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不看主人,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同治八年八月,北京的大街小巷疯传着一则消息:慈禧身边的心腹大太监安德海被杀了!

而杀掉安德海的,正是山东巡抚丁宝桢。


正所谓“打狗还得看主人”,丁宝桢损了老佛爷的面子,事后慈禧太后不仅没有报复他,反而还大送牌匾,拍起了他的马屁。

这不禁让人纳闷,这丁宝桢究竟是个何方神圣呢?

其实,并非丁宝桢有比慈禧更强大的靠山,而是他杀掉安德海的妙计,慈禧太后也没法从中挑毛病。

安德海所犯何事?

说起慈禧太后身边的宠监安德海,他犯下的罪行实在是罄竹难书。

在成为太监之前,安德海是个走投无路的孤儿,他自幼父母双亡,于是就和兄妹一起寄养在叔父家中。

安德海的叔父是个赌鬼,他家里早就被赌债拖累得穷困潦倒。为了活命,9岁的安德海被送进宫,当了一名小太监。

安德海聪明伶俐,做事麻利,很快就受到了咸丰帝的赏识,成为了御前太监。

1861年,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以6岁的皇长子载淳(同治皇帝)继承皇位,并派肃顺等8位顾命大臣辅政,主持政务。

当时,载淳的生母,也就是未来的慈禧太后为了掌权,准备联合咸丰皇帝的异母兄弟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

当时恭亲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与英法联军求和事宜,于是慈禧便派心腹太监安德海悄悄潜进恭亲王府,把夺权阴谋告诉了奕訢。

奕訢得知计划后,便立即向承德行宫发了要求奔丧的折子,想进宫与慈禧碰面合谋。

没想到,奕訢的奏折被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人识破,他们以“京师重地,留守重臣,一刻也不得离开”为理由,拒绝了奕訢要求奔丧的请求。

慈禧见自己的阴谋被肃顺等人识破,她又下了一道密诏,盖上“御赏”及“同道堂”印章,再次派安德海连夜赶往北京,召奕訢速来承德,共商除肃顺大计。

奕訢接到密诏后,打着奔丧的旗号,马不停蹄地赶到了承德行宫。

接下来,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奕訢与两宫皇太后见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最后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去了肃顺等8位顾命大臣的权力。

“辛酉政变”的成功,安德海功不可没。他在此计划中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欣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安德海的人生开始一路开挂,他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

成为总管大太监后,安德海又帮助慈禧解除了奕訢等人的权力威胁,慈禧太后也成为了清宫里独揽大权的女主人。


有慈禧太后的庇护,安德海变得恃宠而骄。他不仅不把同治皇帝放在眼里,还经常挑拨是非,惹得小皇帝被慈禧训斥。

1868年的冬天,24岁的安德海竟然不顾宫规礼制,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大摆宴席,高调娶妻。

而他要要娶的女人,正是徽班花旦、年方19岁的名伶美女马赛花。


慈禧太后作为安德海的主子,她大方地赏赐了安德海1000两白银,100匹绸缎作为新婚贺礼。

安德海娶妻,慈禧豪气捧场的逸闻也随之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流传开来。

婚后不到一年的功夫,安德海耐不住宫中的无聊寂寞,他动起了出宫游玩的心思,还想趁着外出的机会发一笔横财。

当时宫中正在为同治皇帝的大婚典礼做准备,安德海在慈禧太后一通恳求,又是捶膝捏肩,又是甜言蜜语,哄着慈禧太后派他去江南置办龙袍、采购宫中的婚礼物资。

在清朝的祖制中,是严令禁止太监擅自出宫的。

当年,顺治皇帝吸取明朝太监专权祸国的教训,特地颁布了6条法令:

一、未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

二、不许干涉职司之外的任何事务;

三、不准招引外人;

四、不准交接外官;

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

六、不许假弟侄名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百姓。

当年顺治皇帝还特意下令,将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违令者杀无赦,以示警戒。

顺治皇帝的这道上谕后来成为了清朝皇室的祖宗家法。同时,《钦定宫中现行则例》还规定:太监级不过四品,非奉差遣,不许擅自出皇城,违者杀无赦。

安德海作为六品蓝翎太监,他对以上制度可以说是烂熟于心。但他吃准了慈禧对他的宠爱,便又一次无视礼制,在慈禧太后面前撒娇取宠。


慈禧太后拗不过安德海的软磨硬泡,便宠溺地摆了摆手,摇摇头说道:“去罢,去罢!。”

获得慈禧太后的批示后,安德海便带着老婆和一群小跟班,前呼后拥地潇洒出京了。

正所谓“不作不死”,安德海仗着慈禧太后的宠爱,将王法不屑一顾,最终也导致自己的人头不保。

丁宝桢智除安德海。

话说安德海一行人,开着大船威风十足。他们的船上飘着龙凤旗,船头上挂着一面大旗上书曰:“奉旨办差”,背面则是“采办龙袍”四个大字,好不威风。


他们打着钦差的名号,身上却没有携带任何公文,以至于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遭到了德州知州赵新闻的质疑。

按照例制,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会负责对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收到公文后,方才按礼迎送。

赵新闻心中十分纳闷儿,他不仅没有收到安德海这帮人的出京公文,也没有看到他们购买物品时出示"传牌勘合"。

这个"传牌勘合",类似于当今的身份证。是清朝的兵部签发给出京采购人员的身份证件,有了这个证件,途经各地,采买物资都不需要花钱。

赵新闻为了谨慎起见,他就将此事汇报给了自己的上级领导,也就是山东巡抚丁宝祯。

丁宝祯是晚清名臣,他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丁宝祯以爱民养民为天下第一要事,深得朝廷信任和百姓的喜爱。


丁宝祯早就不满安德海仗势骄横的行为,他接到赵新闻的汇报后,便立即拟了一份密折,上报给了朝廷。

丁宝祯的密折言辞恳切,他以国家大局视角为出发点,逐个列举,痛陈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并申诉了自己职守地方的理由:

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

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

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

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

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密折送出后,丁宝祯就通知地方知县,将安德海等人抓获,押往济南由丁宝祯亲自审讯。

1869年八月六日,丁宝桢接到了军机处寄发的密谕。

密谕中写道: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迅速派委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接到密谕的第二天,丁宝桢就奉旨行事,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


安德海到死都想不到,就在他出京的当天,同治皇帝就找到了慈安太后,合计着除掉安德海。

为了稳住慈禧太后,慈安又去见了慈禧,劝她休息几天,不要因国事操劳累坏了身子,休息期间的奏折让同治皇帝来批阅,也可锻炼一下皇帝。

慈禧没有多想,便同意了。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自然而然了,丁宝祯的密折送到了同治皇帝的手里,同治皇帝批阅后,随即就下了一道斩杀安德海的五百里加急密旨。

慈禧太后听闻风吹草动后,立刻也追加了一道营救安德海的加急懿旨。


也就是说,丁宝祯当天收到了两封密旨。一封是同治皇帝给安德海的斩杀令,一封是慈禧太后给安德海的免死令。

这种两难的情况下,丁宝祯处变不惊,他想出了一招“前门接旨,后门斩首”的计策,首先执行了同治帝的圣旨,斩杀了掉安德海。

安德海身首异处之后,丁宝祯才当众宣读慈禧的懿旨。

丁宝祯斩杀安德海的壮举,震惊京城内外。曾国藩赞叹丁宝桢为"豪杰士"。权阉安德海伏法,也使得朝野上下人心大快,一时"丁青天"之誉传遍民间。

丁宝祯倒是为朝廷除害了,但他在太岁头上动土,以慈禧太后的权力和性格,她会轻易放过丁宝祯吗?

慈禧太后:很气愤!但是忍了。

慈禧太后为了救安德海,可以说是用心良苦,但没想到半路杀出丁宝祯,依旧没能保住安德海的脑袋。


丁宝祯打狗也不看主人,慈禧太后自然是勃然大怒的,但慈禧却没有像平时那样雷厉报复,反而还嘉奖了丁宝祯,赐予他“国之祯宝”的大匾额。

难道慈禧太后不想报复吗?

当然想,但是她没有理由。

首先,安德海无旨出京,触犯上谕,早就犯了死罪。

上文中也提及到,顺治皇帝颁发了6条律法和上谕。违背了太监“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规定。

如今安德海违背规定,按律应该“杀无赦”。

更何况,安德海能出京,还是慈禧太后默许的。如果慈禧太后这时候跳出来替安德海报仇,那就是把罪责转移到自己身上,慈禧太后当然不会为了一个太监让自己陷入僵局。

其次,慈禧深知,想杀安德海的,不仅仅是丁宝桢。

要说最恨安德海的,估计就是同治皇帝载淳了。


同治帝年幼时,安德海就仗着慈禧太后的权宠,对同治帝各种不尊敬,甚至还经常搬弄是非,挑拨母子关系。

作为一个君主,怎么能忍受一个阉党太监,在自己的宫中作威作福,大耍淫威呢?

安德海主动要求出京,相当于给了同治皇帝一个除掉他的机会,同治帝自然不会阻拦。

所以,当安德海奏请同治皇帝的时候,同治帝假装无所谓地撂下一句“我不管这些闲事”,放任安德海犯罪。

安德海出京后,同治帝就立即跑去找慈安太后,密谋除掉安德海事宜。

接下来,慈安太后劝慈禧歇息几天,政事奏折交由同治皇帝批阅。同治帝收到丁宝桢的密折,随即写下八百里加急的斩杀令,一切都尽然有序、水到渠成。

丁宝桢是个聪明人,他收到慈禧的加急懿旨,以建皇亭为由,只接不宣。


直到执行了皇帝的圣旨后,才当众宣读慈禧的懿旨,刻意制造了木已成舟的事实。

这样一来,处置安德海这件事,既众望所归,也不算得罪慈禧。

其三,慈禧在报复面前,选择了保全自己。

丁宝桢斩杀安德海,舆论风向全部一边倒,无论是朝中大臣,还是民间百姓,纷纷称赞丁宝桢英勇豪杰,安德海死得其所。

慈禧太后这个时候出来唱反调,容易引起反作用。

再说了,慈禧当时的地位并不稳固,她不会傻到为了一个太监去报复一个政治地位极其高的封疆大吏丁宝桢。

慈禧太后非但不会去报复,反而还会对其特殊对待,借此来向天下人和百官彰显自己的宽宏大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4

标签:太监   慈禧   皇城   承德   懿旨   上谕   同治   宫中   大臣   皇帝   主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