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帮派史之青帮:谁是在上海混的最好的苏北人?青帮大佬顾竹轩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头条创作挑战赛#

谁是在上海混的最好的苏北人?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南京条约》的签订,上海作为通商口岸正式开埠,也由此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至民国初年,上海已经成了东亚地区最繁荣的经济和商贸中心,也是我国早期重要的工业城市,有“十里洋场”和“冒险家乐园”之称。

在快速的发展和扩张中,大量外地移民涌入,这其中又以“苏北”人为最。至建国初期,来自“苏北”地区的移民占当时上海总人口的45%,是上海最大的移民群体。


又因为漕运的没落,原本以漕运为生的青帮帮众上了岸,且大多数都集中活跃在上海。

在这种大背景下,青帮内部不出意外的形成了一个“苏北帮”,其首领叫做顾竹轩。

今天的中国帮派史,咱们接着来聊青帮,

聊一聊青帮三大派系之一的,顾竹轩的苏北帮。

民国时期青帮的众多大佬,其实鲜有上海本地人。

比如咱们上期讲的青帮教父张仁奎是山东人;袁世凯的二公子有民国四公子之称的袁克文是出生在朝鲜的河南人;蒋宋孔陈的陈家陈其美是浙江人;上海三大亨杜月笙、黄金荣、张啸林三人,只有杜月笙是上海本地人,黄、张两人分别是江苏和浙江人。


而顾竹轩,是江苏盐城人,妥妥的苏北人。

何为“苏北”呢?

还真不太好界定,因为说法比较多,也没有太统一的标准。

广义上,长江以北的江苏各县市都可以看做是苏北。

文化上,说江淮官话的是苏北,反之说吴语则是苏南。

行政上,官方层面的“江苏北部”则是徐州、连云港、宿迁、淮安、盐城等五个城市。

还有个狭义上的说法,那就是除了苏州、常州和无锡外,都是苏北。

我们今天暂且把“苏北”的范围定在长江以北。

那苏北有什么特别的呢?


为什么会形成这么一个专属人群的称呼?上海又为何会有这么多苏北人呢?

这就要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谈了。

首先,苏北这个纬度和气候会经常遭遇大规模集中降雨,也就是说相对更容易发生洪灾。

又因为黄河的夺淮入海,以及为了保障京杭大运河航路,所以明清两朝既要忍受黄河上游的泥沙不断冲进淮河水道和洪泽湖,还不能让洪泽湖里的水泄出去。这就造成了今天洪泽湖湖底的高度已经高过了江苏和安徽平原的海拔,在苏、皖两省头上形成了一个悬在头顶的定时炸弹。


所以自1194年黄河夺淮入海以来,苏北地区,或者说整个江淮地区的水患都呈现出越来越频繁的姿态,即便后来黄河重新改道不再夺淮入海,但数百年的泥沙堆积也给江淮地区留下了随时可能爆发的隐患。

进入20世纪后,直至辛亥革命爆发的前十余年,江淮地区几乎年年发洪水。进入民国后也是隔几年就来一次。其中还有像1916、1921、1931年这样的超大水灾。

除水灾外,晚晴至民国期间苏北地区的旱灾也非常频繁,1840-1949年间,苏北地区的旱灾发生了43次之多,其中伴随蝗灾的就有近一半。


可谓是天灾不断。

其次,晚晴的税收政策也各种不当人。尤其是咸丰朝开始之后,全国各地的税收种类以江苏为最,达到了147种。不但收税的名头多,金额也要更高,而且相比于更为富庶长江以南,苏北赋税加收的比例则要更高。其中最高的南通的海门所要缴纳的赋税是应收赋税的25倍。

再加上长期以来军阀混战以及匪患不断,也让当地民不聊生。很多地方的官兵就是匪,咱们上期提到的徐宝山,作为大清有正式编制的武官,不但是私盐贩子出身,身上还同时背着青帮和天地会的背景。其下属自然也多是杀人越货的好手。


这些,则都可以看做是人祸了。

在这种天灾人祸的环境下,大量苏北人民向外逃生似乎也就成了必然选择。

而上海,作为一个人离的最近,同时又在蓬勃发展、不断扩张的新兴大城,自然成了苏北人的首选。

1852年,上海刚开埠没多久,彼时的上海只有54万余人。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已经拥有了545万余人。百年间足足翻了十翻,而且这还是在异族入侵和战火不断的情况下。

这其中,超过七成的居民都不是上海本地人,到解放初期外地人比例更是达到了84.9%。而江苏人又占其中的近一半。


咱们今天的主角顾竹轩就是其中之一。

顾竹轩,字松茂,1885年出生在江苏盐城的建湖县。因为在家中排行第四,所以也被称为顾四。

1902年,17岁的顾竹轩因家乡苏北遇到灾荒,就随母亲逃难到了上海。

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咱们就能对他的逃难更感同身受一些。

起初顾竹轩靠拉黄包车为生,后来又在公共租界内当上了巡捕。可能是因为这个身份的关系与同样作为租界巡捕的黄金荣相识,据说还曾拜黄金荣为师。

但我自己分析,他俩这个所谓的师徒关系意义并不大,甚至可能都没有。


首先顾竹轩是公共租界也就是原英美租界的巡捕,而黄金荣则是法租界的巡捕。也就是说他俩不存在上下级关系,顾竹轩也就犯不着隔着多少层跑去拜码头。

另外根据一些资料显示,黄金荣本来不是青帮体系下的人,他是在1923年之后因为感激张仁奎的多次帮助,决定拜张仁奎为师,正式进入青帮,成为通字辈的成员。

而顾竹轩大约在1916年时就进了青帮,拜了和张仁奎同为大字辈的一个叫刘登阶的人为师,也就是说顾竹轩也是通字辈,和黄金荣是同辈。


同辈的人,叫声大哥有可能,但有师傅还要再拜师傅,还是拜同体系下的同辈,这种行为叫“爬香头”,属于欺师灭祖。他就不考虑自己的面子也得考虑他师傅的面子,以及青帮的体统吧。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分析,确实也看到过一些资料提到了他俩的师徒关系,所以各位手里要是有他俩是师徒关系的文献资料,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告诉我。

但不管他俩有没有师徒关系,说顾竹轩是黄金荣的小弟,这个说法是不对的。

加入青帮后,顾竹轩在江湖上也是有牌面的人了,而且辈分还不低,尤其他还是个苏北人,这个身份让他的势力发展的要比别人快很多。毕竟当时苏北的环境实在太差,而他的老乡们正在源源不断的涌来上海,作为一个已经混出头的大哥,自然都要来投奔他。


巅峰时期直接记在他名下的弟子就有六七千人,这些弟子再收土地呢?光是徒子徒孙就是一直不可小觑的力量了。

这也是我前面会花那么大的篇幅去介绍苏北的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只有对当时苏北的状况有个清晰的概念,才能理解为什么顾竹轩的势力会发展的这么快。

手下上万的兄弟,自夸一句上海滩老大,应该没人反对吧?

1914年,随着一战的爆发,他曾经拉黄包车的那个车行的德国老板要回国,顾竹轩就盘下了自己的前公司,有了自己的第一份产业。这种买下自己前公司的桥段也算是职场励志典范了。同时,他通过雇佣自己的苏北老乡来当车夫,使车行的业务迅速扩大,成了上海数一数二的人力车行。


1916年,他在自己原先当巡捕的公共租界内,租下了位于九江路和湖北路路口的一个剧场,起名为天蟾舞台。还聘请到了京剧大师,“麒派”创始人周信芳前来驻演。梅兰芳后来也来过天蟾舞台演出。

其实当时的演艺圈和青帮的关系非常密切,京剧大师马连良就是杜月笙恒社的成员。

这三位大师和青帮一样也都有师承,而且还能算是师出同门,都曾在京剧科班富连成中学艺。只不过梅、周二位算是带艺修行,马连良则是嫡传连字科的学员。


毕竟那时候说书、唱戏的,也是江湖嘛。

1924年,作为第二次直奉战争前奏的江浙战争开打。驻守江苏的直系齐燮x元南下进攻驻守浙江的皖系卢永祥。因为彼时的上海在卢永祥的控制之下,所以也就成了这场战争争夺的焦点。

为了自保,作为苏北帮大本营的闸北成立了闸北保卫团,顾竹轩出任团长。

虽然人数不多,更是无法和军阀势力相抗衡,但这支武装也把原先街头打架级别武力提升了一个等级。

此时的顾竹轩,在“流氓”这个领域算是摸到天花板了,接下来该介入政治了。


1927年老蒋发动了四一二政变。顾竹轩和上海的大多数青帮大佬一样,派人参与了对我党人员的剿杀。

但尽管如此,整体上顾竹轩仍是个与我党合作非常紧密的人,也因此让他成了解放后唯一没被清算,并得到善终的青帮大佬。

四一二政变后,时任我党驻上海工运大队长的姜维新被捕。姜维新有个哥哥叫姜维山,是顾竹轩俄侄女婿。姜维山说服了顾竹轩帮忙,救出了包括姜维新在内的几名同志。

也由此开启了顾竹轩和我党的再次合作。

顾竹轩还有个侄子叫顾叔平,也是我党的人。抗战期间,顾叔平接到护送党内同志由盐城经上海前往延安任务,途中多次遇险都是顾竹轩青帮内的徒弟帮忙才得以化解,顾竹轩还安排人将我党同志一路护送至延安。


解放战争期间,顾叔平更是通过顾竹轩的关系为解放上海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潜伏上海期间,先是利用顾竹轩的天蟾舞台经理室作为开会据点,大大降低了同志们被捕的风险。同时还利用顾竹轩的关系,帮助大量党内同志取得在上海的合法身份。甚至利用顾竹轩青帮门徒和江淮同乡会成员的力量,使自己成功当选了上海榆林区的副区长。为我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同时,顾叔平明面上也有青帮成员的身份。利用这个身份和叔叔顾竹轩的关系,成功与国党在江淮地区的党、政、军要员成为“兄弟”,以便自己窃取情报。


比如上海立委会委员、抗战期间第三战区政治部副主任马树礼,以及上海江宁区区长吴仲达。

同时他还有三百多个徒弟帮助自己首级消息和掩护工作。

顾竹轩甚至让自己的幼子顾乃锦去投了新四军,顾乃锦也利用其父在苏北的关系,为新四军购买了大批武器和药品。

上海解放后我军的接收工作,以及对解放前后社会治安的暂时维护,顾竹轩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上海首任市长陈毅元帅还曾亲赴天蟾舞台看望顾竹轩。

1949年8月,顾竹轩受邀参加了上海第一次代表大会。至此彻底结束了他青帮大佬的生涯。


相比于同样选择在解放后留在上海的黄金荣,顾竹轩并没有遭到清算,而黄金荣的安逸生活只过到了1951年。

1956年7月6日,顾竹轩在上海去世,享年71岁。

而在顾竹轩去世的四年前,1952年,一条连通洪泽湖直入大海的苏北灌溉总渠正式竣工。

自南宋绍熙五年开始,困扰苏北近七百余年的水患问题,终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开始改变。

今年7月,也就是顾竹轩去世的66年后,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工程竣工后将进一步减轻淮河干流防洪除涝的压力。


今天,以及可预期的未来,当“顾竹轩”们再要从苏北去上海时,可以是为了游玩,可以是为了生活,但绝不再会是为了生存。

参考文献:

《顾竹轩年谱》 建湖文史网

《近代闸北的苏北人》 蔡亮

《中国共产党对江淮旅沪同乡会政治动员初探》 张玲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苏北   青帮   洪泽湖   大佬   巡捕   租界   我党   江苏   帮派   江淮   上海   中国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