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什么愿意花五百来伍佰的演唱会唱歌给伍佰听?

近期,歌手伍佰因为作品传唱度太高,在演唱会现场观众合唱太震撼而被网友调侃,多次登上热搜。伍佰演唱会上观众集体k歌、伍佰成了“指挥”,在当下火爆的演出市场中,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这种“观与演”的对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已经形成了一种“亚文化”:伍佰的歌迷通过这种方式让普通观众认知伍佰的歌之时,不仅仅是接收歌本身,而是歌和这种互动加起来生成的一个意义体。

伍佰演唱会 伍佰成了观众

作为中国流行音乐榜中绝对的实力创作人,在上世纪80年代,伍佰裹着台湾地域感浓郁的方言咬字、高亢的嗓音、粗旷疯狂的不够帅气的外表,用一首首作品直击所有年轻人心扉的词曲,让近百首歌曲在大江南北街头巷尾传唱。

尽管伍佰有着不俗的作品、有着不小的名气,尽管其他歌手的演唱会也会设计几首歌来引发观众大合唱以增加互动,但远没有像伍佰这样大的“观与演”的对调,更远没有形成像伍佰演唱会这样搅热舆论场:

“伍佰应该买票来听观众唱歌”、“花五百来伍佰的演唱会唱歌给伍佰听”、“别人是全国巡演,伍佰是全国巡检。”

伍佰的巡演在进行过程中,热搜、热梗层出不穷:伍佰在演唱会上化身“指挥”,他的演唱会成了集体“K歌”现场。看完伍佰演唱会,有观众总结:“舞台上的伍佰和观众抢词都唱不了几句。”“开这么大的演唱会,整场就他一个观众。”

网友描述,伍佰 “为了在自己演唱会能开口,用尽办法。提前跟歌迷打好招呼:主歌你们唱,副歌我唱,不要抢!遇到不听指挥的,还得手忙脚乱疯狂暗示‘轮到我了’。” 而演唱会结束后,观众们也久久不愿离场,伍佰只得大声劝说观众回家。“一场演唱会下来,观众全被伍佰疏散出去了。”

“美好的音乐复古流行热”

伍佰本人也在演唱会上提出疑问,“你们都是25岁,为什么会听我的歌呢?”“而且你们才25岁,怎么生活有这么多……痛苦呢?”

是呀。伍佰的歌,为什么会得到当下年轻人的追捧呢?

毋庸置疑,伍佰的作品,不少词曲上很用心讲究,激情澎湃还有美感。所有作品都统一勾勒出了他的歌词里“让青春年少疯狂时的秘密,化成彩虹般绮丽,让时间的河将我流走,像白云一样不回头……”的洒脱青春风格。

“在那样的年代,编曲制作上的音乐素养就已经很高了,因此伍佰的作品也独成一派。”资深乐评人小飞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伍佰的歌曲聚热是音乐作品上的一种翻红现象,大家很纯粹地因为作品而引发的反响,其实就是一种“美好的音乐复古流行热”,“就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复古派顶流’被粉丝打造出来了,听伍佰的歌曲就是大批爱复古元素的年轻人内心对之前时代喜爱的映射、涌现,也是令人感动的怀旧。在快消文化盛行的当下,这些经得起不同时期审美者考验的沉淀具有内涵美,自然也就有了共性的美感。”

在大合唱中找到彼此的认同

但显然,怀旧和复古,还不能完全解释这一现象。毕竟,具有怀旧和复古功能的歌手,比如张学友,比如周华健,比如李宗盛等等。但他们的演唱会,都没有出现歌手当观众的情形。

长期致力于粉丝文化研究的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师尹一伊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分析,当歌曲传递的思想内容并非谈情说爱或者比较漂浮的文本内容,而更偏向于接地气、更实际、更有社会性的思想内涵时,在当下更容易引起大众的共鸣。“我觉得可能这些歌在某种意义上说,构成现在大众对社会的一些反应,跟大家更喜欢看现实题材的影片相类似。”这点,也正如观众回答伍佰“你们都是25岁,为什么会听我的歌呢?”时所说的,“可能因为你写这些歌的时候也才二十五岁吧!”

在尹一伊看来,伍佰演唱会上观众与歌者这种“观与演”的对调,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已经形成了一种“亚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非常符合大众文化理论当中的费斯克的符号生产力或者宣言生产力,“就是说通过这种符号式的宣言式的表演实践,让这个社群找到彼此之间的认同,从而生出新的文化意义。”

也就是说,伍佰的歌迷通过大合唱等方式让普通观众认知伍佰的歌的时候,不仅仅是接收歌本身,而是歌和这种互动加起来生成的一个意义体。“大众文化研究常常在讨论符号生产力的实践方式和感情机制。在今天的语境下,伍佰的歌本身所蕴含的本土符号和人们的怀旧心理不谋而合,促生出受众的生产冲动。”尹一伊说。

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种社群性,即大家通过这种实践方式来找共鸣或者社群里的身份认同。而这种反常引发热议继而形成热点,又变成了一个“梗”在歌迷之中广泛传播。这个“梗”形成以后,伍佰演唱会上这种互动就开始带有表演性质了, “一开始的大合唱可能是因为歌曲本身引发共鸣,伍佰本人也乐于让歌迷多唱。但是当它变成了一种现象后,反而成为这个社群身份认同的标志了。对于伍佰的歌迷或者去看演唱会的人来说,我只有参与到大合唱里面,我的身份标识才成立。这样,大合唱就变成了伍佰演唱会的一种表演方式。”尹一伊说。

在“伍佰热”中找寻心灵的共鸣

伍佰演唱会引发关注和热议,不禁令人联想到近期另外两个文娱热点:刀郎发表新歌《罗刹海市》,和任素汐、瓦依那乐队合作的歌曲《大梦》。

这三个热点事件中的歌曲,既具有较高的传唱度,也和听众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刀郎的《罗刹海市》表达了人们对世间事物黑白颠倒的不满与思考,《大梦》唱尽人的一生迷茫辛酸,伍佰的众多热门歌曲则是通过细腻的词曲与不同年龄段的听众产生心灵上的情感共鸣。

对此,尹一伊分析说,尽管伍佰演唱会上合唱的观众年轻人居多,刀郎引发的热议中参与讨论的网友们年龄大多分布在中年,但二者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多为男性。“可能男性所产生的这种群体性冲动,往往不是来自于和偶像之间的情感想象。他们比较容易通过另外一种路径来产生这种集体化行动。”

与此同时,尹一伊认为,这些现象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特有的思考和需求。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年轻人们对于未来的憧憬或者迷茫,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找到自身的共鸣与身份认同。乐评人小飞也认为:“现在年轻人有独立思想和品位,不会一味崇洋,而是更有激情地重塑、审视过去的时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致敬。”和国潮、老国货兴起后的主要消费人群是年轻人一样,说明当下的年轻人群更加感性、更会思考,“所以我觉得,复古怀旧本身就是一种温故而知新,‘伍佰热’这样的温暖画面是我们乐见的。”

文/北京青年报实习生王佳懿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寿鹏寰

编辑/崔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北京青年报   演唱会   年轻人   大合唱   大众   会上   共鸣   歌迷   观众   方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