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世祖—年少得志的王朝天子


清顺治皇帝福临是清朝入关中原的第一位皇帝,他是清太宗皇太极的第九子,在皇太极猝然去世之后,年仅六岁时福临在睿亲王多尔衮的支持下继位为清朝的第三位皇帝。

  顺治帝之所以能够完成一个地区性政权向全国性政权的过渡,基本上是一种女真人汉化的过程,也是整个清政权不断完善自己封建化的过程。

  封建化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高度的中央集权,第二是政权本身有等级分明的封建地主体系。

  事实上,在顺治帝福临在继位之前,清廷中最有资格继位的是另外两个人,一个是皇太极的幼弟睿亲王多尔衮,另一位则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

  从本质上讲,这就是在皇太极猝死之后,引起来国家权力分散,在这种情况各个政治势力都会有各自的政治利益与政治诉求。

  多尔衮和豪格两大政治势力,一个是皇长子,名正言顺,一个是先帝幼弟,功勋卓著。

  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时候,多尔衮转而支持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这才有了后来的顺治帝福临。

  多尔衮的政治目光显然极具前瞻性,他达到了自己切身利益和大清王朝至高利益的一致性,放弃皇位争夺,改立福临上位。

  这样既能避免皇太极自己的政敌豪格上位,又能借着福临的皇子身份,换取清廷中立大臣的支撑,同时福临年幼,多尔衮为自己日后成为辅政王打基础。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清王朝可以看到作为女真人建立的政权,正在受到中原汉族传统文化中子承父业的影响,相对于作为皇子的豪格和福临,显然比多尔衮这位有卓越战功的亲王更有继位的优势。

  

  

  顺治帝福临在执掌清王朝的时期是分为两个阶段的,第一个阶段是在福临14岁之前,睿亲王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时期,第二阶段是顺治帝真正亲政时期。

  在第一阶段时期,清王朝几乎大小事务都是由睿亲王多尔衮来主持,多尔衮作为辅政亲王时期,大清王朝的蜕变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进行了全国统一战争。

  在顺治帝刚刚上位时,明王朝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在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的攻击下,北京城被打破,明崇祯帝自缢,屹立两百多年的大明帝国从此宣告结束。

  趁着中原内乱,多尔衮率领清王朝八旗劲旅,打入山海关,击败农民起义军,最终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清王朝从此成为全国性的封建王朝。


  另外一方面在新政权的建设方面。

  首先,清王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身怀兵权军功的大多数贝勒贵族们被排除在国家政务之外,权力回收,政务全部由尚书们负责,对摄政王与皇帝负责。

  其次,为了换取封建地主阶级的支持,清王朝对于明宗室成员展现出了相当的礼遇,并且招降当时逃亡南方的明朝诸王,不夺其位,不降其爵。

  另外,清王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它不得不面对民族矛盾,因此为了平息民族矛盾稳定新政权,清王朝创立了一个独特的官吏制度,满汉复职制,在同一个官职上安排满汉各一人就职,从而在形式上体现“满汉平等”。

  在阶级矛盾上,清王朝免除了明末的苛捐杂税,轻徭薄赋,减轻底层农民负担,平息民怨,安定民心。

  在新政权的基础建设上,清王朝最初沿用了明朝的成熟体制,继续使用明朝旧吏,制度上则依旧使用内阁制度。

  但是清王朝在权力分配上重新做出调整,废除明末织造局等太监机构,严禁太监干政,内阁在明朝时一手遮天的权力被大大削减,加强了辅政王权力。

  在刑法上,清王朝发布《大清律》,但事实上《大清律》几乎就是《大明律》的翻版,由此可见清王朝统治阶级在国家政权建设上,在极力学习汉族王朝,在明王朝刑法基础上,清王朝取消了肉刑,特别是废除了针对鼻,耳等器官的刑法。

  尽管清王朝在明王朝的基础上进行了各方面的改革,但清王朝在本质上始终是以满清为核心的,因此不论内阁亦或者六部,都是在八旗议政之下存在的。


  顺治帝在位的第一阶段里,清王朝基本完成了向一个全国性的封建政权的蜕变,但同时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辅政王多尔衮的势力也空前强大,皇帝权力被架空,因此皇权的归属与落实就成了清王朝政局稳定的关键。

  

  在顺治帝福临14岁的时候,清廷中一手遮天的辅政王多尔衮由于顽疾缠身,在喀喇城不幸去世,辅政王多尔衮的去世,代表着清王朝最高权力的转移变化。

  事实上,在多尔衮辅政期间,清王朝政权建设已经渐趋完善,整个大清王朝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封建王朝。

  因此在顺治帝在位的第二个阶段里,也是顺治帝福临真正亲政的一段时间,清王朝的发展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皇权的交接与加强。

  顺治帝福临的亲政,意味着以多尔衮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需要重新换班,清除多尔衮势力是福临上位首先需要面对的政治任务。

  福临一边通过罢黜多尔衮系的官员,削弱多尔衮一系的实力,一边又借着重新启用被多尔衮所排斥的官员,对多尔衮残存势力进行打压。

  封建化的本质就是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政权所有的机构都是为了让权力向皇帝集中服务的,这一场清王朝最高权力的移交,就是封建王朝典型的“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体现。

  

  其次,在多尔衮的影响力被福临清除之后,顺治帝着手巩固自己的皇权。

  在军事上,顺治帝在接收了先帝皇太极亲辖的两黄旗和多尔衮的正白旗之后,顺治帝对八旗军事力量进行了政治地位上的调整。

  顺治帝把自己亲自掌握的三旗兵马命名为“上三旗”,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了“上三旗”直属皇帝本人,其他众多亲王贝勒率领的五旗为“下五旗”,改由皇帝任命官员进行管理。

  八旗军事力量在这种等级上的确立,让“下五旗”再没有了与中央朝廷对抗的可能,顺治帝通过军事力量的划分为皇帝权力提供了强有力的军事保障。

  在政治上,顺治帝扩大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规模与权力,通过加入自己的心腹大臣和拉拢议政诸王,扩大皇帝在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影响力,通过废止多尔衮时期的“理事三王”,抑制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过度集中,避免对皇权造成冲击。

  在扩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同时,顺治帝为了牵制议政王大臣的权力,他设置了内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拥有“掌钧国政,赞诏命,厘典宪,议大礼,大政,裁酌可否入告”,有事实上的宰相权力。

  

  另外,在国家治理方面,顺治帝进行了全面的改革。

  在经济上,顺治帝采用比较宽松的政策,对于民间私藏土地行为,采取了进行重新登记但并不惩处的土地政策,并且估计民间开荒垦田,增加国家耕地面积。

  顺治帝注重民生,节省公费军费支出,裁剪冗兵冗官,轻徭薄赋,与民休息。

  顺治帝的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清王朝初期的社会阶级矛盾。

  思想上,顺治帝为了提高满清政府在中原的统治正统性,同时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基础,顺治帝沿用科举制,提倡儒学,尊重汉族士子,提高汉族读书人地位。

  这些措施为满清政府招揽了大量汉族人才,在满清王朝初期,不少汉族士子在清王朝朝廷身居高位,为清王朝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顺治帝在位仅有18年时间,真正亲政时间只有10年时间,享年24岁。

  在这短短的十年时间中,年轻的顺治帝从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顺利完成了对自己皇权的巩固,和大清王朝的深度封建化,并且在他统治期间,清王朝国力持续上升,为清王朝在中原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年轻气盛的顺治帝,为了节省钱粮,减轻底层百姓负担,重用平西王吴三桂,靖南王耿继茂和平南王尚可喜,任其长期驻扎在云南广东福建一带,最终导致尾大不掉,成为大清王朝后期的心腹大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王朝   汉族   太极   中原   皇权   亲王   天子   政权   封建   年少   皇帝   权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