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高参”市咨会再聚首,商业、学界大佬们透露对上海的最新看法

10月15日,第35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市咨会,IBLAC)将在北外滩世界会客厅举行。这是继3年线上会议之后,市咨会成员再次于上海线下聚首,共同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建言献策。

今年市咨会的主题为“变局与新机:建设更具活力与韧性的国际大都市”,近40位市咨会成员和特邀嘉宾将围绕主题进行发言和讨论。他们中有的是参与了20多次市咨会的“老朋友”,也有今年刚刚加入市咨会的“新朋友”。会前,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到一批即将参会的嘉宾,从他们口中获得了国际企业家对于上海的最新看法。

新老朋友再聚首

市咨会首次召开于1989年。每年金秋十月,各国企业家和上海领导人相聚一堂,共话上海发展,已经成了一个维持35年的传统。

从1997年首次应邀出席大会至今,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已与市咨会结缘20余年。在他看来,市咨会秉持务实精神,搭建起一个围绕城市发展的智库咨询平台,为上海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些贡献离不开企业家们的积极参与、出谋划策,更重要的是上海市政府始终积极回应和采纳参会者的建议。”罗康瑞回忆,自己这些年来在市咨会上提的不少建议都得到了上海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比如前两年的会上,他建议上海抓住政策机遇、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虹桥枢纽设立“一带一路”中心。对此,上海去年就出台政策,在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加挂“上海市‘一带一路’综合服务中心”牌子。

瑞安集团主席罗康瑞

围绕本次市咨会的主题,罗康瑞提交了一篇以“打造世界级活力之城的城市更新创新之路”为题的论文。“上海要进一步提升城市活力,需要从创新引领、城市更新、社会融合、文化赋能等多方面考虑。”从城市更新角度而言,他建议上海结合数字经济发展需要,打造超级复合城市功能的中央活动区,通过历史文化演绎,创新城中村改造,同时围绕科创中心定位,布局一批创新知识社区,赋能自主创新发展。

随着上海对外开放的深入推进和市咨会本身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申请入会的国际企业正越来越多。截至2023年,市咨会成员已增加至15个国家的43位成员和8位名誉成员,成员行业分布广泛,几乎涵盖经济各个领域,能够为上海发展提供多角度深层次的真知灼见。

世界500强物流企业德迅就是新加入的成员之一。去年,德迅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博思帆曾以特邀嘉宾的身份参与了市咨会讨论。博思帆说:“会议所传达出的上海对于国际合作和开放的坚持,令我印象深刻,也让我更加坚信德迅这样的外资企业可以继续在中国求发展、觅合作,谋共赢。”

德迅集团全球首席执行官博思帆

今年,德迅旋即提交了入会申请,正式成为市咨会成员企业之一。博思帆认为,上海因海而生、向海而兴,具有海空双枢纽的独特优势。“据我所知,近几年,上海市管理者持续优化链接全球的海、陆、空、铁集疏运体系,并正在全力建设服务品质全球领先的国际集装箱海港枢纽和世界级航空枢纽,这些举措对于上海的经济活力以及中国外贸的可持续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博思帆希望,能够通过此次参会,在助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面跃升和打造世界级国际物流枢纽等领域,分享德迅的经验和建议。

共论上海重要议题

市咨会对上海的意义不止于一次线下的相聚。35年来,通过会议讨论和提交论文,无数国际企业家的建议转变成为上海城市发展的新设计、真动作,帮助上海采纳全球经济之长,助推自身城市发展。

当前,上海正在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对于促进国际消费,泰佩思琦集团首席执行官高乔安认为,支持时尚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因为发展时尚产业不仅可以吸引国际消费者,更长远看来,还会帮助培育起一批本土的设计创新人才。

高乔安回忆,泰佩思琦旗下首个品牌蔻驰,就是从上海开始逐渐打开中国市场的。近些年,泰佩思琦为了加强和本土年轻消费者的联系,正在大力挖掘本土创新设计师,与东华大学等中国高校合作,汲取本地市场创新灵感。高乔安认为,泰佩思琦的本地化经历或许可以为上海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供借鉴。

泰佩思琦集团首席执行官高乔安

除了国际企业家,本次市咨会还有两位特殊的演讲嘉宾,他们是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科学总监汉斯·乌斯科尔特,以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两位学者分别来自科学技术和公共管理领域,研究方向与本次大会“建设更具活力与韧性的国际大都市”的主题不谋而合。

汉斯·乌斯科尔特主攻的人工智能产业日益火热,也是上海着力发展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在会前采访上,汉斯告诉记者,上海工业发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广泛是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最大优势。

欧洲科学院院士、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科学总监汉斯·乌斯科尔特

“上海有很多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像金融、无人驾驶、航空航天这些领域,都迫切地需要人工智能的整合应用。”汉斯介绍,随着ChatGPT的出现,人工智能产业的算法已经初步成熟,产业研究成果的商业化过程正在变得非常迅速,上海既有许多设立人工智能团队的高校,又有非常多创新型企业、产业,所以上海有条件很快成为一个人工智能产业的枢纽。与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汉斯认为,人工智能产业的下一步重点将从机器学习转向机器教学。在本次市咨会上,他也将就此观点展开,为上海发展人工智能产业提出建议。

栏目主编:李晔 文字编辑:李晔

来源:作者:吴丹璐 周程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上海   佩思   上海市   人工智能   学界   枢纽   看法   成员   建议   产业   商业   城市   国际   最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