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亏这个外国人,留下乾隆真实相貌,

前言

1715年的一个晴朗午后,意大利青年郎世宁乘船抵达中国广州港口。面对异域的一切,郎世宁既好奇又兴奋。他生于威尼斯一个普通家庭,19岁加入耶稣会,成为一名虔诚的天主教徒。来到东方中国传教,是他许久以来的心愿。

一、异乡的传教士

下船后,郎世宁兜兜转转在广州城里逛了几天,欣赏这古老国度的建筑风貌。街道两旁高大的牌坊和精美的店铺,还有来来往往忙碌的行人,都让郎世宁目不暇接。在西式教堂中,他也遇到了一些来自欧洲的同僚传教士。

“中国这么大,我们这些外来者要落脚不易。”一名法国籍神父如是告诫郎世宁,“满族人刚刚建国不久,对我们外国人还很谨慎。你必须耐心、谨慎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否则传教之路将困难重重。”

郎世宁点点头,他明白光凭兴趣和勇气是不够的,一个外乡人要在这片陌生的土地生存,必须学习它的语言、适应它的习俗。

广州的街市十分热闹,郎世宁常常穿梭其中,观察老远赶来做生意的商人,听他们讨价还价的话语。街边小贩叫卖的方言也让他拼命记忆。中国人喜爱的食物、饮品,他也一一尝试。

有一天,郎世宁跟随晚祷的人群来到了一座佛寺。香烟缭绕的佛殿中摆放着巨大的金身坐佛,信徒们虔诚地磕头、烧香、许愿。郎世宁久久驻足,他感受到这种不同的信仰中所蕴含的力量。

逐渐地,郎世宁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节奏,并对这古老国度的底蕴产生了崇敬之心。

这是郎世宁第一次离家这么远。马车颠簸,路途遥远,郎世宁时常思念起家乡的一草一木。所幸中国的山川风光优美壮丽,郎世宁时不时拿出画具记录下眼前景致,以解乏枯。

一路上,郎世宁遇到了很多好心人。有时语言不通,郎世宁也会用画画与人交流。马车过一处峡谷,郎世宁情不自禁拿出纸笔勾勒,引来一群牧童围观。郎世宁画完后把画送给孩子们,孩子们开心地笑着跑远了。

另一次,郎世宁的马车抛锚无法行驶,一个去附近村庄做木工的汉子看到后,热情地过来帮忙修理。郎世宁向他表达了谢意,并画了一张该汉子的画像送给他。汉子开心地笑了,虽然两人无法用语言交流,但已成为良好的朋友。

一个月后,疲惫的郎世宁终于来到京城。车夫告诉他,皇宫就在不远处,圆明园的宫墙已经隐约可见。郎世宁定了定神,他即将面见这古国的统治者——康熙帝。

二、尴尬的开始

虽然旅途劳顿,郎世宁还是精心打扮了一番,他听说康熙帝开明通晓西学,希望能给对方留下好印象。很快,郎世宁被宫廷侍卫领进皇宫,康熙帝在宝座上笑吟吟地迎接了他。

“朕听说,西洋的绘画艺术已经发展得很精湛。你能给朕画些西洋画吗?”康熙帝满脸兴味地问道。

郎世宁忙稽首谢恩,承诺会尽全力画出西洋的风景人物。

接下来的日子,郎世宁住在宫廷内一座精致的院落里。他开始创作第一幅送给康熙帝的西洋画。

郎世宁遵循西方式油画的传统,画中的人物身形饱满,肌肉线条分明。光影变化丰富,极尽写实之能事。

画完成之夜,郎世宁彻夜未眠,他满怀期待地想象康熙帝见画时会有何欣喜之情。

第二天一早,郎世宁庄严地将画作呈上。康熙帝微微皱眉,问:“为何人脸上有这么多黑暗的阴影?”

郎世宁还来不及回答,一旁小太监已经把画卷起来收去。再展开一看,颜料脱落、毁坏严重。

郎世宁霎时丧失了斗志。他辜负了康熙帝的期待,自己的画显然不合中国欣赏审美。

这天晚上,郎世宁在宫墙边独自徘徊。他心中充满了失落和茫然。

“要如何才能得到帝王的欣赏?我是不是应该学着中国的绘画技法?”郎世宁自问道。

郎世宁原本以为自己学识丰富、技艺超群,来到中国后一定能得到帝王的青睐。但他第一幅画就被康熙帝嫌弃了,这对郎世宁的自信心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不禁开始反思起自己。

或许,我了解的还太肤浅。要适应这里,必须把心态放低,虚心向中国人学习,郎世宁想。

郎世宁决定改变自己的做法。他开始到处找人打听中国绘画的特点。有人告诉他,中国绘画讲究意境超过外形,笔墨比色彩更重要。郎世宁感到既惊讶又羞愧,他竟然对中国艺术一无所知。

三、苦心孤诣

从此,郎世宁开始潜心研究中国画。他向宫廷内务府借来大量名家的画作临摹揣摩。白天他仔细观察宫廷园林中的景色人物;夜晚则以小灯苦习毛笔用墨。

郎世宁发现中国绘画讲究笔墨神韵的写意之美,而不只是外在形象的还原。但毛笔对郎世宁来说过于柔软灵活,要制得住实在不易。

郎世宁便想出一个办法,他在毛笔上系上石头负重练习,不让手有一丝颤抖。他一刻不停地重复着这枯燥的工作,即使手指酸痛也坚持不懈。

夏天时,郎世宁会在院子里搭起简易帐篷遮阳,然后开始临摹名家山水。他一遍遍揣摩山石的结构、树木的形态,试图用毛笔表现出那种天然的质感。冬天来临时,他穿上厚实的棉衣在屋内绘画,生怕冻僵了手指影响笔法。

甚至有几次,郎世宁在临摹中忘我,以至于忘记吃晚饭。第二天早上醒来时四肢酸软,才发现自己画到深夜。但他并不气馁,只想尽快掌握这门学问。

有时,郎世宁也会在宫廷御花园中观察画像。他注意到宫女、太监的衣着动作,想把它们融入自己的人物画。郎世宁时常问在园中休憩的老者关于历史典故的问题,老者也乐意为他讲解。

久而久之,郎世宁对中国的生活习俗已经十分熟悉。他也能用毛笔表现简单的人物动植物,但距离大师的境界还差很远。郎世宁知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画家,就必须内外兼修,不能有丝毫懈怠。

终于,在一个凌晨,郎世宁试着临摹出一幅精妙的山水画。虽然仍有些笔墨不稳,但整体布局和意境已经初步掌握。

郎世宁欣喜若狂。他看到一线曙光,也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憧憬。多日以来的辛勤努力有了回报,这使郎世宁倍感欣慰。

四、起起落落

然而,就在郎世宁沉浸在学习成果时,一个坏消息传来,康熙帝已经驾崩,雍正帝即位。

有人说新帝性格乖戾,郎世宁不知自己还能否留在宫中。他整日神情恍惚,担心会被逐出宫禁。

好在,雍正帝对西学也颇感兴趣,并没有将郎世宁打发走。郎世宁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还有机会。

在雍正朝,郎世宁继续刻苦学习,也开始尝试中西画法的融合。他在画中保留西方的透视法则,但用上中国水墨,既有线条的流畅,又不失立体感。

他也依据中国画中的主题,创作出许多人物写生和风景画。郎世宁最出名的作品要数《百骏图》,生动画出了一百匹骏马的神态,既有西方画的逼真,也具中国画的意境。这幅画深受雍正帝喜爱。

有一天,雍正帝来到郎世宁的院落,要求他即兴创作一幅山水画。郎世宁拿起笔,在纸上泼墨皴擦,很快画出了一幅饱含意境的山水,深得雍正帝的嘉许。

从此以后,郎世宁的画作在宫廷内小有名气。宫廷学画的公主、贵妃时常来请教郎世宁笔法。郎世宁也指点她们西方画法中的音容笔势。

1735年,雍正帝驾崩,郎世宁再次陷入忐忑不安。新登基的乾隆帝似乎不太喜西洋事物。郎世宁整日担忧自己的前程。

好在乾隆对艺术的热爱超过了排斥,郎世宁又一次幸免于难。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倾尽全力来讨好这位新君主。

五、鼎盛时期

在乾隆朝,郎世宁先后创作了数百幅画作,种类涵盖山水、花鸟、走兽等各类题材。他将西方绘画技法与中国艺术精髓合二为一,达到空前的高度。郎世宁也因此成为清朝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乾隆帝甚至亲自指导郎世宁创作。郎世宁根据乾隆的要求,画出他年轻英明的形象。画中的乾隆帝神态威严、眼神自信,完全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君王形象。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幅逼真描绘帝王容貌的肖像画。

乾隆帝十分满意这幅肖像画,不仅嘉奖郎世宁的画艺,还给他披上锦袍,召他在御前侍卫。郎世宁的生活更加富足。

六、艺术巅峰

在乾隆帝的宠信下,郎世宁得以随驾进宫,近距离观察帝王的神态举止。他时刻注意皇帝的着装、神情、动作,将其融入画作,使肖像更加逼真生动。

乾隆十一年,清朝举办了本朝最为隆重的一次阅兵大典,郎世宁被委任为这次盛大典礼的总画师。他将一万六千名士兵有条不紊地布置在长达数十米的画卷上。每个士兵的服饰、武器都画得栩栩如生,反映了大清军力的鼎盛。

郎世宁也多次随驾出巡和围猎,他总能捕捉到乾隆的神采飞扬之态,将皇帝在马背上的英姿记录下来。这使郎世宁进一步领悟到动态绘画的难度与魅力。

1757年,郎世宁创作了一组大型历史画《平定准噶尔图》,生动描绘了清军征服新疆的英勇事迹。乾隆帝看后大加赞赏,认为郎世宁的画作足以传世千古,成为记载历史的绝佳工具。

这样的嘉奖更加激发了郎世宁对绘画的热爱与追求。他广泛涉猎中国历史典籍,从中汲取创作灵感。中西绘画技法在他笔下得以完美融合,达到空前的高度。

结语

然而,经历三朝风雨的郎世宁,也感到了生命的短暂。1766年秋,郎世宁卧病在床,不久便息了气,终年65岁。

临终前,乾隆帝亲自探望,并为他送终。郎世宁平和地笑了,感慨道:“能来到中国,我很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乾隆   西洋   画作   毛笔   笔墨   宫廷   帝王   中国   意境   相貌   外国人   真实   人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