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脱口秀 - 《不虚此行》放弃“为i做e”

如果一部电影作品也有人格类型,比如按照MBTI十六型人格来划分,那么胡歌主演的新片《不虚此行》无疑更像内向型人格,也就是时下常说的“i人”。导演刘伽茵曾形容说,“i人的喜怒哀乐这次不再隐藏”,相当于官方盖戳。

直面逝者探讨生死的题材,亚洲电影里颇有代表性的作品当有《入殓师》与《人生大事》,它们分别由入殓师、殡葬师这类特殊行业切入,前者静水深流,后者嬉笑怒骂——这也是i人与e人(外向型人格)的差别,如果拿市场评估标准来对号入座,正好也是文艺路线与商业路线的区别。那么问题来了:i人型作品是不是注定欠缺商业卖相?

《不虚此行》选择以给逝者写悼词为线索,串起数个普通人一生的浮沉荣枯,悼词编织成献给世间凡俗人等的一首首安魂曲,可说是舒缓克制,哀而不伤,不过也因显而易见的i人气质,让人为其市场前景担心。这牵涉到从故事主题到表现手法等方面的难题,比如一讲到悼词讣闻,气氛便难免肃穆凝重起来。

也不是没有“为i做e”(这个梗指的是内向的人因为某种原因,强行把自己变成一个外向的人)的例子。比如国内近年引进出版过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历年发表的逾两百篇讣告,入选者包括了戴安娜、黑泽明、中国末代太监、非洲灰鹦鹉……评者认为这些讣告里的逝者大多“活过有趣的一生”,文字则“机智又毒舌”。“有趣”代表遴选标准,“毒舌”(在此并非贬义)代表书写态度,多带有主观色彩。与东方世界为死者讳的态度大为不同,这些讣告并不局限于悲伤、唏嘘、追怀,甚至还带有小说式的娱乐性与文学性,因而广受欢迎。

《不虚此行》到底没有选择“为i做e”,而是实打实地埋头为普通人写悼词,在创作者看来,每个普通人的一生都值得书写,他们在自己的故事里就是主角,这是故事的核心理念。胡歌饰演的那个失败的北漂编剧闻善,被迫转行写悼词,人选不猎奇,都是找上门来的客户,笔法更无剑走偏锋的可能,“写,就得负责;想负责,就得麻烦一些”——他其实更像一个媒体萧条年代的人物记者,失败者与普通人的隔空交汇,昭示着《不虚此行》i人气质的不可逆转。

影片里并没有出现一篇悼词。一个人的一生,素材林林总总,不同讲述者也有不同立场与角度,撰写者的难题,在于如何做到全面与平衡。闻善写悼词,就是为每个普通人的人生碎片缝缝补补,辞藻文采倒在其次,那些暧昧处、边角料、未了缘,更需要仔细爬梳,排列重组,并以此触动那些未亡人查漏补缺、恍然大悟,而后继续前行,即使阴阳相隔,彼此却能重新产生连结,这便是这些悼词的价值所在。被触动的人里,当然也包括了撰写者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不虚此行   脱口秀   讣闻   讣告   悼词   逝者   普通人   人格   难题   故事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