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五)




土默特右旗地名探源(五)



清道光朝地名

⑻斡木布哈


今称温布壕。“斡木布”是藏语,原指喇嘛的职位,后用作人名。大型召庙的后勤总管叫德木齐,下面有若干下属称斡木布,分别管理吉萨、吉巴(后勤部门或基地)、牛羊群、土地等。蒙古人信仰藏传佛教后,将喇嘛职位用作名字成为普遍现象。如板定本指小沙弥,但蒙古人常将其用于人名,如赵板定、黄板定、郗三板定等。斡木布也属此类。17世纪土默特部的末代顺义王就名“俄木布洪台吉”(阿勒坦汗曾孙,洪台吉是借用汉语“皇太子”)。

斡木布哈即斡木布呼,“呼”为蒙古语,译为“儿子”。斡木布哈译为“某某小子”,可能是这里最早的居住者。汉族移民在这里定居后,将斡木布哈的发音改造为温布壕。

温布壕一带原为巴彦淖尔,道光年间湖水干涸,之后这里成为席尼召的吉巴。汉族移民在其上开垦耕耘,自此温布壕一带开始由牧转农。所谓“吉巴”,指的是召庙的后勤基地,也就是为召庙提供燃油、伙食的地方,也可以狭义地理解为膳召地。

同治年间,温布壕一带又被划分给在平定西北回乱中立有战功的格凌喇什(黄姓),成为其户口地。同治十三年(1874年),有民人张益俊从托克托厅燕三营村到温布壕跑青牛犋(春到温布壕秋回燕山营)。约至光绪初年,张益俊后人及其拉引至此的亲属定居下来,形成村落,这就是温布壕(村委会)下辖的自然村——张家圪旦。

清光绪三年(1877年),今双龙镇郭庭贵营村郭来庆到温布壕一带收粮,后与张益俊女儿成亲。郭来庆后人与他从郭庭贵营村拉引到此的郭姓族人,日渐繁衍形成村落,这是温布壕下辖的另一自然村郭家圪旦。

温布壕由牧转农后,格凌喇什后人不习耕耘,以出租土地与经营渡口为生,这也是沿河一带的蒙古人在社会转型期的典型缩影。


⑼多木达圐圙


多木达,汉译“中”, 多木达圐圙即中间的院落。也在今壕赖圐圙一带。

以上毕勒珠亥、塘铺尧子、将军尧、斡木布哈、多木达圐圙等地名至晚在道光二十年(1840年)就已经形成了。该年的档案(准旗衙门档案,以下均简称档案)中记有:“四月二十六日,准格尔旗贝子叉克都尔色楞及协理台吉等致托克托厅通判衙门,文称:‘今达庆巴图猛克前来报称:民人张富贵、郝福山、田富永、冯二耿、张阳阳、边玉、胡孟浩、蔡岩、王二等强行耕种毕勒珠亥尧子,多罗特,塘铺尧子,将军尧,斡木布哈,多木达库列叶,涌涌之地。’”


⑽王善成圪梁


王善成,人名,今称王三成圪梁。王善成圪梁属前文讲到的叉哈尔查干套海。

根据档案记载: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王善成与他的儿子王有、王六、王洋及其他五十余人强行开垦叉哈尔查干套海的草场。到同年八月间,王善成已在开垦地(今王三成圪梁)“搭建房屋,并备齐牛马、耕犁等。”当时,准格尔旗扎萨克衙门严令管理叉哈尔查干套海的官员达庆甲喇巴图孟克、达鲁嘎依西驱逐王善成,但最终王善成还是定居下来,并逐步形成村落。

在将军尧镇,王三成圪梁的形成过程具有代表性,许多村落都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


⑾崩干陶鲁盖


崩干,汉译为“坟茔”;陶鲁盖,原意指头,在地名中一般指山头或圪旦。崩干陶鲁盖是“坟头”的意思。该地名于道光朝时出现在档案中,指今小召子村内窦家先祖的坟地,当时这里是栋素海驿站北与准格尔旗的界限。


⑿鄂木齐


汉译“药师佛”,这里指的是一处名为“鄂木齐”的召庙。根据我的推测,鄂木齐在今天的旧召圪堵,后因黄河改道被冲毁,改建他处,留下废墟被人们称为“旧召圪堵”。

鄂木齐与敖德沁的本意都是“药师、医生”,但又略有区别。鄂木齐指能够进行简单治疗的医师,敖德沁则等级稍高一些。此外,也有说二者意思相同,但鄂木齐为蒙古语,敖德沁为藏语。


⒀德勒孙


汉译“枳芁”,即指生长着枳芁的地方,位于今何四营一带。

以上崩干陶鲁盖、鄂木齐、德勒孙三个地名出现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的档案中。该年三月十八日,栋素海驿站达喇嘛棍楚克、坤都齐木格等就驿站喇嘛曾格、披申昆楚克,替民人苗龙、苗二猛等耕种鄂木齐庙香火地一案,决定在其四边堆立鄂博如下:东边为旺吉勒大门朝北之路,南边至沙漠边界,北边至崩干脱鲁盖、德勒孙边界。


⒁巴伦阿迪斯


巴伦,汉译“西”,巴伦阿迪斯即“西边有好水的院子”。今称西哈家素圐圙。

在西哈家素村内,因村民聚居的形态分为南头主村、西头“阿贝尧”、东头登瓜圪旦和北头黄家圪旦、广家圪旦、李家圪旦等自然村。民国年间,奇·泽拉丰嘎由准格尔旗黄河南岸的老赖梁迁来村东定居,因汉族村民将泽拉丰嘎讹称为“登瓜”,故村东奇姓蒙古族的定居点又称“登瓜圪旦”;黄家圪旦、广家圪旦、李家圪旦则以主要聚居者的姓氏为名。

阿贝尧,“阿贝”汉译为“贵妇人”。清末,阿贝尧村有两大姓氏,一家姓张,一家姓黄(蒙古族),分别从准格尔旗十二连城西柴登村和脑包壕村迁来。据老人们讲,两家祖辈历来和睦,老兄弟结拜,居住多少年来晚辈们都是按老人们友好结拜的辈分称呼。


⒂党散


党散,藏语,人名,有时也写作“丹增”,“弘扬、扶持佛法”之意。今天的党三尧,最早定居者应是名为“党散”的蒙古人,后读音发生变化,许多人误以为党三是“姓党名三”之人。

蒙古人自阿勒坦汗引进藏传佛教后,取藏语名字成为普遍现象。因此土默特右旗有着为数不少的藏语地名,这给地名探源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1940年,准格尔旗西官府(协理)奇子祥在党三尧修建起集城堡、营盘、官邸、旗公署、学校、豪利西亚(供销社)、牛犋伙房为一体的大型土木建筑后,党三尧就成为了准格尔旗北部的政治、经济、军事、文教中心。


1939年—1940年民工们修筑党三尧子城墙时的情形


城堡:城墙为边长500米的正方形,高3.5米,宽2米,南北开门。夯土建造,墙上插有尖状木棍,防止攀爬。

营盘:即准格尔旗保安队兵营,每二十个人为一个营房,营房内东、西盘着两面土炕,枪械在墙上挂着。

官邸:即西协理府。奇子祥的父母早逝,1939年叔父奇凤鸣也在与白凤翔的热河先遣军的摩擦中吞金而亡,仅留下叔母屈氏与弟弟奇子义。同年,奇子祥娶小召子村郗氏为妻,这就是他的全部家眷。西协理府的管家叫巴楞。

准格尔旗的铁腕人物那森达赖生前建造的官邸呈品字形,1931年那森达赖与奇子俊遇刺时,三个院落的防御不能很好兼顾。奇子祥则让兵营与官邸、城墙结合在一处,强化了防御作用。

旗公署:即伪准格尔旗公署,隶属伪伊克昭盟公署。公署下设两个科:总务科,下辖教育、民政、卫生、财务等股;警务科,辖治安、司法、保安、粮秣等股;总计大小职员十几个。


党三尧子城南门及城内通道、下水沟


学校:即准格尔旗第一小学(也叫党三尧蒙校)。1—6年级,一、二年级复式,其他四个年级单班授课。学生最初仅招收蒙古族,后来也招收了部分汉族学生。课程为蒙古语、日语和算术,教师有汪殿甲、牛根栋、勇夫、黄达赖、黄维新、杨达赖、杨四白、奇勿力更格等。食、宿、服装、学习用具免费供给。

豪利西亚:类似于后来的供销社。理事奇子祥,监视王天荣,业务主任七劳卜彦。豪利西亚实行股份制,入股者在购买商品时优先照顾,定期分利。经营商品有布、绸、缎、布鞋、袜子、扣子、糖、火柴、茶叶、香皂、牙粉、香烟等,由日本人办的株式会社进货,再通过火车运往萨拉齐,最后用畜力拉回党三尧。每次拉货都要派七八个兵持枪互送,防止土匪抢劫。豪利西亚于1946年在动荡的战局中倒闭。


党三尧村毫利西亚旧址


⒃贺亚尔·达兰朝日海


贺亚尔,汉译“两个”;达兰,意为“众多”;朝日海,汉译为“河叉”。贺亚尔·达兰朝日海指众多的河叉,此地域在今二道壕、堂圪旦一带。

二道壕今虽属海子乡管辖,但历史上这里是准格尔旗的辖境。附近原有“兴义炉”村(今已消亡),1900年二十四顷地教会因强占兴义炉村的蒙民户口地章贵圈子,而与二道壕村的高占年等民众酿成流血冲突,史称“兴义炉事件”。兴义炉事件是萨拉齐厅义和团运动的导火索。


1900年攻打二十四顷地天主教堂的托克托厅捕盗营马兵


⒄色珠尔召


汉译“边缘的召”,遗址在今阿贝尧村西。

历史上,准格尔地曾有色珠尔召、鄂木齐召(旧召圪堵)、达赖喇嘛召(毛岱河森庙)、额尔德尼召(遗址在今团结村东南)、敖德沁召,现仅存敖德沁召。


⒅杭盖


汉译“水草丰美的草原”。今称韩盖营。当时的杭盖应是今韩盖营周围的广阔地域,而非具体的村域。

转载自:活力土右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土默特右旗   准格尔旗   托克托   蒙古语   地名   藏语   兴义   朝日   汉族   公署   蒙古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