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主动挑战苏联的张学良,为何在九一八时会畏惧日军?

1929年,张学良为了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的铁路特权,率东北军与苏联军队在中国北部边境地区展开了长达3个月的血战,但最终以失败告终,东北军伤亡惨重,史称中东路事件。这场战役的失败,对张学良、东北军以及日军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后来的九一八事变。

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国人都不清楚中东路事件是怎么回事,今天我们就来回顾一下历史,并对其重大意义和影响进行分析。

1928年,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危急之下,年仅27岁的张学良接管奉天,主政东北。此时的东北军内忧外患,很多奉系军阀元老都是各怀心思,人心思动,日军更是虎视眈眈,枕戈待旦,战斗随时可能打响。

为了对抗日军的蚕食,张学良于12月末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领导。这标志着北洋军阀政府覆灭,中国实现了统一,虽然这种统一主要是还是形式上的,但对当时的国内局势影响非常巨大。

奉天易帜是张学良对蒋介石的重大支持,蒋介石也给了张学良很大回报。张学良在得到国民政府的各种承诺后,信心大增,于是决定全面彻底收复主权,加紧驱逐在东北地区的外国势力,主要就是苏联和日本势力。苏联和日本在东北的特权是历史遗留问题,早在清朝后期就已形成,张作霖时期就想驱逐两国在东北的势力,但实力不济,始终没能如愿。

经过一番研判,张学良决定首先从中东路着手。中东路指的是中东铁路,早在1896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沙俄在中国东北地区修筑从满洲里到绥芬河的铁路,中间经过哈尔滨。该线路作为沙俄西伯利亚大铁路的延伸,沙俄的目的就是借此扩大对东北的侵略。后来沙俄爆发十月革命,苏联成立后,曾就继承中东铁路权利与北洋政府协商,被北洋政府断然拒绝,不承认其合法权利,但内忧外患的北洋政府也没有能力驱逐中东路运营人员,这样事情就暂时搁置下来,中东路依然由苏联实际运营。

由于中东路在法理上属于中国,而且完全在中国境内,加上苏联建立不久,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内战的消耗,国力下降,所以张学良和东北军将领认为,收回中东路可行性很高。

当时,蒋介石对张学良收复中东路的想法大加赞赏,表示国民政府将全力支持。就这样,张学良开始付诸行动。

1929年5月27日,张学良派军警搜查苏联驻哈尔滨使馆,逮捕苏联总领事,随后又下令关闭齐齐哈尔、海拉尔等地苏联领事馆。苏联迅速做出回应,向国民政府和东北当局提出抗议,同时向边境地区增加兵力施压。

面对苏联的武力威胁,张学良针锋相对,强行以武力接管中东铁路,同时将苏联铁路机构高级官员全部驱逐出境,并逮捕苏方两百余人。1929年7月13日,苏联向国民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在未取得南京和东北方面的满意回复后,苏联开始采取一系列战前措施,一方面将驻华使节、东北侨民遣返回国。另一方面切断乌苏里江和黑龙江沿江电报线,对中国境内绥芬河、满洲里等地进行炮击,以武力恫吓张学良。根据以往沙俄对清朝的经验,中国必定屈服,但这次苏联方面大大低估张学良的决心,没等苏联采取进一步举动,国民政府便于8月17日正式对苏宣战,战斗全面打响。

8月17日中国对苏联宣战当天,苏联出动三万余人分东西两线向黑龙江发起进攻。东北军方面,张学良调集了除各地驻防部队外的所有能参战的部队,有近10万人。

从兵力上来看,东北军占有三倍的优势,但装备上与苏军相比却有很大差距,处于绝对劣势。苏联参战飞机有35架,军舰10余艘,东北军飞机仅有5架、军舰8艘。苏军重机枪294挺,东北军只有重机枪99挺。同时苏军还配备坦克、装甲车等重型冲锋武器,这是东北军不具备的。

西线苏军向中东路西端的满洲里、扎赉诺尔、兰诺尔方向发动进攻,8月17日,苏军进犯满洲里,激战4小时,东北军损伤惨重。在随后一个多月时间里,苏军用飞机大炮以异常猛烈的火力向驻扎在满洲里、兰诺尔的东北军阵地轰击。同时苏军三万大军在重火力优势掩护下,越过东北边境对东北军发起一轮又一轮进攻,东北军依托防御工事与苏军苦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后援不继,防御逐渐告急。

东线方面,苏军于10月12日动用8艘军舰、18架飞机对东北军海军和同江县城进行狂轰滥炸,东北军舰艇悉数被击沉,同江县城被攻破。此后东北军试图将被击毁的军舰商船聚集起来,以防止苏联海军沿江进犯,但依然无法阻挡其凌厉攻势。到10月31日,苏联动用飞机掩护陆军主力3000人进攻富锦,东北军战败撤退,东线战事宣告结束,苏军开始将全部主力转移至西线。

11月16日,苏军发动4万余人,出动大炮400余门,坦克40余辆,飞机30余架对满洲里和扎赉诺尔展开大规模地面进攻。面对苏军的集中火力,东北军毫无招架之力,苏军仅用不到两天时间便占领扎赉诺尔,旅长韩光第拼死抵抗,英勇牺牲,全旅官兵伤亡过半。

18日,苏军集中兵力猛攻满洲里。经过两天两夜的激战,满洲里几乎被苏军火力炸成废墟。此时的满洲里已成为一座边塞孤城,城内士兵外援全部中断,而苏军则不断用飞机猛烈轰炸,东北军将士坚守不退。之后,苏军突入城中,双方又展开了激烈的巷战,东北军弹药基本耗尽,随后与敌军展开激烈的白刃战,喊杀之声,闻于数里。

眼看败局已无法扭转,满洲里各界提出议和。在一片呼吁声中,守军将领梁忠甲在得到苏军答应严守纪律,善待中国平民的要求下,率余部投降。

满洲里陷落标志东北军的全线崩溃,同时作为中东铁路最西段被攻陷后,苏军动用装甲机动优势进行现代化远距离快速兵力投送,东北门户洞开。

11月24日,苏联攻占海拉尔。仅仅三个月时间里东北军阵亡万余人,军民伤者数万,东北军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两大王牌旅都受到重创。

看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北部边疆战事紧急,张学良为何不派兵增援?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北部边疆战事告急的时候,张学良和东北军也正深陷困境。东北军和苏军开战后,蒋介石许诺的支援完全没有兑现,之前说的美式装备、德式装备都没有到位。国民政府没出一兵一卒,没送一枪一弹,所有的支持都只是口头上的。此时,蒋介石的目的已经很明显,就是要借苏联之手,削弱甚至消灭东北军。

同时,关内的各路军阀也蠢蠢欲动,冯某某、孙殿英、石友三等人调集兵马,准备借着东北军与苏军鏖战之际,趁虚而入,抢占东北军控制下的华北各地。

东北内部也出现了问题,驻扎在东北的日军严密封锁其控制下的南满铁路,截断了东北军的后勤运输线,致使东北军无法向北部大规模增援。

这里顺便说一下为什么日本在东北内地有驻军?日本在东北驻军也是清朝时期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甲午战争时期,日军进入东北,之后根据清朝和日本签订的条约,日军一直驻扎在东北不撤走。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也无力驱逐日军,加上国内战争不断,致使日军在东北逐渐做大,成了东北军的心腹大患。在九一八之前,日本在东北的正规军不刀2万人,但当时日本已经占领朝鲜几十年,在朝鲜有大量驻军,一旦开战,日军可以很快得到增援,所以张作霖和张学良虽然多次想驱逐日军,但都不敢轻易动手。

此时,张学良和东北军四面受敌,已经无力调集兵马支援北部前线。而且事态发展非常不利,眼看不仅无法收回中东铁路,还有可能爆发全面战争。张学良无奈之下,只得和苏联议和。

苏联方面虽然取得阶段性局部胜利,但也不想扩大战事,以免被英美等国趁虚而入,于是同意议和。到1930年初,东北军和苏军各自释放冲突中被俘的官兵和逮捕的外交官员,中东铁路依然归苏联运营管理,至此中东路事件宣告结束。但是苏军在战后没有完全撤兵,占领了原本由东北军控制的黑瞎子岛。

中东路事件对张学良和东北军将士的影响极大,在张学良看来,日本曾在日俄战争中打败过沙俄,之后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国力应远在苏联之上。东北军的火力与苏军无法相比,那么一旦与日军全面开战,东北军必败无疑,甚至可能全军覆没。

同时,张学良也看清了蒋介石和各路军阀的嘴脸,深刻领悟到了保存自身实力的重要性。

中东路事件后,张学良不复当年意气风发,转而变得保守。不到两年后,九一八事变爆发,面对日军猛烈攻势,张学良在初期选择了避战议和的消极政策。之后虽然决心抗战,但战事打得很艰难,败多胜少。最终在经过四个多月的战斗后,东北军余部全都撤到了华北据守,东北沦陷。

从这一系列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近代中国的悲哀,一个失败接着一个失败,一个悲剧接着一个悲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苏联   沙俄   日军   满洲里   诺尔   东北军   东路   国民政府   日本   时会   畏惧   中国   主动   张学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