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活化历史风貌街区,再生城市文化根脉

武汉市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保留了16片历史文化街区和237处在册优秀历史建筑,如江汉路步行街、昙华林片区、汉正街片区等历史风貌街区,每年节假日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游览,成为全国旅游的热门打卡地。然而网红流量中如何提升传统建筑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历史风貌街区如何变身新消费高地?这就需要我们在城市更新中挖掘治理能量,促进文化魅力和经济活力的交融共生。

形成窄路密网的开放街区形态。所谓开放街区是对应于长期以来一直施行的“封闭街区”而提出来的,其具有街区规模比较小,街道功能相对综合、交通组织比较开放等特点,开放街区的核心并不在于围墙是否开放,而在于鼓励尺度适宜、道路细密的“小街区”模式。这样带来的好处众多,首先,于经济而言开放街区所体现的窄街密路,尺度宜人、通达性好的特点、能够聚集商业和其他服务行业的生发,增加游客的可游玩性,吸引更多行人,增加更多消费机会。其次,开放街区小街区、密路网、窄断面所形成的大量宜人的街道空间,有利于街道生活的展开,增加人们交流的机会,既方便出行路线的多样性选择、也能构建紧密的邻里关系,使街道空间更安全。最后,开放街区更易塑造舒适宜人的公共空间,完整而尺度合宜的步行区,可以为居民提供生活的舞台,有利于促进建筑同感觉它的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形成。同时,开放街区街区也可使原本封闭的小区绿地有条件被独立出来成为城市公共绿地,优化城市面貌。

厚植汉派文化的历史街区文态。武汉“九省通衢”,码头文化,市井文化,平原文化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杂多之中蕴涵融通,是一种极具包容性与更新性,形成了“江汉汇通、楚风汉韵、兼容并包”的汉派文化的特点。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如果说文化是城市的生命所在,那历史风貌街区就是生命的“根脉”,是一座城市文脉的体现和延续。新时代保护和发展历史风貌街区,盘活传统建筑资源,需要我们不断丰富其价值,既要在发展中保护挖掘其传统的历史文化、商业经济、美学景观等价值,也要在保护中注重其使用价值,与时代相融。按照“修旧如故,安全适用”原则,以财政补助形式激励社会资金注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领域,大规模运用新技术新工艺,分阶段逐年开展历史风貌建筑整修,保障历史建筑的安全性与使用功能,全领域、多途径打造文化活力街区,有机融入现代生活气息,让古老城市焕发新活力的同时,也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文化效益的共赢。

形成国潮品牌的商业街区业态。纯粹的历史街区与纯粹的商业街区都很难形成持久的吸引力,做强做优历史街区的产业生态,首先应立足本土特色,鼓励积极创新和开发各具特色的产品,将具有浓郁武汉风情的国潮品牌展现在游客面前。从市井气息浓郁的武汉小吃,如豆皮、热干面、糊汤米粉、豆腐脑、重油烧梅、汰汁酒、牛肉米粉等;到依托本土人文、景观为载体的文创产业,如汉绣汉服、黄鹤楼雪糕、编钟蛋糕、知音茶具等;再到颇受年轻人喜爱的电竞动漫、密室逃脱、剧本杀、主题酒吧等新兴产业,都是我们导入产业的需要重点关注的方向。处理好历史风貌街区的传承与开发,敢于制度创新、注重顶层设计、坚守文化底色、务求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地域文化与新兴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让这些久经风霜的历史风貌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市民望得见的“乡愁”,成为一条通往致富之路的康庄大道。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历史风貌街区作为发展与展现城市文脉的集中地段,不仅成为现代城市中人们追忆历史的场所,更是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空间节点。通过不断激活这些“沉睡”的历史遗产,最终能形成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的文化品牌,成为武汉市一张熠熠生辉的“文化名片”。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于孟洁(武汉江岸区)

责编:丁楚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8

标签:历史风貌   街区   东湖   武汉市   城市   文化   武汉   宜人   街道   建筑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