第七个原型机按预期工作,将再投资 17 亿美元。

对此,Helion首席执行官David Kirtley充满信心:“10年内,我们一定会拥有商业力量出售。”

Kirtley的自信不仅来自于她自己,也来自于她的同龄人。

10年实现商业核聚变?

如此统一、夸张的时间规划,我们以为是为了招商引资,但同时我们也有些动摇。 10年内核聚变真的能实现商业化吗?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核聚变物理学家塞希拉·冈萨雷斯·德文森特认为,随着大量资本的涌入,核聚变领域的技术突破很可能会提前出现,并得到应用。核聚变能源也有可能在30年或50年内成为现实。 但与此同时,他用来衡量实现核聚变所需时间的尺度却没有改变,依然是一贯的“三十到五十年”。

非盈利基金会Fusion Power Associates主席斯蒂芬·迪恩也表示,“到目前为止,核聚变的历史并没有给我们很大的信心。众所周知,我们距离商业聚变达到50年还有很多年的时间”几年后。”

与此同时,Fusion Power Associates 旗下的所有私营公司都在走上聚变商业化的道路。 商业核聚变对于投资者和企业家来说诱惑是巨大的。 只要有一家公司成功,就彻底解决全球能源供应问题,永久无碳。

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建成了100多个可控核聚变装置。 其中,磁约束核聚变研究一直是主流技术路线,托卡马克因其突出的性能而脱颖而出(聚变三重积比其他技术路线高2-4个数量级)。 但与此同时,其他类型的技术路线也没有放弃,美国国家点火计划致力于通过惯性约束路线实现聚变点火。 然而,迄今为止所有努力的最终结果是受控核聚变的商业化仍然难以实现。

来源|水印

更具体地说,用来判断点火成功与否的聚变三重产品还差几个数量级,初创公司往往承诺两三年内达到能耗比,集结全球力量,奋斗几十年,而还没有突破0.7。 将等离子体加热到1亿摄氏度,这被视为里程碑事件,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实现,最高纪录甚至达到了5亿多度。 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没有国家级研究机构声称几年内可以实现受控核聚变的商业化。

在具体时间规划中,我国建设原型电站的目标时间是2050年,韩国和俄罗斯的进度几乎都是在本世纪中叶。 就连一向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美国,也将原型电站建成时间定为2035年,运行时间为5年后。

另一方面,公开信息显示,这些民间核聚变公司均采用中小型设计。 以目前有明确研究数据支持的托卡马克为例,其原理决定了装置体积越大,越有可能达到点火临界点。 ITER是基于此设计建造的大型托卡马克装置。 虽然球形托卡马克和RFP等小型化核聚变装置从投资和商业角度来看很有吸引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实验表明可以实现点火。

但另一方面,资本的涌入本身其实也完成了某种表述。 毕竟钱是不会骗人的,投资总是需要回报的。 《华尔街日报》援引业内人士的评论:“一波又一波的资金正在涌入核聚变领域,这是核聚变产业扩张的信号。”

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聚变   马克   融资   可控   装置   能源   领域   美元   官方   商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