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等考试竟然出错题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考试院曾大张旗鼓地举行过多次高等文官考试,其中正规的有1931年、1933年、1935年、1936年、1939年举办的五届,前四届地点都在南京,第五届在重庆。

当时高等文官考试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毕业生,因为那时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很严重,参加考试并被录取以后,即取得了做官的资格,以后还可以晋升,薪俸收入亦可逐年增加,但录取者毕竟是极少数,特别是前三届高等文官考试皆关防严密,题旨艰深,且程序繁琐。

一字风波

1935年第三届高等文官考试中,因试题中出现一字之误,曾引起一场风波:在国际公法试题中,把“国际地役”误写为“国际地域”,当场就有考生站起来询问坐在台上的监试委员:“地域”是不是“地役”之误?监试委员明知是误,却不敢正面回答,因为试题从命题、审定、缮印、复校、加封都经过典试委员会,不经过典试委员会的复审,监试委员是无权作肯定答复的,于是他只好回答说:“题纸是典试委员会所印发,‘地域之‘域字是否有误,监试人与试务处均无权回答,应试诸生如认为‘域字确为‘役字之误,则按‘役字意义作答,亦无不可。”于是,答卷形形色色,考生金绍先答得很圆滑,先解释了“地域”这一概念,又说明“地域”与“地役”的区别,附带引申“国际地役”的含义,目的是表示自己能回答那个“地役”,即使题目有错,也不致吃亏,如题目不错,也比交白卷好。

事后查明,这一字之误,是缮印疏忽,但主持考试的全体人员都不能推脱责任。考试完毕后,考试院将此报请国民政府严加议处。经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四次会议讨论议决,试务处长陈大齐罚俸一个月,典试委员会委员长钮永建罚俸一个月。考试委员会委员长王用宾,考试院院长戴季陶也分别受到处分。这虽然是一官样文章,但也说明了对高等文官考试的重视程度。

为学生改名

1931年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时有几千人应考,三试发榜,仅录取了一百人,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对他们一一传见,以摆龙门阵的方式,作上下古今谈,当他看到一位叫屠晋、号剑痕的考生时,顿时恻然动容,自言自语地、意味深长地重复说:“屠晋号剑痕……”在談话中,戴对他说:“老弟,你这个名字杀气太重,甚为不祥!”屠晋答:“那就请院长给我另行赐名吧!”戴说:“我想这么办,但你的名不可改,不过今后不宜去山西工作,我想你的号改为‘希平,希望和平的意思,这样可以起到相克相生的作用。”

1933年,第二届高等文官考试时,论考试成绩首名应为一个叫禹振声的青年。然而,一个小道消息传到了院长大人耳朵里,说禹振声是亲兄妹结婚。其实根本不是这回事,只因他夫人也姓禹,所以引发这一无稽之谈。但是戴季陶却根据这一传闻便主观臆断禹振声“道德败坏至此,何以表率群僚”,亲笔把朱大昌提为第一名,徐家齐提为第二名,可怜的禹振声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降为第三名。

此届被录取的考生中,有位名列前茅的考生叫李学灯,原打算任用他为立法委员,但这位仁兄因为相貌不扬,生来卷发,学生装束,高领短袖,甚不入时,戴季陶很看不惯,便主观地认为“此人类似上海小开,轻浮之气未除,尚须磨炼”,竟改变原意,将他安排进入了法官训练班学习,成了一名普通学员。不久,司法部长王用实(兼考选委员会委员长)想把李学灯提到部里当秘书,但戴仍以尚须磨炼为词,加以拦阻。直到抗战胜利后,司法部又提李学灯为贵州高等法院院长,戴仍面有难色,最后不得已才勉强同意,可见其对人成见之深。

女性应试

1931年10月,轰动全国的首届高等文官考试发榜,几千人的考生中,一百名佼佼者脱颖而出,然而,遗憾的是这一百名优胜者中竟无一女性,一些女性应试者阅榜后当场失声痛哭。本来就只有很少的女性参加考试,这一来便更让襄试、典试委员失望。原来一则当时男女同学制不久,大学毕业生中女性比例较小;二则女性应考者在竞争的勇气、临场的镇定和多门学科的普遍应付也往往较男性差些。

随着男女同学制的发展和应试制度的改进,等到1933年第二届时,果然便有女性“攀登龙门”而一举成名。其中一位是中央大学法学院毕业的陈自观,另一位叫倪光琼。张默君(近代妇女活动家、书法家)兴高采烈地将她们接到邵公馆,赠送了两位“女状元”铜尺一对,亲书的中堂两幅。赠陈自观的中堂上绝句是“玉堂金马倚娉婷,只眼平生为尔青”,赠倪光琼的则是:“一日声名四海知,千秋旷典重名时,秉彝毕竟同优美,漫说男儿胜女儿”,一时传为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考试   文官   国民政府   委员长   民国   地域   院长   考生   委员会   委员   女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