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传统街区 让千年古城“有景更有魂”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传承历史文脉,如何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真正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也是对城市管理者智慧与能力的考验。

今天我们要到苏州去看一看,在这座承载着2500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诞生于不同时期的古建老宅鳞次栉比,它们代表着城市的记忆,也是历史的见证。今年苏州启动了“平江九巷”城市更新项目及“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同时探索一种可持续的生态化古城保护模式,不仅有古城样貌、古建老宅的保护更新,还要在城中留住姑苏的独特韵味,“让千年古城有景更有魂”,接下来先到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去看看那里的古建老宅是如何保护更新的。

古建老宅修缮:“修旧如旧 保存其真”

在平江历史文化街区,这里的主街常年人流如织。就在离主街不过几条小巷之隔的居民区内,不少古建老宅,正以焕然一新的姿态再度出现在众人视线里。在苏州市姑苏区钮家巷3号,有一座特殊的古建老宅,这是清朝状元潘世恩的故居,如今作为苏州状元博物馆对外开放。在里面除了展示各类和科举有关的藏品外,建筑本身也是一道难得的风景。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片区规划师 阮湧三:你往这边看,我们就能看到它潘宅的一个非常漂亮的特殊的建筑,你看它像什么形式?

记者:我觉得它特别像古代时候官员头上戴的乌纱帽。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片区规划师 阮湧三:对的,它的名称我们俗称就叫纱帽厅。那么它前厅有个突出部分,当时它是把厅做成它的一个书房厅,很亮,可以在里头写字画画。那么后面向两边伸展,他就可以接待一些他的朋友,什么文人墨客那些,他们在那谈诗论画。

在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苏州共出过50多个状元,号称状元之乡。在清代,苏州更是出了20多名状元。

江苏省苏州市姑苏片区规划师 阮湧三:以前它比较乱,是个大杂院。现在把它变成可以反映我们科举制度的一个状元博物馆,不光是给游客游览,主要是能够让大家了解到我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怎么回事。我们状元是怎么一个人。通过这些展品,激励大家更好读书,开一个博物馆,反映一个历史事件,这也是一个办法。我想能够这么做下去的话,我们整个苏州古城保护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延续。

走在苏州的古城区,像这样的具有文化底蕴的名人故居随处可见。就在距离状元博物馆800多米的顾家花园13号,一座两层高的民国风小洋楼刚刚修缮一新对外开放。它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苏肇冰先生故居。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最小干预”的原则,不仅老宅中西合璧的风格完整保留,甚至小到一块青砖都有讲究。

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经理 陆霄枫:这是一块青砖,上面有非常明显的“洪英”两个字。那我们修缮这个立面的时候有一些砖头它松散了、酥化了。那我们就是,贴一块原样的那种老砖镶补上去。我们基本上不会做到整块替换,那样的话对房子的扰动比较大。看这边的这个砖,看上去它也是一个青砖的立面,实际上它不是。它是用同样青砖材质烧制而成的贴片,它是L型的一个转角的贴片,平常的时候非常少见,我们就是为了精细化,看上去就是说跟原来的这个风貌相协调,所以才特意定制了这么一个转角砖。

修缮古宅不仅需要工艺上精益求精,同时也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如果算上动迁人员的成本,一个两千平方米的宅院修缮一新的费用高达上亿元。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姑苏区也在尝试用市场化的方式挖掘古宅价值,启动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希望以老宅的文化价值区位优势吸引一些企业入驻。

苏州姑苏古建保护发展有限公司工程部副经理 陆霄枫:当这些企业入驻的时候,一方面,我们可以得到一定的资金,资源上面的一个补充,这么多企业进来,把我们这些房子利用起来。

“伙伴计划”要求新入驻的企业必须遵守相应规则。比如,装修方案不能改变建筑的主体结构和风貌,装修以可逆化为主,要定期接受常态化监管等等。在严格监管下,不少老宅都通过活化利用,不仅保持了主体风貌,也吸纳了现代元素,焕发新生。

苏州市姑苏区古城保护委员会规划保护处处长 王永法:苏州的古城保护从顶层设计上,特别注重古城保护对象的全方位、全要素、全域的保护,那么从街坊水巷的肌理布局,城市的风貌,包括咱们的古井、古桥、古牌坊以及我们的非遗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保护。我们按照修旧如旧,原汁原味的最小干预原则来进行保护修缮。以用助保,以保助用。

在苏州感受苏式生活之美和江南文脉底蕴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这里不仅有保留完好的“小桥流水、粉墙黛瓦”,还有传承千年的江南文脉。“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苏式生活之美可以用这几句话来概括,而江南文脉的深厚底蕴同样也蕴藏其中。如今,许多游客来苏州都会选择“听评弹、赏昆曲”, 感受苏州的独特韵味。在平江路上就有这样一家很受欢迎的评弹馆,一起去听听。

每天从下午1点到晚上9点,位于江苏苏州平江路的这家评弹馆座无虚席。一小时节目,两组演员4个人。每天演出6到7场,几乎场场爆满。特别是吴老师一亮相,现场观众更是竖起耳朵,细心聆听这独特韵味的旋律。其中不少年轻游客慕名而来,就为听这一曲《声声慢》。

游客:声声慢,感觉非常有韵味,很有江南的那种感觉。

游客:在街上走,就是经常听到这种调调,觉得很有趣,想要正式地去看一下,了解一下,特别有意思,特别有文化底蕴。

苏州评弹,是以苏州话为代表的一种曲艺,早期主要以说书内容为主,已有200多年历史。在上个世纪90年代,“评弹”作为优秀传统文化被列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苏州评弹演员 吴亮莹:原生的模式,其实就是茶馆文化,最早的时候,我们三四十年代,我们说书先生都是坐在茶馆里说书的,有早场,有晚场,然后喝喝茶,吃吃早点,就这样一种很惬意的生活方式。男生是用三弦,女生是用琵琶,三弦琵琶叮咚响。

在文化多元新形势下,传统曲艺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年轻观众群越来越少。如何能吸引年轻人关注或喜欢评弹呢?2018年,吴亮莹在网上听到了很多不同的演唱版本《声声慢》,非常受欢迎。当时吴亮莹想,自己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评弹风。经过一年多时间修改磨合,吴亮莹把自己满意的第三稿录成小视频,没想到一放到网上就成了“爆款”,短短时间就有上百万的点击量。从那之后,她馆里的游客观众越来越多。

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吴亮莹又陆续尝试了其他国风歌曲的“苏式”改编,独特的风格,在网上很受欢迎,让不少线上线下的年轻人,第一次将视线投向了苏州评弹这门古老又小众的民间艺术。到苏州听评弹,也列入了不少年轻游客的打卡清单。

苏州评弹演员 吴亮莹:其实是需要观众,你没有观众,你这个艺术没有生命力,所以我们是想借用传统的唱法,然后来赋予一些现在流行的歌曲,苏州评弹的唱法,让大家先熟知。其实我们一小时的演出,百分之八十都是传统文化,都是苏州评弹,观众来了之后,他既可以听到熟悉的歌声,又能听到传统文化的演艺。

这边传统的评弹有了新的传播方式,那边古老戏曲也有了新的舞台。在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的经典代表作——拙政园,随着夜幕降临,白天的游客渐渐散去,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在这里即将开场上演。

“拙政问雅”是拙政园于2020年11月推出的夜游品牌,他们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展现古典园林的文化之美。而“问雅”的高潮部分,就是昆曲的实景演出。

游客:视觉听觉,代入场景当中,更容易去身临其境地感受昆曲的奥妙。

游客:更有沉浸式的那种感觉,氛围会更好一点。

在江南文化土壤中破土而出的昆曲,一招一式透着“雅”的气质,和园林一样,都是古人精心营造的一种文雅生活仪式。给我六分钟,还你六百年,拥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与古老园林相遇,共同迎接着一批又一批前来“问雅”的中外游客。

“拙政问雅”项目负责人 李闻乐: 我们认为这(园林和昆曲)两个结合,也是苏州之美的一个极致呈现。我们在园林里面去构建这样一个沉浸式的园林体验空间,使园林可观,而且通过昆曲可听,可赏,然后去多元地阐释古典园林价值,然后也是中国文化、文脉遗产的一个传承和创新。

小小点心铺 用心留住苏州好滋味

“食四时之鲜、居园林之秀、听昆曲之雅、用苏工之美”。苏式生活之美第一个提到的就是美食。确实,美食的味道属于城市记忆和乡愁中很重要很直接的那部分。而地道的苏州滋味,就藏在古城街巷中的一家家小店中。接下来去一家卖苏式点心的铺子里去看一看。

每年中秋前后,是苏式月饼的销售高峰,这家茶餐厅的厨房里,鲜肉、火腿、黑芝麻,各种传统口味月饼还有各色糕点一炉接一炉地烤。

顾客:这个月饼还是挺好吃的,因为他现做的,非常对我们的口味。

顾客:经常会来买,点心也都比较好看,有苏州那种小巧精致的感觉。

今年71岁的汪成是苏帮菜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大师,2019年,儿子汪涛在十全街上开了这家茶餐厅,退休老爸再度出山,做起了拿手的苏式点心。

苏帮菜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大师 汪成:我在一年不到十个月的时间,翻了200多个品种,第一个,首先是好吃;第二个,有苏州传统味。

店里主打的苏式月饼,从和面擀皮到制作肉馅,老配方、老工艺,纯手工现做现卖是口感品质的保证。

苏帮菜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大师 汪成:葱油月饼实际上是苏州传统的咸味月饼之一,但是人的饮食习惯变了,吃油不吃那么多。还有一个火腿的香味,现在年纪轻的人并不是全部喜欢。所以在这个上面,我拿火腿月饼和葱油月饼合并一款后,香味也有了,咸度也不是太咸了,油度也降低了,反而一直很受欢迎。

顾客:口味符合我们的呀,我们现在要送我们的长辈,也是苏州人,要这个味道的。

老师傅遵循传统,年轻一代更热衷追逐潮流。汪涛鼓励支持父亲将一些新元素融入今天的苏式点心。

苏式茶餐厅店主 汪涛:有一句话叫做守正创新。其实我们这个“正”不叫正确,而是要守住苏州味道。新的材料,新的技术,但是做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能够一吃人家就知道我这个是苏州本地特色的东西。

苏帮菜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大师 汪成:到了季节叫我做月饼,我从来都是按照传统口味上去想,他(汪涛)不一样,他今年叫我做海苔的、花生的、腰果的,这一类都是他想出来的。

苏帮菜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大师 汪成:桃花酥,也可以叫它梅花酥,里面用的是椰蓉馅。这椰蓉馅实际上是广式月饼里面的馅,不是传统苏式会用到的,做工比较细腻;第二个,酥松,里面一层层的,清清楚楚,不是很甜,而且香度很重。

苏帮菜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大师 汪成:一看人家就知道是苏州人的东西,用的是外来的原料。

如今,小店不仅在苏州本地声名鹊起,还通过社交平台成为外地游客打卡的网红店,让苏州味道从这里去往更广阔的天地。

苏帮菜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大师 汪成:我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召集更多的年纪轻的人能够喜欢苏州的传统味,我拿上一棒接下来的,但是我下一棒一定要传好。

苏式茶餐厅店主 汪涛:我们苏州是个融合性城市,整个外来人口非常多,它对苏州饮食文化的冲击也很大,但是无所谓,苏帮菜本来就是个融合菜,它也需要吸取外来文化往前走。它可以改变,但是它有本地稻米文化本身的特质在里面。所以我们做自己的,是想坚持好这一块,把苏州本土文化更能做好。

让城市留下记忆 让人们记住乡愁

不仅仅是一家小小的点心铺,苏州的更多好滋味就藏在古城的街头巷尾。经历2500多年历史沧桑的苏州古城,孕育出昆曲、古琴、宋锦、缂丝、碧螺春等7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苏州评弹、桃花坞木版年画、苏绣等众多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如果说,要让“千年古城有景更有魂”,苏州的魂、苏州历史和文脉就藏在这座城里。

在苏州古城保护理念中,希望推动“产城人”深度融合,让“住在古城”成为情怀,“业在古城”彰显价值,“人在古城”尽享温情,把一座韵味无穷、活力无限的世界级历史文化名城留给人民带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2

标签:平江   姑苏   古城   传统   文脉   评弹   昆曲   苏州   街区   月饼   千年   游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