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地中海 “中国盾构”引水又铺路

我从“一带一路”来

海外建设者眼中的“一带一路” 7

人物名片

张鹏

项目:黎巴嫩贝鲁特水利工程、意大利北部高速铁路隧道项目等

职位:国际事业部项目经理

心声:中国盾构机从2013年开始走出国门,我们有幸搭上时代列车,未来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制造、中国盾构更好地走向世界。

黎巴嫩是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国家,因地形环境等原因,过去该国一些地区一直受到饮水问题困扰。2014年,黎巴嫩政府决定建设“大贝鲁特”引水工程,该工程需要开挖3条隧道,全长约22公里。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装备)为其量身定制了两台当时世界最小、直径仅为3.5米的硬岩掘进机,并于2018年3月克服施工难度大和施工距离长等难题,实现顺利贯通,协助解决了贝鲁特居民的饮水问题。

张鹏最初在意大利一家盾构机企业工作,因为参与了贝鲁特引水工程,见识到中国盾构机的硬实力,之后加入中铁装备,参与了意大利北部高速铁路隧道建设等来自欧洲国家的隧道建设项目,见证着中国制造的盾构机在海外市场大展身手,建造出一个又一个民生工程。

文、图、视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通讯员 杨格

剪辑/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高凯珅 实习生 谭泽科

量身定制“小尺寸”盾构机

助贝鲁特民众破解用水问题

在“大贝鲁特”引水工程之前,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的居民一直都面临着用水问题。原本,贝鲁特拥有着众多自然优势,在靠近海岸的山区地段,黎巴嫩的大部分淡水就储存在山地的积雪之下或地下,为贝鲁特及周边地区的数千口水井提供水源;但遗憾的是,受地中海气候和地形影响,大部分的水每年都流入了大海。

过去在黎巴嫩一些地区,几乎家家户户的楼顶都装着多个大水箱,水箱里的水由专门的送水车送上门,这种水只能供日常洗漱用,饮用水则需额外付费购买桶装水。走在贝鲁特的街道上,可以不断地听到抽水引擎的轰鸣声。

多年来,黎巴嫩政府、民间组织、国际合作伙伴都一直在研究如何解决该国的用水问题,但受限于技术等原因始终难以实现。直到2014年,黎巴嫩向世界银行贷款修建黎巴嫩大贝鲁特供水隧道和输送管线建设项目,拟通过修建三条隧洞,将贝鲁特附近的阿瓦利、利塔尼两条河的河水引入大贝鲁特地区,并通过水质处理,以便为当地居民提供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当时意大利CMC公司赢得了这张订单成为承包商,但是选用哪个施工方又成为一道难题。

盾构机作为隧道施工的利器,虽然有着“工程机械之王”称号,可在当地,首次使用全自动TBM施工并不容易。隧洞的直径最大只能允许3.53米,当时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如此小直径的掘进设备,且欧洲隧道协会在当年公布了一项新标准,即为了保证隧道施工人员的安全,供应商提供的TBM产品必须能够实现刀具背装条件。

当时,即便属于盾构机行业翘楚的意大利,也无法产出这样的设备;而中国盾构机虽于2013年才首次走出国门,却已逐渐在国际上“崭露头角”。

针对该项目,我们的技术人员量身定制了两台最小直径仅为3.5米的硬岩掘进机,凭借着刀具背装、小刀间距和刀具非线性布置等针对性设计,不仅符合标准条件,更是在六百多米长的曲线段且地质条件差的情况下,克服施工难度大和施工距离长等难题,创下了日进尺90.1米,月进尺1244.2米的纪录,并于2018年3月提前贯通了隧道。2019年,整个供水项目投入使用,贝鲁特居民终于用上了经济实惠的自来水。

大贝鲁特引水工程项目,是意大利方与中铁装备的第一次合作。也正是在该工程后,“中国盾构”这块招牌越来越得到意大利方面的认可。

接意大利隧道“大订单”

建成后高铁提速 连通欧洲东西部

2014年时,我还没有来到中铁装备,而是在意大利的一家盾构机企业工作,主要做意大利盾构机的出口业务。正是因为期间加入到大贝鲁特引水工程项目之中,我才意识到了原来中国盾构机无论是服务还是技术创新能力上,都已逐渐成长为行业“领头羊”。

2017年前后,我的意大利同事找到我,并向我推荐了中铁装备,于是我开始转做中国盾构机出口海外,尤其是出口到意大利的相关业务,也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盾构机给意大利、欧盟乃至全世界带来的力量。2018年,在结束大贝鲁特引水工程后,我们就接到了来自意大利的第一张订单——意大利北部高速铁路隧道项目。

北部隧道项目隶属于欧洲交通网,是意大利国家大型战略基建工程,连接了米兰-维罗纳-威尼斯,并且属于欧洲核心走廊(地中海走廊)的一部分,相当于打通后,该项目将通过西班牙、法国、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和匈牙利连接欧洲的西部和东部。

但开展这个项目的难度也不小,整个项目挨着阿尔卑斯山脉,我们需要在山脚开拓两条总长为9564米的隧道,所遇到的地质也很复杂,下穿地层包括了坍塌与冰川沉积物,同时还有大量粉砂、砂卵石,偶有大孤石(> 1米),还要克服高水压(强度为6巴)。针对地质情况复杂、间隧轴线距离近等特点,我们的工程师通过精心设计,制造出了一台大直径(10.03米)土压平衡盾构机。为了表达对这台中国盾构机的喜爱与认可,负责该项目的CEPAV DUE联营体总经理托马索·塔兰塔将这台盾构机命名为“玛蒂娜”——那是他小女儿的名字。

该项目从2019年开展至今,目前还剩最后两公里即将完工,建成后它将使当地高铁速度从过去的200公里每小时提升至300公里/每小时,通行时长可缩短三分之一。

打破高端市场垄断

“中国盾构”实力与创新力获国际认可

“玛蒂娜”是我国首台出口欧盟本土的盾构机,也是我国高端隧道掘进装备首次运用于欧洲核心区域,打破了国外同行对欧洲高端市场的垄断。

在此之后,中国盾构机越来越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尤其是意大利,算上目前正在生产制作的,我们一共有超过20台盾构机订单,如意大利的福尔泰扎铁路隧道项目、西西里高速铁路隧道项目等均采用我们的盾构机。

我可以骄傲地说,如今意大利大部分的在建铁路隧道都有中国盾构机和中国盾构人的身影。有时在一些项目中,我会遇到或对接到意大利的前同事,他们都惊叹于中国盾构机的高速发展,他们原本的一些认知也在被逐渐打破:原来中国盾构机不止是有成本上的优势,从工期、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后续服务模式上都不落下风。

比如在北部铁路隧道项目的施工过程中,我们就曾碰到过一些意外情况。由于该项目的地质情况差,地质中有很多卵石,对于设备施工螺旋输送机的影响比较大。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和技术人员一同前往当地,发现当地施工方的施工习惯和我们不太一样,于是提醒他们要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避免机器卡机。后来有一次,对方在施工过程中因为处理不当,连续两三天遇到螺旋机频繁卡机状况,他们一度还以为是机器故障,我们便连夜联系了当地的服务人员了解情况,并在国内紧急召开会议分析卡机原因,第二天就给出了解决方案。对方赞叹道:“原来是我们的操作出了问题,并不是设备原因。你们的服务效率真的太高了。”

再比如近期刚下线的“中铁1237号”,作为全世界首台应用绿色理念的盾构设备,它将服务于美丽的西西里隧道工程。我们称它为“绿色盾构机”,因为它不仅可以通过对盾构掘进过程中各系统的自动智能管理,自主达到掘进效率和能源消耗的最佳匹配;还可以减少粉尘噪音排放和设备能耗,从而降低成本。这也成为了中国高端装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新亮点和新案例。

通过展现“中国盾构”的实力和创新力,如今我们与意大利的合作越来越密切,越来越多的欧洲项目也开始主动找我们合作,未来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响应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制造、中国盾构机更好地走向世界。

“中国盾构”走向世界

啃“硬骨头” 黎巴嫩首都贝鲁特位于地中海边狭长的平原上,背靠连绵起伏的黎巴嫩山,沿海山脉底部都是喀斯特地貌,山体岩石坚硬,地质高风化、断层多,想要建造引水工程就必须在这种地质条件下打穿隧洞,并开挖3条隧道,全长约22公里。且隧洞的直径最大只能允许3.53米,当时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如此小直径的掘进设备。在此条件下,技术人员为该项目定制了两台当时世界最小、直径仅为3.5米的硬岩掘进机“中铁 238号”,不仅符合施工安全标准,更是帮助该项目提前完工。

绿色低碳 服务于西西里隧道工程的 “中铁1237号”是全世界首台应用绿色理念的盾构设备,融合了智能控制和低碳环保两大特点。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盾构掘进过程中各系统的自动智能管理,实现与掘进地层的自适应调节匹配,自主达到掘进效率和能源消耗的最佳匹配;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粉尘噪声排放,其搭载的连续掘进技术和快速换模技术等可以帮助提升掘进效率,达到减少设备20%~30%的能耗。

畅销多国 从2012年至今,中铁装备已经陆续出口至德国、法国等32个国家和地区超百台盾构机,产销量连续6年世界第一。其中,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马来西亚、新加坡、格鲁吉亚、意大利等地的隧道工程项目中,也都有中国盾构机的身影。

中铁装备海外分院工程师李海洋:

在波兰修隧道 圆岛上民众“出行梦”

近些年,我参与了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基建项目。我是在2017年之前进入中铁装备的,作为一名海外分院的工程师,每年我们会有大约三四个月时间在国外开展项目。有时我打开世界地图,看到自己参与修建的那些铁路或隧道的图标出现在上面,内心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在我职业生涯中,印象最深的经历是在波兰修隧道。不少当地人告诉我们,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年,也是波兰高速发展的十年,这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在波兰,我看到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新能源汽车、通信电器等企业纷纷落地,这也带动了当地相关产业及其上下游发展。

完善波兰的交通要道也是两国之间合作的一个重点。近期,中国盾构机所开展掘进的波兰最长水下公路隧道——希维诺乌伊希切隧道正式通车了,如果你打开地图,就可以看到在波兰乌兹南岛和沃林岛之间多了一条连接海岸两地的双向两车公路隧道图标。

希维诺乌伊希切市虽然只有5万多人口,但却是从波兰前往德国等东欧国家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这座小城主要由两座相距仅一公里的岛屿组成,穿流而过的斯维纳河将它们分隔开来,岛上居民的日常往来通行、上下班都只得依靠摆渡船进行。碰到人流量大的时候,等待和通行的时间加起来甚至要两小时,这给两地居民的生活及日常往来带来了不便。

当时我们在波兰待了三个多月修建这条隧道,虽然全长仅1.44公里,但因下穿海峡,需要我们克服海洋细砂、带砾石地砂质粘土、石灰岩等多种复杂地质,几乎整个河床都是风险段。

为了赶工期,在项目设备组装阶段,我们几乎每天都在零下20℃的夜晚加班。负责管理公寓的阿姨对我们这群“早出晚归者”常会有微词。我还记得有一晚上9点多,我们刚完成一天的工作回到租住的公寓,那位阿姨看到我们又这么晚回来,便忍不住询问原因,当听到我们是来为他们修建隧道时,她向后退了一步并且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说:“我们当地人已经盼望这条隧道一百多年了,非常感谢你们。”阿姨的这番话使我们深受鼓舞,为了当地居民出行方便,我们坚信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如今,两岸居民的跨河通勤时间由原来的40分钟以上缩短至4分钟,彻底改写了当地百年来靠渡船通勤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盾构   贝鲁特   中国   黎巴嫩   地中海   波兰   意大利   欧洲   隧道   装备   项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