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红色足迹系列报道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红色小楼里的抗日烽火

本文内容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本文仅在今日头条首发,请勿搬运。

深入桂林市区的中山北路14号,有一座充满桂北民居建筑风格的两层砖木楼房,它的历史故事,沉静而悠远。左侧门额上镌刻着“万祥醩坊”,曾是黄旷达老先生的酒坊,而一块白底竖匾上则刻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的字样,这坐建筑已经有了新的“身份”。



在这座纪念馆内,岁月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光影交错间,历史的呼吸穿越时光,将我们带回了80多年前的抗日岁月。



这个小楼见证了桂林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也承载着革命家如周恩来、叶剑英、李克农等的壮丽事迹。从这里,我们可以聆听那个激情四溢的年代在桂林的回响。



当时的时光是1940年代,笼罩在桂林的是一场连日的阴雨,城市仿佛笼罩在水汽之中。我再次踏足这座小楼,它曾经历数次的改建和扩建,现在已经成为一座庄严而肃穆的纪念馆。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旧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家级抗战遗址遗迹,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新建的展厅内,摆放着当年“八办”工作人员使用过的发报机、手枪、毛巾等实物。每一张展示的图片都饱含沧桑,描绘着日军入侵桂林时百姓遭受屠戮,土地遍地焦土的残酷一幕。展示墙上,革命烈士的身影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抗日的艰辛与坚毅。



这是一个周末的下午,展厅里来了不少单位和个人,他们聚集在这里,与历史亲密接触。闭上眼,仿佛能听到那些年代的硝烟炮火、摇旗呐喊、抗日歌声回荡在耳畔。时间在这里仿佛一下子倒流到了83年前。



回到1938年,桂北路138号(今中山北路14号),那时这里曾是“万祥醩坊”,老黄旷达卖酒的地方。然后,一些身穿灰布军装,打绑腿,戴八路袖章的中青年人来到这里,一张张朴实而诚恳的脸孔,一个个昂首挺胸、充满自信的身影,为桂林带来了一股新的氛围。

在《漓水烽烟——纪念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建立五十周年革命回忆录专辑》中,描述了“八办”成立的情形。当时,办事处选择这个地方,是经过周详的考虑的。北面隔着一条街就是国民党桂林行营,南边不远便是省政府的所在地。这一选择既方便了与当局的交往,又遏制了国民党特务的妄动。

桂林抗战文化研究会会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副馆长文丰义深谙这段历史。在1937年7月7日,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接着,广州、武汉相继沦陷,难民涌入广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的刘恕受命来到桂林“打前站”。他与党外友好人士熊子民一同寻找合适的房子,而最终找到了“万祥醩坊”。

然而,当他们找到这个地方时,醩坊正处于重建中,但刘恕急需房子,他们便签订了租房契约。这栋两层楼的砖木房屋成了他们的基地。桂林的“八办”终于有了成立的基础条件。

1938年11月中旬,八路军总部秘书长李克农与部分工作人员抵达桂林,住进了“万祥醩坊”,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正式成立。

此时,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停发了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面临严峻的形势,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为前线筹集和转运各种急需的军用物资。

这是一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桂林“八办”利用与桂系的合作关系,以及广西到越南这条中国内陆通往海外唯一的国际通道,为延安党中央和八路军、新四军前线筹集和转运各种急需的抗战物资,包括汽车、汽油、枪支、弹药、棉衣、棉被、通信器材、医疗器具、药品等,多达数百种。

桂林城北的路莫村成为军需物资转运站、仓库、接待过往人员的招待所和抗日救亡工作室,还设立了机要电台。这里的工作人员有100多人。从这个地方,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护送了大批爱国青年、进步人士以及爱国华侨到抗日前线,到延安。短短两年时间,他们向我党领导的抗日前线输送了千余名干部和特殊青年人才。

在“八办”的二楼,有一间不起眼的房间,里面摆放着一部老式的木质电台。这部电台在当年的隐藏之下,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防止敌人的突然袭击和检查,办事处设有公开和秘密的两套电台。

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沦陷后,抗日战争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而桂林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主要城市之一。刚成立的桂林“八办”迅速承担起了领导广西地方党组织工作的任务。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数次来到桂林,做桂系的统战工作,同时会见进步文化团体和民主人士,并指导办事处的工作。

在南方局领导的积极努力下,办事处与桂系地方实力派、国民党民主人士建立了较好的合作关系,营造了一个曾一度相对宽松的环境。大批爱国进步文化人士来到桂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文化救亡运动,使桂林成为蜚声中外的抗战文化名城。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当年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充分利用了桂林的特殊地理优势和特殊政治环境,积极领导桂林抗日文化救亡运动,也利用领导南方各省及海外南洋一带中共地下党组织秘密活动的有利条件,抓住桂林抗战文化能够向海外辐射的作用,直接促进了中国抗战文化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有机联系。

然而,1941年1月7日,国民党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桂林的政治形势急剧恶化。1月20日,桂林“八办”被迫撤销,工作人员撤离桂林,后顺利抵达延安。桂林“八办”在两年多的存在时间里,履行了使命,成为西南大后方抗日统一战线的中流砥柱。

1944年,桂林沦陷,“万祥醩坊”毁于战火。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桂林“八办”依原样恢复。今天,它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吸引了许多党员干部、学生、市民群众前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不仅保护历史,还以多种形式推介桂林的红色文化,深化历史研究,树立红色教育品牌。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纪念馆还举办了多个专题展览,如“国旗颂”和“不能忘却的历史:‘七七事变’与全面抗战爆发70周年图片展”等。

近年来,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成为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大量游客。然而,这座古朴的酒坊依然在沉思着那段历史,以及桂林这片热土所承载的中华民族革命史。那些历经风雨的木栏,漆皮斑驳的桌椅,泛着雪花的黑白照片,都将这段历史永远铭刻在桂林这片土地上。


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任何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旷达   中山北路   救亡运动   延安   办事处   爱国   纪念馆   烽火   国民党   足迹   红色   文化   历史   桂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