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什么要宣布15个“不征之国”,这15国是哪些地方

明朝为什么要宣布15个“不可战胜的国家”,这15个国家在哪里?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明太祖朱元璋编纂《皇明祖训》,为东亚国家列出了15个“免于征服的国家”。 “征服国家”、“号令天下诸臣”。这一外交战略的提出对明初的地缘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贯穿整个儒家外交的基石。

明初为何要在“未征服的国家”建立友好团体?



上图_《皇明祖训》未被征服的国家

你的朋友圈里都有谁?

15个国家的分布可分为三类:东北亚、东亚和东南亚。

东北亚环上有两个国家:韩国(今朝鲜半岛)和日本。

东亚圈包括大琉球王国(今日本冲绳)和小琉球王国。

东南亚成员数量最多,包括安南(今北越)、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占婆(今南越,后被安南所灭)、苏门答腊(今苏门答腊岛巴西) 、西部王国(今科罗曼德海岸)、爪哇王国(今爪哇岛)、彭恒王国(今马来半岛)、白花王国(今苏门答腊岛西北)、桑维克王国(今苏门答腊岛巨港)、波尼王国(今文莱) )等11个国家。



明朝之上《坤舆万国全图》东北亚、东亚、东南亚的位置

据统计,洪武年间颁布的127件外交法令中,除一件针对中亚撒马尔罕外,其余126件都与“未征服国家”有关。这份圣旨中大量的信息显示了明朝对于“不服之国”的不同态度。

首先,依靠绝对的武力威慑来对付朝鲜和日本,让两国“又喜又怕”。

第二,采取双胡萝卜战略,坚持与琉球和中南半岛国家合作。最后,其余国家处于儒家外交第三层次,外交方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

一般来说,明朝根据远近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外法。距离越近,政治、军事、文化影响越强。距离越远,经济遏制效果就越大。



上图_明朝出使琉球国的官船

当然考虑前任政府的改变

朱元璋坚信传统外交思想所遵循的原则:“疆域大非长治之策,民劳乃乱之源”。洪武四年(1371年)九月,朱元璋坦言“隋炀帝徒然起兵征琉球”,“载入史册,为后人所耻笑”。他强调,通过战争征伐蛮族所取得的土地“不足以供给物资,百姓不足以指挥,只是空名,损害了国家”。然而元朝军力过剩、兵民疲惫,最终导致元朝覆亡。

朱元璋认为盲目扩张不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持续不断的战争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并造成了国家的内部动乱。基于这些考虑,他主张海外国家“必须惩罚那些伤害中国的人”,以保持维护国家主权的坚定决心。中国绝不会轻易出兵攻击一个不构成威胁的国家。

《皇明祖训》明确表示:“四方蛮夷,都孤立在山海相隔的一角,兵不能养,人不能指挥。如果不为自己着想,来”他没有危险,但对我来说,集结军队和小腐败也是险恶的。我担心子孙后代会依靠中国的财富和力量,被贪图一时自立,无故聚兵杀人,勿忘如此。”事实上,朱元璋总结了前朝的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无征服之国”的概念。显然,创建一个和谐友好的聊天群是很有必要的。



上图_元朝顺帝博尔吉金·托欢铁木儿(1320年5月25日—1370年5月23日),元朝第十一任皇帝

北苑仍拥有全力攻防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中原叛乱兴起,元朝政治濒临崩溃。 7月28日,元顺帝退守塞外,史称“北元”。当时的北元“弓兵不下百万,追随的部族不下数千里”,以长城南北与明朝对峙。作为边界。尽管朱元璋和朱棣不遗余力地进攻北苑,但仍然没能消除北部边境的危机。

为了防止北元军事势力骚扰和反攻中原,明朝“先置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城,后置宁夏、甘肃、冀州三城。位于固原,又称旧边第二城。”



上图_北元王朝(1368-1402)是蒙古草原上的一个蒙古政权

永乐年间,九边疆投入了68万士兵,此后这个数字频繁变化,在万历时期达到了88.5万的顶峰。崇祯年间,边防军人数为59万人。《明史·兵志》记载:“故明朝时期,边防甚为艰辛,东起鸭绿江,西至嘉云,绵延数千里。”公里,并在不同地区受到保护。”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充满了忧虑:“然而胡融与西北边疆相距较近,经过无数战事,必须选拔将领,练兵备战。”这表明了他对北渊的警惕。北元王朝极大地限制了明朝的军事资源。朱元璋主张“国无征服”,强调“吾今一统天下,惟愿百姓安宁,强者不欺弱,少数不受群众压迫”。 ”这实质上是“南方战争”。这是减轻军事行动对社会和经济压力的总体战略的一部分。当时儒家集团的建立,无疑有着迫切的现实需要。



上图为部分军队在战斗中

元朝灭亡,明朝重塑秩序

元朝是一个横跨欧亚的多民族帝国,其影响力还延伸至东南亚。这个三岛国家位于现今菲律宾群岛的西南部。元祖“命选人以吸引”,三余国积极响应。元朝“战船过境,国人以粮饷”,充分表明了他们对元朝的诚意。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十二月,朱元璋向各国宣布:“我在长江左岸立基,横扫群雄,建立中华,臣民拥护。我称霸中国,开国国号是明朝,改国号为洪武,短时间内就攻克了元朝都城,疆土宇宙大一统,继承了正统,可以与远近之人和睦相处,共享太平之福。而诸位四夷首领将领,远方未曾闻闻,所以赐旨给诸位,希望你会知道的。”该法令既是表明立场的授权书,也是恢复秩序的声明。

一方面宣称明朝“继承道统”,具有无可辩驳的合法性。各国应遵循以明朝为中心的东亚新秩序。

另一方面,要求各国“和睦相处”,遵循明朝制定的游戏规则,“和平之福”。这份圣旨既仁慈又有力,又公正又严格。这后来成为朱元璋和平外交的中心思想。



上图_朱元璋(1328-1398)

朱元璋以“祖训”的形式强化了“不服之国”的权威,并严格嘱咐后人“一字不改”。他警告他的继任者不要依赖中国的富强,不要贪图一时的军事成功,不要无故征召军队。东亚国家“不必为中国担心”,以换取自身安全稳定。

基本上,朱元璋之所以宣称“不败国”,是因为他要对他的继任者和东亚国家施加双重限制。前者“不得无故征兵”,后者则必须对服从明朝有清醒的认识。朱元璋不仅划出了“起兵”的红线,还为东亚国家澄清了最终的结果。可见,“不服输的国家”不仅仅是一个宣扬和平外交的聊天群。也象征着明朝承担起群体领袖的责任,拥有领导、仲裁和惩罚的权威。



上图_《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

《孙子兵法·谋攻篇》有句话说:“先攻敌,后攻敌,再攻城,再攻城。”朱元璋注重加强明军建设,以此为支撑。他知道战略和外交远比军事重要。一个优势。明初提出的“不服之国”继承和发扬了长期存在的“朝贡制度”,建立了广泛认可的汉族文化政治圈,成为各国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和事实上的限制者。这个成绩就足够了。这印证了朱元璋“治唐宋、使汉唐行远”的政治理念。

文:吉白当黑

参考:

【1】郑宁的“不服输”与明初国际秩序的建立

【2】万明太祖“同福同享”的外交理念与实践

【3】官方修订历史书《明太祖实录》

【4】官方修订历史书《朝鲜太宗实录》

【5】官方修订历史书《明史》

【6】官方修订历史书《明实录》

文字由历史大学团队创作,插图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明朝   苏门答腊   琉球   东亚   王国   东南亚   元朝   中国   外交   哪些地方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