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耳他随笔


马岛名字的来历

1974年,作者在马耳他某海港游艇码头。

马耳他岛历史很悠久,公元前一两千年就有腓尼基人在岛上停居过。为什么马岛取名为“马耳他”,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腓尼基人跨海到北非,航行路过地中海遇大风大浪就在本岛躲避暴风雨,久而久之,他们用闪族语称此地为“马耳他”,意思为“避风港”。另一种说法因过去马盛产蜂蜜,阿拉伯文“蜂蜜”发音为“麦列哈”,人们互传就叫“马耳他”。

但阿拉伯文“蜂蜜”发音应是“阿斯勒”,阿文“麦列哈”的意思是“航海”,看来第二种说法不可靠。而第一种说法更可信,多数的马耳他朋友也倾向于第一种说法。

莫斯塔新娘

在马岛莫斯塔镇有一座古堡名为“杜里·肯堡”,传说中世纪土耳其人曾侵犯马岛,抢走了一位临将结婚的阿拉伯姑娘,把她关押在莫斯塔古堡内,并强迫她与土耳其人成亲。这位姑娘不久将出嫁,成为新娘,给土耳其人掳夺过来后,她的新婚美梦告吹了,但她坚贞不屈,终于含恨自尽。马耳他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的姑娘,还编有民歌,怀念这位“莫斯塔新娘”。

村、镇的宗教节日

作者在马岛最高的山顶建立的大十字架旁。

马耳他是以天主教为国教的国家。每年自4月下旬到9月中旬,每星期六总有一个村举行宗教节日,当地百姓称为“Festa”,即“节日”之意。半年轮下来差不多每个村、镇都有节日。

每到节日,该村、镇高悬彩色宗教旗帜,张灯结彩,家家户户都打扫干净,开门迎客。节日那天,该村的军乐队吹吹打打,当地教区神父走在队伍前面,有几个虔诚的教徒抬着教堂的圣母神像在镇、村周游一圈。男女老少跟在后面,有的人还给圣像撒花纸,大家嘻嘻哈哈地玩乐一通。

这种节日与其说是宗教性质,还不如说已成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年轻人最高兴,可以在街上跳舞、唱歌,军乐队有时也演奏流行歌曲,让大家欣赏。

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传统宗教节日?可能由于宗教影响较深,教会统治严,让每个村、镇都庆祝。另外,因为马岛是孤岛,夏天夜长又炎热,群众利用节日在室外游戏唱歌,度过单调、炎热的夏日长夜。

友好的马耳他人

作者在马首都瓦莱塔观看狂欢节的化装游行。

马耳他人对外国人都很友好,因为马耳他是岛国,人民愿接待各国朋友。另一原因是马耳他是小国,老百姓自尊心较强,但又不愿得罪大国来的人。

马人民对中国人挺友好,我专家或使馆人员出去,经常遇到有人友好地打招呼。有时我们出外活动,找不到地址,当我们问到当地人时,他们总是详细地为我们指路,有的人干脆开车领着我们去找,找到为止。

马耳他人比较敦厚,待人友好,你如果平等对待他,他也会热情对待你。每家主妇总是把自家门口、门灯、门把手擦洗得干干净净,很注重客厅的摆设。总是备有一点酒,客人来到,主人首先问你喝一点什么。听说马耳他男人喝威士忌不加冰块和水,一喝就醉。

这里还有一个习惯,暑假外国学生来马休假可以安排在一些会讲外语的私人家庭里住,并在这个家庭里吃、住,一起生活几个星期。这对外国学生学习英语或马耳他语很有好处。

“马耳他热”

作者在马首都瓦莱塔,背景是马大港口。

英文字典里有个病名“马耳他热”(Malta Fever)。现在在马岛这种病很少见。据说发病原因是有人喝了没有消毒的山羊奶。现在马耳他牛奶和羊奶都是消过毒的,人们讲卫生,所以这种病很少。

这种病为什么叫“马耳他热”呢?传说很早以前有一批英国兵从其他地方调到马耳他驻防,结果就生病发烧,军医认为他们初到马生病,就给它起了病名为“马耳他热”。马耳他朋友说,这是英国医生强加给马耳他的。

首都瓦莱塔

作者在马首都瓦莱塔广场上一尊古代大炮前。这尊大炮有几百年历史。

1557年大批土耳其人进攻马耳他岛,当时驻守马岛的骑士团的大公(首领)——法国人瓦莱塔率领马耳他士兵打退了土耳其人。后来就在现在首都附近修筑碉堡和民房,一座城市慢慢地发展起来,马耳他人以大公的名字命名首都为“瓦莱塔”。

马耳他语

马耳他语基本的框架是阿拉伯语。由于马耳他多年来被外国统治,仅英国就统治了180年,所以马耳他语吸收了许多外来语,如意大利、西班牙和英语等语汇。马耳他人能听懂阿拉伯人讲话的60%左右。尽管马耳他是个小国,但马耳他岛居民和另一个哥佐岛居民讲的口语就不一样,即使首都瓦莱塔居民和圣久里镇居民口语也稍有不同。

贵族区斯里玛市

作者在斯里玛市海滨。该市居民富有者占多数,还有不少外国人退休后来此定居。

与首都瓦莱塔隔海相望,有一个城市,名为斯里玛。该市沿海边,住房较高级,一家一座两三层楼的小别墅。市内商店多,街道繁华,外国退休者居民多,旅馆也多。市内居民都喜欢讲英文,有的人英文讲得比马耳他语好。马耳他工人认为斯里玛人自命高贵,其实是“洋奴思想十足”。

的确,有不少高级人士都住在该市,如大法官克里蒙纳博士、反对党领袖奥里维尔、反对党的一些议员如公证人狄标依,现总统马莫的老家也在那里。相比较,在马干船坞公司附近的小镇,如康士毕可瓦和辛格里亚,都是工人住宅区,楼房比较破旧、拥挤。与斯里玛市相比确有天壤之别。所以斯里玛市是国民党占优势的选区,而康士毕可瓦是工党占上风的区域。

家族观念重

马耳他人口35万,由于长期以来在岛内互相通婚,所以人与人之间亲属关系很多。另外,马耳他每个家庭家族观念很重,每年圣诞节儿子、女儿总带着孩子、外甥到祖父母处欢聚一堂,以示团圆。在这里儿女成家后仍有责任赡养年迈的父母双亲,尤其是父母中有一个去世后,子女更有责任照顾。这一传统与欧洲大陆情况不同。

女儿出嫁后经常要回娘家去看望,岳父母很少到女婿家里来。女婿到时候去岳父母家接妻子回家,如果不去接,就表示双方有了矛盾。

女多男少

老一代的马耳他家庭子女很多,听说有一家生了子女18个。现代的马耳他家庭一般孩子不多,平均每家两个或三个。按天主教教义禁止人工流产,许多药房不公开出售避孕工具,除非有医生证明,人们才能购买避孕工具。尽管如此,现代家庭不愿多生孩子,主要是多生孩子降低了生活水平。有的妇女希望婚后有工作,但不容易找到。依这里的习俗,妇女婚后就不工作,主要管理家务、养育子女。

马人口男女比例,女的比男的多1.5万人,但许多男职工仍然打光棍,他们结不起婚,因为结婚首先要有房子,要置办家具,还要养活老婆和孩子。这些费用对一周收入十几个马镑的工人谈何容易!有一位铺路工,周薪20多马镑,也不打算结婚,有钱就去酒吧喝酒。在这样的社会里,工人在节假日或下班后没处去,也只能喝喝酒。

渔民的渔船

冬天,作者在银沙滩边。

马耳他船匠制造的木船挺有马耳他的特色,船头、尾都有一根高高翘起的木柱,船身漆成深蓝色,船头两侧各安上一个眼睛,说是可以避邪降魔,这显然是迷信。

多少年来,马渔民就靠了这种小木船出海捕鱼,早出晚归。马渔民有出海捕鱼当天回岛,不在外海过夜的传统。这恐怕是因为船小而且是用人力划动,走不远也捕获不多。另外,怕在外过夜家属不放心,搞不好气候突变会有危险。

马渔业十分落后,渔民也不多,船及捕鱼工具落后,提高并改进渔业生产不是容易之事。每年捕鱼季节开始时,马尔萨斯洛克南港口渔村的神父为出海者祈祷,祈求渔民平安归来。

-END-

图文转自 |《从板门店到芝加哥》

作者 | 谢君桢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马耳他   阿拉伯文   瓦莱塔   马首   土耳其人   渔民   随笔   宗教   节日   居民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