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大佬杜月笙,晚年不为人知的秘事

提起青帮大亨杜月笙,很多人都知道这位极具传奇性的人物,当年在上海滩,从一个卖水果的“小赤佬”,经过苦心经营,不仅摇身成为了上海滩青帮的龙头老大,还在国民党内担任了很多职务,如国民党党卫队参谋总长、中华民国烟土专卖局局长、中华民国总工会主席,甚至还担任过中华红十字会副会长,可谓是风光无两,黑白通吃。

杜月笙

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位当年不可一世的杜老大,晚年的结局却是极为的落魄凄凉,最后客死香港。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全线发起渡江战役,百万雄师势如破竹,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

4月24日,解放军占领了南京总统府,南京宣告解放。

局势的变化让杜月笙感到心慌,按照这个节奏,上海解放也是旦夕之间,所以杜月笙既想走又不舍。

因为这么多年下来,他摸爬滚打置办了巨大的家业,而且所有的门徒、关系网也都在上海这一带,让他放下这一切,他感觉很可惜。

所以对于是走是留,杜月笙犹豫不决。这时杜月笙的情人,大上海京剧界赫赫有名的“冬皇”孟小冬,出了一个主意,让杜月笙去听听大哥的意见,这个“大哥”,就是青帮三大亨里的黄金荣。

1949年的时候,黄金荣已经82岁,早已退出青帮多年,正在家中安心养老。

面对上海滩的形势突变,黄金荣明确告诉杜月笙,他想留在上海,黄金荣的原话是,与其死在他乡,不如死在家乡。

杜月笙很清楚,黄金荣没说实话,因为他太了解黄金荣了,黄金荣不想走的根本原因,是他舍不得在上海滩的产业,那是一个爱钱如命的主。

在知道黄金荣的想法之后,杜月笙起初也不想走了,毕竟他的产业相对于黄金荣来说只多不少,他也舍不得。但是权衡再三,杜月笙最终决定还是得跑,因为他手上有血,身上背着血案。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这场大屠杀发布指令的是蒋介石,执行命令的却是杜月笙。

杜月笙当然明白,如果他继续选择留在上海,等待他的,那就是历史和人民的审判,到那个时候,是死是活可就由不得他了,所以他得走。

既然打算好了要跑路,可杜月笙对于准备去哪,还没有拿定主意,但就在这个时候,一封密函让他有了方向。

秘函的原文是这样写的:“杜先生与中央合作有年,民国16年清党时,为铲除共党鼎定上海立下大功,也因此与共党结怨甚深。共党是讲阶级、讲斗争的,他们绝不会放过你,切不可有丝毫的侥幸,以早日去台湾最好”,落款是蒋中正。

密函的意思很明确,蒋介石希望杜月笙去台湾,可是看完密函之后,杜月笙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外的决定。

他看完蒋介石的这封密函之后,当场就把密函烧了,之后把三太太孙佩豪、四太太姚玉兰、长子杜维藩以及孟小冬等人,都叫到了身边,然后很严肃的说了一句,你们都把自己东西收拾好,我们全家出发去香港。

按说蒋介石身为国民党最高统帅,亲自写信给杜月笙,希望他去台湾,以他们合作多年沆瀣一气的程度,有蒋介石的关照,将来杜月笙的日子应该不会难过,可是杜月笙却不领情,还拒绝了蒋介石,让人大费不解。

在杜月笙当时看来,蒋介石的话已经不可信了,因为他们之间已经有了一些“不和谐”的情况:


蒋介石与杜月笙两个人之间存在着一个不可说的秘密

在早年还未发迹的时候,蒋介石因为躲债,曾经在上海滩向青帮递过门生帖,而这份帖子一直在杜月笙的手上。

抗战全面爆发之初,杜月笙把蒋介石的这张帖子留在了家中的一个保险箱里,交代管账的账房负责保管,然后就去了香港,后转往重庆。

可是等到抗战胜利,杜月笙回到上海,再打开保险箱的时候,却发现蒋介石那张门生帖不翼而飞,保险箱里的其他东西完好无缺,唯独少了那张帖子,因此杜月笙怀疑这张帖子被蒋介石拿走了。

而此后对于这张帖子,杜月笙不提,蒋介石也没有再说过,两个人心照不宣。


杜月笙期望的高官厚禄未能如愿

抗战胜利之后,杜月笙当时满心欢喜,自认为自己劳苦功高,蒋介石论功行赏,怎么着也得给他一个有影响的职位,让他过过官瘾,他把目光定在了上海市长的位置上,最起码也当个副市长吧!

可是没想到,1945年8月,当他兴冲冲地赶回上海的路上,却得到消息说蒋介石已经任命钱大钧做了上海市市长,副市长给了吴绍澍。

吴绍澍此人当年还是杜月笙的门人,杜月笙万万没想到,连他的门人都做了副市长了,蒋介石却不肯用他,所以他备受打击,同时也明白了,蒋介石对他的态度已经开始变了。


1948年杜月笙和蒋介石之间发生过一件不愉快的事

1948年春,蒋介石为了挽救严重的财政危机,派蒋经国到上海实行币制改革,发行金圆券。

可是在这件事上,杜月笙的儿子杜维屏并没有完全照办,结果被蒋经国以投机倒把罪给逮捕了,还判了六个月的刑。

当时杜月笙出面求情,蒋介石没给面子,正是此事,让杜月笙真正感觉到,他对于蒋介石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价值了。

杜月笙晚年的时候,就曾经对孟小冬说过,我们是“夜壶”,蒋介石把我们用完了就往旁边甩掉,这就是杜月笙坚决不去台湾的原因。

就这样,1949年5月1日,杜月笙带着全家老小,乘坐荷兰渣华公司的“宝树云”号客轮离开上海,前往香港。

来香港之前,杜月笙托人在香港坚尼地18号买下了一套房子。

然而当他们全家人见到这套房子的时候,所有人都傻了眼,房子旧就不说了,整个房子不成格局,厅不像厅,房不像房,全屋最体面的也就算一间半圆半方的大客厅了。正房只有三间,稍大一点点,其余的小房间,都是用走廊的空隙隔出来的,而且一点都不隔音。屋里头稍微有一点什么动静,别人就能然而就算如此,房屋的数量还是不够,不要说佣人,就是连杜月笙的太太、儿子、女儿都不够住,这样的条件跟上海滩的杜公馆比起来,那是天渊之别。

勉强住下来后,可是还有一件事情让杜月笙更加的心烦,那就是钱。

到香港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杜月笙经常坐在他的小房间里边,数着箱子里的钞票,当时他带去香港的所有现金总共是40万美金。

这40万美元在当时也算是一笔巨款,按照1949年的汇率,一美元兑换港币是5块7毛2,杜月笙手里边应该是有228万港币,以当时香港一个高级文员一个月300块钱的标准来计算,杜月笙的这笔钱可以供他们全家什么事都不干就吃喝生活20年。

但是在普通人家看来的金山银山,对于杜月笙来说是远远不够用的。因为杜月笙一家有30多口,还有秘书、随从、佣人等等这些,家庭开支差不多每个月6万多港币,再加上他的哮喘越来越严重了,看病吃药一个月也得2万以上,所有这些,都得杜月笙掏腰包。

如果在上海,杜月笙有产业、有势力,这些不算什么,可是到了香港经济来源全都断了,全指望着箱子里的这点钱,坐吃山空的日子杜月笙当然心烦,被逼无奈,杜月笙还得去找财路,想办法能够尽快挣到钱。

有一次杜月笙和一位来自四川的朋友闲聊,得知四川的蚕丝价格低得离谱,如果在那边能把蚕丝低价收上来,再拿到香港来卖,可以有8倍以上的赚头。

当时杜月笙一听,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场他就决定投10万美元干一票大的。

这位四川朋友倒也干练,拿到杜月笙投的钱后,很快就把蚕丝收购好了,并且全部集中到了成都,准备由中航公司用飞机分批次运到香港,应该说这些蚕丝真要运到了香港,至少得赚80万美元。

可是杜月笙是万万没想到,就在他兴高采烈等着数钱的时候,真正等到的不是大把大把的钞票,而是一张大大的报纸,当看完这张报纸之后,杜月笙气得哮喘复发,一病不起。

原来,杜月笙当时看到的报纸是一份1949年11月10日出版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报道,说中国、中央两个航空公司的全体员工全部通电起义,12架飞机已经飞回祖国,其余的飞机资产暂时留在香港,等待中央人民政府接收。

屋漏偏逢连夜雨,巧的是杜月笙的货全在这12架飞机里头,全部被带去了北京,这一下杜月笙的这笔大生意赔了个底掉,本身钱就不够用,直接这一下亏掉10万美元,杜月笙从此一病不起,而且是越来越严重。

生意惨败,身体又饱受病痛折磨,杜月笙日子过得很郁闷,这个时候他就有了想离开香港移民法国的心思。

被困在香港坚尼地18号的这个小房子里,杜月笙虽然心中一直很苦闷,可是多少还算有一点安慰,那就是有两个女人一直陪在他身边,一个是他的四太太姚玉兰,另一个则是他的情人孟小冬。

孟小冬

这两个人里头,他显然更看重孟小冬,移民法国的念头,很可能也是来自于孟小冬的意见。

不过移民法国的想法,杜月笙最终没有达成,因为国民党当局一直在签证手续等方面横加阻碍,不让杜月笙轻易地离开香港。

当时杜月笙旅居香港期间,一直被国民党特务给日夜监视着,蒋介石不仅派人监视他,看他是不是和共产党有联系,同时还多次派人劝说,希望杜月笙举家去台湾。

因为在蒋介石心里头的杜月笙还有一个最大的利用价值,那就是拴住旅港的上海企业家,不让他们连人带钱重返上海。

这件事情也让杜月笙气得不轻,哮喘病发作越来越严重,所幸杜月笙的两个女人,尤其是孟小冬,对他的照顾的确是细心。

当时在香港坚尼地18号的杜家小房子里到处都是氧气瓶,都是孟小冬托人给弄来的,因为看着杜月笙哮喘发作的时候很痛苦,孟小冬就到处打听能够治这病的办法。可是在当时香港确实也没有更好的治疗办法,唯一能够缓解哮喘的方法就是吸氧,于是孟小冬就弄了氧气回来。

应该说孟小冬这样对杜月笙,这是杜月笙感到比较欣慰的,但是这种欣慰在不久之后还是变成了他的烦恼。

因为孟小冬开始抱怨了,而孟小冬抱怨的不是别的,正是杜月笙一直没做的一件事情,那就是给人家名分。

杜月笙带着孟小冬到香港的时候,孟小冬只能算他的同居女友,所以在香港坚尼地18号杜家,里外所有的事情都由姚玉兰把控着,孟小冬轮不着挨不到。

但孟小冬这个人有个特点,性格孤傲,在这个大家庭里边她看什么都不顺眼,平时连个笑脸都没有,自然也就过得不顺心。

对于这一点,杜月笙心里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平时有空的时候,杜月笙也会陪着孟小冬开开堂会,去外边散散心。可是他生病卧床之后,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孟小冬不仅更加的孤独,还得轮流着通宵的来照顾他,这让孟小冬陷入了身心俱疲之中,她抱怨也很正常。

杜月笙和孟小冬在一起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十几年了,作为一个女人,孟小冬不止一次提过名分的事,杜月笙一直没有给。

杜月笙与孟小冬

不过孟小冬怎么都没有想到,杜月笙在大病之中,准确的说是去世前不久竟然跟她举行了婚礼,十几年里都没有办的事情,杜月笙却在自己病重,心有余力不足的时候把这个事情给办了,真的仅仅是为了因为孟小冬抱怨吗?当然不是,据说和杜月笙的一次算命有关系。

当年在台北市的馆前街,有一座六月息公馆,这座公馆的主人被当地人称为“半仙”,非常有名,说是算命特别准。

杜月笙当年也托人去了这个六月息公馆,让“半仙”帮他算命。所谓“病急乱投医”,人在病重之中,中医西医都看过,病也治不好,难免会想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个事,更何况本身他就是出身江湖,自然就会相信江湖上的那一套。

“六十四岁在辛卯,天克地冲难渡过”,据说这是当时那位“半仙”给算出来的命书。事后来看,这个命书非常准,杜月笙是1951年8月去世,那年虚岁刚好64岁。

当然这只是传闻,说是杜月笙拿到命书之后,上面的内容跟谁都没说,然后突然宣布他要和孟小冬举行婚礼。

而直到杜月笙死后,家人在他贴身的衣袋里才发现了这封命书,知道了上面的内容。

也就是说,杜月笙知道自己命不久已,这才在艰难之中,了却了孟小冬的心愿,而这也是晚年的杜月笙在香港唯一带点喜气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共党   大佬   上海滩   青帮   蚕丝   台湾   公馆   香港   哮喘   蒋介石   晚年   国民党   上海   不为人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