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黄土地》的拍摄手法,张艺谋老师选举的电影作曲!

文|喜闻Talk

编辑|喜闻Talk


前言

在1983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几个在电影圈里的新朋友: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摄影师,何群。

可能是因为年龄相仿,又有相同的想法和艺术爱好,所以他们才决定邀请我为电形曲《黄土地》作曲。这是我期待已久的新课题。

如此好的机会,我当然乐意奉陪,经过半年多的紧张工作,一部用陕北泥土和心血孕育出来的雏形——《黄土地》诞生了,在电影界和文化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褒贬不一。

但是,不管怎么说,《黄土地》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出了它的生命力。

陕北风土人情

以“兰花式”的简明故事,以采风民谣为线索,构成了《黄土地》一部完整而又别具一格的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黄土地》是一部音乐电影。

按照导演的建议,我必须在剧本开始的时候就参与到整个过程中来。

一九八四年一月二日,我们冒著陕北零下二十度的严寒,经过铜川、黄陵、延安、佳县,一头扎进了黄河,一头扎进了黄土地。

……延安……中国革命的圣地,曾经是金戈铁马,曾经是胡羌笛,后来是红旗飘扬,歌舞升平。

这里的民谣非常丰富,这是众所周知的。

在此,我们参观了革命史馆,探访了当年的老革命,并了解了一些有关电影的历史背景。

同我们去了一趟地方文化中心,听了一首民乐。说来也巧,《延安民歌》的上册和下册刚刚出版不久,他们就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给了我们大量的文字、乐谱和音响资料。

看样子,第一个环节的收获还是很大的——安塞!

那是延安西北边陲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我们遇到的是民间歌唱家贺玉堂。

这个名字,在方圆数十里之内,都是如雷贯耳。他家祖上因会唱山歌而出名。

第一次见面时,他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热情、憨厚、憨厚的汉子。

采访持续了两个小时,主唱听得如痴如醉,听众听得目瞪口朵。那嘹亮的“信天游”,《光棍哭妻》的凄婉动人,《秃子尿床》的轻快诙谐,“酒曲”的优美婉转,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那一刻,我仿佛抓住了什么,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发出的歌声,不正是电影所需要的吗?

我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创作冲动。在后来的创作中,贺玉堂演唱的民谣成为我创作音乐的一个重要素材。

另一边佳县,黄河河岸上的一个重要城市。

站在佳县的城墙上,我们静静的看着黄江。黄河水宽且稳,它冲破石壁,舒展身躯,奔流而去。这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首诗:“黄河之水,自天而降,一泻千里,一泻千里。”

在浴口,在张庄,我们经常走上几十里路,那些把手藏在袖子里,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地的男人,那些佝偻着身子,蹒跚着过冰河的老头,那些胆小的女人,那些穿着鞋子,流着鼻涕的牧童,这些都给了我们关于历史和现实的启示,那么,《黄土地》要表现什么呢?

正如导演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展现出这片天地的辽阔。

唱出了大地的深邃,唱出了黄河的奔腾,唱出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唱出了人们从蒙昧状态中苏醒过来的呐喊,唱出了这片黄土地上荡气回肠的赞歌!”

主题歌创作电影的剧情,我就不多说了。那个命运与兰花相似的民间歌唱家翠巧,在电影里唱了一首《信天游》,那就是电影的主题歌《女儿歌》。如何写好《女儿歌》,怎样下笔,经过了深思熟虑。

我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要准确地把握好分寸。

翠巧是一位朴实善良的乡村女歌唱家,具有悲剧性。贫穷的生活,长期的封建传统,都给她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只有在“信天游”中,才能表达她内心的苦痛,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所以,这首“信天游”既要深邃,又要动听,要动人心弦,这样才是主题歌曲的基调可是怎样才算新意呢?

陕北山歌对全国的影响比较深,比较广,很多陕北山歌大家都能随口唱上一两句,差不多已经形成一种概念化的东西了,用原生态山歌吗?他和导演商量了一下,否决了这个提议。

所以,我决定动笔写一篇“信天游”的文章。在写作之前,我做了两件事情:1.认真地坐在那里,一遍又一遍地听,一遍又一遍地看,以增强自己的感性知识;

  1. 仔细地分析,找出这些民歌在曲体、调式、旋法上的特征,即是增强自己的理性知识。有了这些准备工作,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多了。
  2. 一气呵成,又改了两处,这才完成。原来的歌词里,女孩子的儿歌并没有表现出来,所以为了表达感情,我特意在歌词的末尾加了一句“女儿哟”,让歌词变得通俗易懂,通俗易懂。

试唱之后,效果很好,很有创意,得到了剧组同事的认可。

歌谣的使用《黄土地》的中大小插曲共九首,每一首都与故事情节紧密相连。歌词为民谣体裁,意蕴深沉,与故事情节浑然一体。

这些插曲我大多采用民歌作为素材,或稍作改动编曲,或取其精华而作。电影一开始,一个穷人在结婚典礼上唱了《一样的朋友一样的待》和《都说新人景》这两首“酒曲”,都是对原始民歌稍作修改后的结果。

所谓“酒曲”,就是人们在节日饮酒时所唱的一种歌谣,在陕北民间广为流传。

《一样的朋友一样的待》是陕北地区常见的一首曲子,对当地居民来说,只要一提到“酒曲”,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唱出来。

第二首歌就比较少见了,导演要求穷人唱这首歌的时候,要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悲伤,不过一般情况下,这首歌都是比较轻快的曲子。

为使曲调具有这种暗调色彩,笔者选用了一首“志丹县酒曲”,此曲为商调式,色彩较浓。

经过一些修改,这首歌不仅保留了原本的乡土气息,而且还带着一种深深的哀伤。

一首《尿床歌》,一首《十五上守赛到如今》,这是一首完全不同的插曲,这两首曲子都有各自的风格。一首是翠巧弟憨恐唱给顾青听,另一首却是顾青临别前的一晚,翠巧爹唱给他听的。

一首听起来让人笑得前仰后合,另一首听起来让人心碎,悲伤到了极点。

这就是要在特殊情况下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为此,笔者在创作《尿床歌》的时候,以志丹民谣《秃子尿床》为蓝本,在第一、第二乐句完全照搬该民谣,并在此基础上吸收郡户调子,进行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今天这种单乐段多乐句结构的插曲。形象生动,诙谐,好学,好唱。

《十五上守察到如今》是以安塞先生的名作《光棍哭妻》为蓝本的。因为民间歌唱家贺玉堂唱这首民谣的时候,情绪很激动,还没唱完就哭了,所以我就把这首民谣改成了《十五上守穿到如今》。虽然这首歌不是贺玉堂唱的,但是它的艺术魅力却丝毫不减。

个性化声乐使用

发现还未被发现的事物,表现还未被发现的事物,创造还未存在的事物。这也是我们的电影,电影,摄影,音乐创作的目的。

本片在处理这段插曲的时候,我们突出了清唱这一独特的用法,凡是有唱段都是无乐队伴奏的。尤其是这一场重要的送别戏。

在此之前,翠巧都是用自言自语的方式,用一种很轻很轻的声音来处理。

在与顾青告别的时候,翠巧第一次唱起了歌,按理说这个时候,应该是乐队的人把气氛推到最高潮。

但在这里,却完全相反,乐队被完全抛弃了,只剩下歌声和风声。坦白地说,我做这件事是经过思想斗争的,是经过极大的决心和勇气的。

在器乐处理方面,我抓住了这部电影风格中的“藏”字要领,乐曲由淡而入。用管、笛、琵琶等乐器演奏独奏,更能突出这种风格。

我努力使电影的音乐与电影的风格、情节相统一,尽量消除那些对电影有利但对电影有害的因素,使音乐的音响、影调、色彩、构图、表演等都变成了能够朝着预定方向滚动的圆球。

中国有句话说得好:“从上往下,从上往下,从上往下。”这就是我在电影里所做的努力。

得与失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为了给电视连续剧《强行起飞》配乐,我去了一趟北京,有幸观看了北京电影学院的《黄土地》。

在看完之后,我想了很多,我发现了很多错误和不足之处,其中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对管弦乐队音色的运用和影片的风格,调子在某些地方不够统一、协调,有一种跳出来的感觉。

如果整部电影都是民间音乐,只有一根管子在唱一段独白,我感到很遗憾,但这是不可能的。

那天晚上,导演打电话给我,问我看完电影后的感想。电话里,导演沉默了一下,然后说:“我们还在思考,还在探索,还在追求!”是的,贬低并没有让我们气馁!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有被他迷住过。

我们很快就调整好了职业生涯的角度,在不同的起点上开始了新的尝试、新的探索、新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黄土地   陕北   酒曲   延安   黄河   信天游   电影   歌唱家   民谣   手法   导演   老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