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百花古寺与湛子洞及新的百花古寺-广州增城区南香山游记

千年百花古寺与湛子洞及新的百花古寺--广州增城区南香山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

2023年10月12日写于2023年7月3日

新的“百花古寺”坐落在南香山最南面的增城区永宁街九如村龙岗围北面的永宁大道,旧的“千年百花古寺”遗址在南香山湛子洞北几十米处。现在“千年百花古寺”遗址是一片荒岭,地基和墙脚还有。

千年百花古寺

百花古寺坐落在南香山,位于增城区永宁街九如村龙江围,南香山古称南樵山,意与粤中名胜西樵山、东樵山(即罗浮山)鼎足对峙。山上原有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的寺院,名“百花古寺”。《增城县志》记载:“南樵有名寺,日百花寺,香火绵延不绝”。它比增城建县(201)还要早100多年,故坊间流传“先有百花,后有增城”之说。据《广州寺庵碑铭集》记载,百花古寺是广州有史可考最早的寺院,历史传承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传说众多。

2013年,几经劫难的百花古寺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及广大信众的护持下,正式获批重建,并由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大佛寺住持耀智法师亲自带领筹建。在耀智法师的指导下,百花古寺充分利用三百余亩的道场空间,建设成为集“朝拜、艺术、教育、康养、生态”五位于一体的综合佛教文化中心,积极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顺应新时代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佛法以更全更新的形式利益广大众生。

百花古寺为南香山打造国家级森林公园增添文化底蕴。百花古寺背靠风光秀美的南香山旅游景区。寺院计划以百花古寺为入口,建设南香山南面的登山道,让古寺与景区融为一体,成为南香山的南大门。古寺壮观、道场庄严,僧众威仪,将成为增城信众朝拜之所。

百花古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传统美学理念。百花古寺秉承“一步一景”的设计理念,从一棵树、一株花、一块石等细微处入手,综合设计古寺的美学呈现,让禅意之美在整个空间流动。同时,运用壁画、题字等艺术形式,巧妙修补南香山的山体,展示人文与自然的统一及平衡。

百花古寺积极履行寺院的社会责任。在社会环境全面复苏的新时期,身心疗愈的课题越发关键。百花古寺致力于打造戒律学院、禅修学院、浄土学院和莲花学院四大学院,将自然环境与佛教文化、中医等养生资源结合,营造幽静、和谐的康养氛围,高品质、针对性地提升不同群体的身心水平,纾解压力、疗愈身心。弘扬儒、释、道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提升民族自信。

百花古寺癌症康复培训中心将举行大佛寺善友康乐社癌症康复营活动,让癌症康复营的学员放松身心,正念疗愈,让更多的癌症患者及家人共同参与活动,提高生命愿景。

通过佛教安养院,为孤寡、贫苦的念佛老人和僧众父母,提供清净的共修平台。

百花古寺致力园林建设,打造生态绿化寺院,助力高水平建设绿美广州。百花古寺以“百花百果”为园林植被种植理念,多栽植富有诗情画意的四季花木,以体现禅房花木深的意境。春夏秋冬,二十四时,各有其美,让人在一寺之内,一日之间,亲近自然,礼赞生命,沐浴勃勃生机。2023年3月12日,百花古寺举办“齐种菩提树,共植功德林”植树活动,共种植300余株树木,为百花古寺生态建设贡献力量。

既继承传统,又推陈出新的百花古寺,通过多种形式和载体,积极发扬慈悲济世的优良传统,为广大信众落实文化公益服务,推进弘法立身工作,发挥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千年百花古寺及湛子洞--广东三樵之一的广州南香山游记

李灶生(自己改名)2021年8月

上午在增城新塘镇瓜岭村游后,看时间还早,就在新塘镇坐公交车前往南香山森林公园,半小时后就来到百湖村站下车。下车后沿着有路牌指示的公路走约1公里。就到了南香山森林公园停车场。

在停车场沿着石阶路上山,在石阶路路口的左边有人用桶来接南香山森林公园地下的泉水。沿着石阶路上山约十几米有三个大石头排成一列,在中间的大石头底下就是泉眼,本地人用砖建了一个小水池,用水管接到下面的停车场接水。

沿着石阶路继续上山。“增”幸福·“城”之美,走进增城,森林拥城,鸟语花香,到处是一幅“绿色画卷”。

走进增城的森林公园,山谷幽幽,脚踩登山小径,更是绿意盎然,韵味十足。鼻嗅芬芳新鲜空气,耳听松涛与鸟语,身拂野林山风,眼看林木葱郁,五月的南香山森林公园空气清新怡人,各种花开美如画。仿佛来到了另一个世界,顿时获得远离喧嚣的宁静与安稳。

蓝天、白云、气爽。南香山经自然界的鬼斧神功,雕刻了形象逼真的仙人脚印、大师床、母亲石,造就了石涧瀑布、娥眉山、三台石、三台山、七娘潭、蝴蝶谷、功名顶、凉帽山等自然景观,也给人们留下了许多的美丽传说。

沿着石阶路登山,你会发现,一路上都是非常的干净,原因很简单,这里每天都有人搞卫生,一扫就是大半天的时间了。

一路上,绿道林荫,外面的太阳再猛也不会晒进来,所以真的非常舒服。这里还有另一条沥青路上山,在石阶路登山的人也比沥青路那边多。

在碧蓝的天空背景下,这简直就是一副山水画。这,可能就是“一览众山小”的感觉吧!南香山之水,安安静静的流淌着。也在澎湃着,因为这里一处一风景。每处都是美如画。

从石阶路登山 据说登顶大概也是2000阶多点点吧!一路上,你会发现每一阶都是由石头砌的,真的非常感谢劳动者的付出!

这里清风习习,碧绿满野,繁花点点,幽香阵阵,对于长期生活在大都市里的我们,实在心旷神怡。

我沿着迂迥的小径往山上走去,没走多远,山路就越来越陡了。它一会儿在长满荆刺的草丛中穿行,一会见在高高的山崖上悬挂,一会儿在天梯般的峭壁上攀缠。这时,我的衣服被汗水渗湿了,我的双腿也开始有点酸累。但当我抬头看见漫山青翠欲滴的林木,遍野千姿百态的芳草,沿途姹紫嫣红的山花,大自然旺盛的生命力使我忘记身上的疲劳。

特别是头上的声声鸟语,脚下的淙淙泉响,随着缕缕清风扑面而来的时候,更有一种被大自然天籁之美所陶醉的感觉。我大口大口地吸入新鲜的空气,仿如炎炎盛夏裸身泡在冰凉清沏的山泉之中。

巍然山势号娥眉,胜概天生景物奇。花木芳菲三月节,烟霞缭绕九秋时。前山寺毁无佳趣,落日岩空有断碑。几度凭高成独眺,长歌一曲起遐思……这是六百多年前,明代洪武年间增城县学训导温裕登上南香山后留下来的诗作。

南香山,古称南樵山,它与南海西樵山,博罗东樵山(罗浮山),鼎足而立,合称“广东三樵”。

南香山位于广东省增城市西南面,南为东莞深圳,西为广州。主体面积约四万亩,海拔 433米。在我国的名山大川里,南香山是微不足道的。但在南粤,却有名山之誉。它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上有两千年的佛教传经圣地莲花书院、白花寺,下有宋代观音庙,明代儒教莲洞书院;抗元保宋时,赵昺皇帝与陆秀夫、张世杰鏖战于此;反清复明时,众多壮士义殒于此。它山清水秀,灵气十足,素有风水宝地之称。它与罗浮山、西樵山并称“广东三樵”,号称三樵之首。“先有白花后有增城”、“九个学子十个秀才”,南香山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神奇美丽的传说,更引无数文人骚客赋诗赞颂。

古时南香山建有白花寺、观音庙(又称庵堂)、道观、炼丹室、莲花书院、霍韬墓、李探花墓等,它集佛教、道教、儒教于一山而久负盛名,享誉南粤。山上还有功名顶、凉帽山、七娘潭、莲花座、湛子洞、仙人脚印、母亲石、回音壁、瀑布等自然景观和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历代文人墨客为之歌颂,

千年百花古寺及湛子洞--广东三樵之一的广州南香山游记

历史上,南香山有过很多的名字,仅有记载的就有六个:娥眉山、南乡岭、峨眉山、船桅山、南樵山、南香山。

1,娥眉山、南乡岭。娥眉山是迄今为止,有史可查的最先使用的名字。明洪武年间(1368——1398)增城县训导温裕登南香山后,以《娥眉山》为题,作诗一首:巍然山势号娥眉,胜概天生景物奇。花木芳菲三月节,烟霞缭绕九秋时,前山寺毁无佳趣,落日岩空有断碑。几度凭高成独眺,长歌一曲起遐思。

一百多年后,1536年,明代大儒湛若水在南香山创办莲洞书院,写下了《娥眉莲花洞开创书馆记》,文中说:“甘泉子生于甘泉绥宁之区,里有娥眉山者,古志之矣。俗则曰南乡岭。” 又诗“吾爱娥眉山,娥眉淡不如;吾爱莲花蕊,花光胦太虚”。说明南香山在1368年及以前,就叫娥眉山,俗名叫南乡岭。

清雍正时,文渊阁大学士蒋廷锡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一书,其中《广州府部汇考》增城篇中说:“娥眉山,一名南乡岭”。说明南香山在古志记载上名为娥眉山,而民间则称为南乡岭。从中可理解为:自古至明代,南香山的行政(官方)名称为娥眉山,民间则称为南乡岭,两个名称同时使用,同为南香山最为古老的名字。

娥眉山之名,来自南香山的天然地貌。南香山主峰为功名顶,山龙自北而南,奔腾千米,跌宕成窝,嫩脉突兀而掀波澜,逐成天屏,如娥眉,如眠弓,如初月。龙左迂回(龙岗围),虎伏如王(王字龙)。古人从东江流域航行,看到的只是南香山的南面,即娥眉部分,故称娥眉山。“娥眉”即嫦娥之柳眉,以“娥眉”称之,是对南香山自然美景的赞誉。清代诗人管一清诗“一曲娥眉橫海上,南樵风致胜东樵”,正好说明娥眉山这名称来自南香山的景色风貌。

2,峨眉山。清初顾祖禹独撰的《读史方舆纪要》有:“白水山县西四十里。屹若巨屏,上有瀑泉百余丈,悬注如练。又峨眉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山秀而长。下为乌石冈,状若覆钟,色如墨,堪以眺远。冈下有乌石村。”此“峨眉山”即娥眉山,本人认为,纯属笔误所致,错将娥写成“峨”的缘故。

同为笔误的,还有《大清一统志》记载,将娥误作“蛾”:“蛾眉山,在增城县西南七十里,一名南樵山,又名南乡岭,高近千仞,周百里,山秀而长,层峦叠翠,前瞰大江。下有乌石岗,高三十余丈,状若覆钟,其形若墨。”亦偶见有报章相较四川峨眉山而称南香山为小峨眉山。这是对南香山巍峨山势的形容而已。

3,船桅山,是流行于水上船家对南香山的称谓。南香山突于珠江,船家以此为航海标志,辩别方向和方位。这名称偶见于相关文献,史志并无记载,就是民间也不流行。

4,南樵山,最早见于清代雍正时的《古今图书集成》一书。该书《广州府部汇考》里有 “娥眉山,一名南乡岭,在县南七十里,清湖都通志作南樵山。”这是继娥眉山、南乡岭之后,官方史志上最早出现南樵山的称谓。《古今图书集成》是清朝最具权威的官方史志,在收录地方志中,将出自增城县志的“南樵山”编入《广州府部汇考》。这里,官方仍以娥眉山为正名,只是地方志在俗称上又增加了南樵山。清康熙至民国的增城县志均以南樵山入志。

南樵山的由来,史料并无介绍,可能是地方府衙或文人骚客出于某种目的,相对于东樵(惠州罗浮山)、西樵(南海大科山)而命名的名称,即所谓的“广东三樵”。到了民国,增城县志记载:“南樵山:邑治南八十里,在清湖都,一名娥眉山,又名南乡岭,极高峻,周围百里,上有丹室,下有石庵,湛文简建莲花书院于此。”却以南樵山为正名,把娥眉山及南乡岭归为别名或俗称。南樵山与娥眉山一样,仅在官方史志上留传,虽然留传了二三百年,但在民间并不流行,知者甚寥。

5,南香山。如今通用的南香山名称,也是民间自古以来的称谓。解放前的任何史志均无“南香山”记载。解放后,国家1957年版增城地图以“南乡山”标注,但以后各版地图均以“南香山”标注,直到如今。地方县镇志、行政区域冠名也统一称南香山。

在当地,对南香山名称有一种传说:

古时,南香山只有东面和南面两条上山小道。东路沿白花寺至山顶,南路沿观音庙至山顶,相互贯通,故有“南拜观音东敬佛”的传辞。观音烛照弥来面,佛祖香飘菩萨身:从南面上山的信众,带着观音庙的烛香味前去白花寺拜佛,而东来的信众,又带着佛祖的烛香味来到观音庙拜菩萨。善男信女各表所需,南来东往,一路飘香,香气满山弥漫,所以人们干脆把南乡岭改称南香山了。

而在观音庙与白花寺之间,半山上建有明代尚书霍韬大墓,守墓的宗亲和朝兵,昼夜不停地上香添烛,逢初一十五更是顶礼膜拜,尤以清明节最为隆重热烈。它与白花寺、观音庙(一寺一庙一墓)构成南香山永不消熄的三柱香火,为南乡岭易名推波助澜。显然,这是相对于乡与香之间的一种猜测。

南香山的名称,自古就有两个不同的版本,即官方版和民间版,屡更其名或笔误异名的,往往是官方史志。由此认为,“南乡岭”也有可能是官方的笔误,是由南香山演化而来的。在当地习惯上,山与岭的意义是有区别的:一般把高而大的山体称为山,矮而小的山体称为岭,如飞鹅岭、猪盆岭、勺嘛岭、狮头岭等等,都是南香山余脉的小山体,有“山为母,岭为子”的含义。

南香山在方圆数百里内,一山独傲,巍峨浩大,以母亲山称之,于人于岭名符其实,无可代替。既然“南乡岭”是俗称,相信民间会取山为名的。乡与香,无论是普通话还是当地粤语、客家话,都是同音字,那就更有可能造成笔误了。由此推测,南香山是民间自古以来的称谓,是最具历史底蕴的名字。

今天的南香山虽然是一个森林公园,但却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城有句民谚:“先有百花,后有增城。”百花指的就是南樵山中建于1900多年以前东汉永平年间一座白花古寺。传说,百花古寺的开山始祖是与广州光孝寺同属一门派的远尘和尚。

可是物换星移,改朝易代,昔日的南樵已面目全非。此行就是要沿着新修的石阶,寻觅当年南樵陨落的影迹。我沿着石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半路上摩崖石刻“湛子洞”上面石阶路的左边,据说宋代中期南樵山是个游人如织的胜地。这里就有寺庙、庵堂,而且一年四季,天天晨钟暮鼓,日日香火萦绕。

我站在山上极目远眺,浩瀚的东江像一条飘逸的银带。古代,南樵山前面是珠江口,西面是广州府城,脚下是梅州至广州的九龙古道。交通方便,人口殷繁。山下的岭吓村,曾是宋代一个商客如云,被人称之为“小广州”的万人大集镇。而也正是由于交通方便的原因,这里又成了兵家争夺的要地。宋代末年,元兵南下,南樵山变成战场,岭吓村荡成焦土,变成废墟。从此,南樵山也香火渐微,寺庙荒圮,人烟也越来越稀少了。

我坐在一块石头上,用手抓了把脚下的泥土,似乎还闻到一股血腥与香烛混和的异味。

此刻,我带着沉甸甸的心情继续拾级而上。沿着石阶路走几百米,就来到湛子洞摩崖石刻。巨石上摩崖石刻“湛子洞”三个大字,一米见宽,是目前增城市发现字体最大的石刻。湛若水手笔,字体苍劲有力,堪称书法佳作,为南香山增加光彩。

据说在南香山上,湛若水的亲书的湛子洞也可谓是神来之笔。湛子洞三字中,湛和洞,本来是两个三点水即六点水。但如果仔细数一数,便会有趣地发现这其中包含有十一点水。这是因为甘泉公爱山喜水,故用其特制的茅龙笔挥写的缘故,从而将两个三点水挥成了十一点水。

明代嘉靖年间,时任南京吏部尚书的湛若水休假回乡,与增城知县文章、教谕汤仁等登上南樵山,共同筹划在南樵山中建书院。由于书院建在莲花洞上,莲洞书院也因此得名。

莲洞书院建成后,湛若水亲自在书院讲学,培养弟子;并题 上“湛子洞”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由学生镌刻于莲洞石崖上。于是南樵山又名声鹊起,人气也越来越旺。

摩崖石刻今犹在,莲洞书院在何方?我们继续寻觅,终于在树丛中找到它的残砖碎瓦。原来,南樵山在明代中叶建了莲洞书院以后,曾一度重现辉煌,然而到了清代,很多反清的绿林汉子,又看中南樵山的地形优势,占据山上的书院庙寺为巢宇,与清兵作殊死的战斗。

战火屡起,八方学子望而却步;四面香客闻之生畏。人气旺盛的南樵山,又再次香火熄灭,寺庙荒圮,人气冷清。逐渐,南樵山的名字也从名山胜地的行列中淡出,久而久之,人们连南樵山也不提了。

一座修炼了近二千年的南樵山就被南香山替代了。只有山上那寺庙的残砖,书院的碎瓦,莲花座的遗址,湛子洞的手迹以及宋代探花李文溪和明代尚书霍韬的墓葬,积满着岁月的尘烟,静静地记录着历史的沧桑。

脚下的土地,曾培育出多少贤人弟子;眼前的尘烟,埋没着多少历史的辉煌。我从有近2000年人文底蕴的南香山,想到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祖国,真是百感交集,感慨无尽。

石级不尽,我的脚步不止,游人也越来越多。石阶两旁五彩缤纷的野花,葱绿盎然的林木,千姿百态的奇石,涓涓不绝的溪泉,清洗了我心中的郁闷,一阵山风吹拂,更觉得全身清凉,畅坦至极,倍觉心旷神怡。

此刻,我才真实地感受到增城市政府修建南香山森林公园为民带来的实惠。我想,不久的将来,莲花石、莲洞书院、湛子洞摩崖等名胜古迹又会以新的面孔与游人见面。

莲洞书院。明代大儒湛若水于1536年在白花寺遗址上兴建儒教书院,教书育人。为有别于前莲花书院,取名为莲洞书院。湛若水亲上教坛,传授知识。闲暇时,反手弓背过涧桥,独步深幽品南樵;百花点首纤腰秀,犹笑老翁惊飞鸟。静谧中经伦满腹,学富五车,乘天地之灵气,集莲花之精华,成就了“九位学子十位秀才” 的千古绝唱。曾几何时,远近子弟启蒙升学,皆前往膜拜,许其高中之夙愿。

南樵名山因战乱被遗忘,明末清初,广东著名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南粤有“三樵”:即东樵、西樵和南樵,如三足鼎立在珠江三角洲。南樵就是现在增城的南香山,它在古代曾是道教、佛教与儒教三教合一的福地,是岭南古人较早踏足崇拜的山脉,宋代时香火鼎盛,明朝人丁甚旺。

然而,由于历史战乱,南樵名山遭难,古迹惨遭破坏尘封,慢慢被人遗忘。原来三樵中最知名的当数南樵,事实上,南樵山浑身都是“宝”,保存了不少名人墓穴、石刻。比如与此山相关的名人——明朝大儒湛若永。在明朝,湛若水与王阳明齐名,被称为‘岭南心学传人’,著书立作丰富。其弟子在山上手书“湛子洞”几个大字,至今犹存,是广州地区已发现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湛子洞”。位于南香山东面半山处。“湛子洞”三个大字,是南粤56位先贤之一,明朝礼、吏、兵三部尚书湛若水(1466-1560增城新塘人),于1536年在南香山兴建莲洞书院时题写,并请石工镌刻在摩崖上的。如今,书院早毁,只有摩崖上的“湛子洞”三个大字依然耸示于世,默默地追忆历史的沧桑。

南香山森林公园将以崭新的姿态,伸出巨大的臂膀,把人们拥抱在大自然与历史文化交融的新生活中。

广东佛山西樵山叶有湛子洞:湛子洞在居两崖壁之间,陡峻如们。下有小泉缓泻,成流杯池,是当年湛若水领门徒讲学活动处。崖壁上“湛子洞”三字,是湛子用茅龙笔挥写的,甚有气势。

湛子洞在九龙岩下,两崖交合,陡峙如门。下有流杯池,清泉缓泻,凉风习习,野花飘拂。再下有七星岩,可达蜘蛛峰西麓的西坑。

湛子讲学岩在九龙岩侧。岩不甚深,可容十数人,为湛甘泉当年讲学处。

“九龙岩”外明内暗,神秘幽深。一道爬满青苔的火成岩断崖,张开九个形状不同的洞口。“湛子洞”两崖交合,陡峙如门。上有草木滴翠,野花缤纷,下有清泉缓泻,怪石峋嶙。“湛子讲学岩”就在两者中间。站在洞门宽朗的平台上,黛色岚光尽入眼帘,虫鸣鸟唱回响耳边,草味花香沁进肺腑。当年,太史吕柟在《大科书院记》中说湛子讲学岩“盖为西樵最幽之处”;想不到近500后的今天,呈秀于目前的风光还能为他的赞语作如此形象的诠释。

走到湛子洞,很小的山洞,能容纳10余人.是明代湛若水早期讲学的地方.湛曾担任兵,礼,户三部尚书.

湛子洞旁边是九龙岩,由火山爆发的气泡形成的.随着年代的风化逐步扩大.密集的气泡洞布满岩石,岩石确实像很多龙在盘旋.岩对面是一大块巨石,叫拄笏台,台上现在正修一亭.前行一点高处就是借芳台.走了几分钟到了紫姑庙。

“湛子洞”上去就是莲花书院遗址:南香山麓,建有“百花古寺”。该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的寺观,比增城建县(公元201年)还要早100多年,故有“先有百花,后有增城”之说。

该寺原在山上,后迁于山下现址。据传百花寺开山始祖是远尘和尚。百花寺与广州光孝寺同属一派佛门,有着渊源关系。

直至清光绪年间,光孝寺派来一位名叫泳祥的和尚主持百花寺。泳祥和尚是广州光孝寺贞海和尚的高徒,任27世百花寺主持。

1937年暮春,泳祥和尚圆寂后在寺前焚化。泳祥和尚生前精通医术,常免费为群众治病,深受群众尊敬。而且他诗文书法兼优,是位文化修养较深的佛教僧人,名传增邑乡里。

南香山上的百花寺,在当地民间流传的故事里,相传它的开山始祖是与广州光孝寺同属一门的远尘和尚,而与百花古关系影响较大的巢僧则来自江西一座寺庙,原名叫融老和尚。相传融老和尚在退院休闲后,一时无拘无束,听人都说广东好,就想趁身体尚好前往一行。

经数月跋涉来了广东增城县境内的南樵山。他细看此山很有气势,遂攀上峰巅四眺,只见西北兵陵起伏,层峦迭翠;东南一望平川,阡陌纵横,村庄错落;山林幽深,流泉清沏。融老和尚为之陶醉,乐极而忘返,就想在此住下清修。

他见南香山中有座破庙,虽是残垣断壁,荒草离离,略经收拾,倒也可以栖身。融老和尚遂安顿下来,取山泉为号,改名为南樵老僧。每日念经打坐,饥吃野果,渴饮山泉,南樵老僧大号逐渐为世所熟悉,上山来百花寺的人便络绎不绝。

相传融老尚当初曾是独自攀上深处,选棵大树砍些茅草,在树上搭了个简易巢,权作居住和修行之用,巢僧别号也由此而来。说来也怪,起初,一群老虎在树下转来转去,对树上的老僧虎视眈眈。后来受巢僧的影响,一个个变得温驯贴服,视巢僧如同老朋友般,常常一起玩乐。有一天一只老虎离开禅区,暴死于山口,村民发现后欲将其剥皮取骨,巢僧以好生之德说服村民,就地埋葬死虎。传说此后,再无老虎伤人之事发生。

明代始建莲洞书院以后,南香山更是一度重现辉煌。然而到了清代,很多反清的绿林汉子,又看中南香山的地形优势,占据山上的书院庙寺为巢宇,与清兵作殊死的抗争。战火屡起,八方学子望而却步,四面香客闻之生畏,历经兵匪之乱把南香山糟塌得面目全非。

500年前的明代莲花书院遗址:莲花书院由明代大儒,同时也是广东增城人湛若水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创建。湛若水(1466-1560),号甘泉,明代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大儒、历任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

明弘治五年(1492年),湛若水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后赴新会县拜名儒陈献章为师,由于得到严师的耳提面命,学识大为长进,深得陈的赏识,因而成为白沙学说的衣钵传人。

弘治十八年(1505年)参加会试,中进士第二名,先后被授为翰林院编修、侍读。嘉靖三年(1524年),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后又历任南京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

湛若水在继承陈献章学说的基础上,以随处体认天理为宗,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创立了甘泉学派,终至自成理学的一大门派,与王阳明的阳明学被时人并称为王湛之学。

湛若水在全国各地创办书院近40所,弟子多达数千人,遍布大江南北,促进了明代心学的发展与繁荣。湛若水的主要门生有吕怀、洪觉山、唐枢、何迁、蒋信、郭棐、冯从吾等。

湛若水在广东境内广设书院扶持后学,有力地推动了岭南文化的进程,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4月20日在广州病逝。著有《二礼经传测》《春秋正传》《古乐经传》《圣学格物通》《心性图说》《白沙诗教解注》等,有《甘泉集》传世。其事迹见于《明史》《广东通志》《增城县志》等。

明代书院遗址。据文献记载,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湛若水曾在南香山选址并创建了“莲洞书馆”,又称“莲花书院”。

增城是湛若水的家乡。莲花书院是湛若水晚年创办的重要书院,是其创办的40余所书院中目前唯一经过考古发掘且保存完整的重要遗址,也是其家乡乃至整个岭南地区保存最好的明代书院遗址。

莲花书院依山而建,坐西北向东南,分布于两条小溪交汇的五级平台上,呈中轴对称结构。

五级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各平台间通过中轴线上的台阶连接。书院的建筑布局清晰:中轴线上依次为大门、讲堂、后堂;大门之后,讲堂之前,有馆舍列于两侧。

明代莲花书院依山势而建,南北宽30.5米,东西长59.0米,总面积约1700平方米,呈中轴对称结构,坐西北向东南;建筑基址分布于两条小溪交汇岬角内,人工堆填的五级平台上。

五级平台从东南向西北逐级升高,各平台间通过中轴线上的台阶连接。第一级平台为书院的门楼;第二、三平台可能为书院的诸生馆;第四平台为书院的讲堂,两侧为翼廊;第五平台为书院的正堂及左右偏堂,两侧为从第四平台延伸而上的翼廊。

这些结构与湛若水的《娥眉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相关记载吻合。此外,距离遗址西北部25米处有“海阔天空”摩崖石刻,其顶部刻有“中主石”,位于莲花书院建筑的中轴线上,推测应与莲花书院的建筑布局有关。遗址东南部书院门楼台阶往下发现向东南延伸的石砌路面,长约38米,推测是山下通往书院的道路。

当年的柱础都经过精心雕刻,从倒塌的墙体、瓦砾中可以看出当年书院的建筑布局,像湛若水的门生住处,一间就有20多平方米。该书院选址很好,背靠南香山主峰。即使现在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也依然能从中读到沧桑感和历史感。

在莲花书院遗址现场还发现一件红砂岩材质的残碑--“乙巳春泉翁书”残碑。表面刻有“乙巳春泉翁书(書)”的字样。“甘泉”是湛若水的号,而碑书上的“泉翁”就是指他。“乙巳”为干支纪年。结合湛若水的生平,可以确定这里的“乙巳”,就是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表明遗址与湛若水的密切关系。

“卜其上为正堂三间,左右为偏堂各三间,左右为翼廊,其前为讲堂五间,翼廊如之,又其前为门楼三间,又将诸生馆于东崦西崦者数十间……”书院的布局结构也印证了湛若水《娥眉山莲花洞开创书馆记》的记载。据说,湛若水为修建这座书院耗费了大量精力,从选址到建成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可见工程艰巨。500年前的明代莲花书院遗址.

考古勘探发掘,清理房址4座、石墙43段、台阶4处、坑2个、排水孔2个及路面1处、红砂岩柱础21个、麻石柱础9个,绝大部分为明代莲花书院建筑基址遗存。

莲花书院(白花寺)。据史料记载,该寺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68年)。由于当时佛教始入中国,尚未被朝廷和百姓接纳,故先以莲花书院为名,向民众传经授课,广结善缘。若干年后改名白花寺,供奉佛祖金身,和尚打禅念经,信众焚香膜拜。

白花寺历经一千多年后,虽经多次修楫,但终被岁月摧毁。至明朝初期,邑人把荒圮已久的白花寺重建于百湖双鱼岭,取名“白花古寺”,以石刻匾式镶在寺门上方,并将遗落原址的寺物取回安放,寺院香火鼎盛。

重建后的白花寺,被冠于“古”字,是因白花寺始建于东汉永平11年间,经历了汉、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近2000年的历史,以“古”冠之名符其实,准确地体现了白花寺悠久深厚的历史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山上还有一座百花古寺,它曾是增城历史上著名的寺庙。但上世纪五十年代,当地一些人以破除迷信为由将古寺庙拆除,现仅存下“百花古寺”四字。

在距离遗址西北部25米处,还发现“海阔天空”摩崖石刻,其顶部刻有“中主石”。石刻的雕刻痕迹稍显模糊,但字样仍清晰可辨。石刻位于莲花书院建筑的中轴线上,推测应与莲花书院的建筑布局有关。东南书院的门楼台阶往下,有一条向东南延伸的石砌路面,长约38米,据推测这里曾是从山下通往书院的道路。

 莲花书院与湛子洞、“海阔天空”石刻、下山小路构成整体,这对研究明代书院的建筑规划及空间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该书院还是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书院兴盛的重要见证。湛若水在70多岁高龄仍亲自选址修建这座书院,也体现了他一生致力教育事业的精神风范。

南香山有两座古墓葬。一座是明朝霍韬(尚书)墓,是增城市文物保护单位。古墓至今保存完好,上有碑石六块,墓碑、基志铭、祭文和神道碑,字体清晰可见。全墓有600多平方米,其规模之大,是广州近郊所罕见的。另一座是宋代李文溪(探花)墓。   

南香山,古称南樵山,山阳半山处,有座观音古庙。庙宇为红砖旧瓦结构,水坭饰面,两进构造,中置天井。

观音古庙。古时,南香山壮鼓(土名)处有座观音庙,相传始建于宋代。由于年代久远,观音庙早已面目全非,杂草从生,只留下宽度 40公分,高度1.5米的残墙断壁,面积约100平方。

观音庙与南香山其它古迹名胜一样,倍受战火、匪患的洗劫,几番沉浮,尤其在明末清初,反清复明人士雄踞山上,占寺庙为巢,据险抗清,寺庙被尽数烧毁。历经千年沧桑后,名声远播的南香山观音庙,终于湮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历经三毁之后,最后在罗带娣、罗国强等善男信女的主持下,于2012年春,在离始址100米处的山脊上,第四次重建了观音庙。门匾上书观音古庙,门联南海莲结蒂,樵山蕾绽花,于农历2012年8月18日开光迎客。

前进两边有门官门神持刀肃立,中间设一屏风。后进供奉着观音菩萨、玉皇、地藏王、罗汉神尊、杨家将等神灵,一幅“有求必应,普渡众生”的黄幡悬挂上方。整座建筑格局窄小,工艺略嫌粗糙简朴,且从外表可见为近年所修建。而从香炉插满香梗看,前来上香的信众却非常之多---这便是传承千年的南香山观音古庙。

相传观音庙始建于宋代,沿观音古庙左侧小路下行200余米,可见宋代观音庙遗址。当地人称此处为壮鼓山。远远望去,该庙头枕祖山,两侧山峦向前延伸如双臂环抱,右边山峦延展数百米后回峰如虎顾盼;前有马鞍山、东江,可眺东莞大岭山。

后有重叠山峦,突显圆峰,形似圆鼓而得名。近观古庙遗址,则有山龙开屏而出,左右两水交汇,其势得水藏风。古庙因山势陡峭,小道崎岖而就地取材而建,以山石为墙基,墙体则采用红坭、石灰、谷壳等材料人工夯实而成。由于年代久远,观音庙早己面目全非,杂草丛生,遗址上只留下宽度40公分,高度1.2米的残墙断壁,面积约100平方。宋代观音庙遗址。

传说观音庙是由一位散落民间的老尼姑牵头,附近信众共同募捐善款兴建的,庙內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庙宇建成后,附近数位中老年信女轮班陪伴尼姑,日夜上香,虔诚敬奉。尼姑的素膳也由当班信女从家中捎带而来。久而久之,观音庙成了信众虔诚敬奉的圣地,尼姑也成了附近村妇的挚友,凡有婆媳吵嘴、夫妻吵架的,都会往庙里求宿,向尼姑倾诉衷肠。后来,尼姑收徒若干,白天垦地耕作,晚上传经授课,现遗址门前还留下尼徒垦耕的多块田地。据传,观音庙很显灵,香火长盛不衰,远乡近邻都很信奉,新春祈福、新婚求子,逢灾求佑,遇难呈祥。逢年节,过诞日,上山小道的香客更是川流不息,庙里庙外人声喧闹,香烟弥漫。

那时,南香山只有东面和南面两条上山小道。东路沿白花寺至山顶,南路沿观音庙至山顶,相互贯通。于是,从南面上山的信众,带着观音庙的烛香味前去白花寺拜佛,而东来的信众,又带着佛祖的烛香味来到观音庙拜菩萨,故有“南拜观音东敬佛”的民间传说。

观音庙与南香山其它古迹名胜一样,倍受战火、匪患的洗劫,几番沉浮,尤其在明末清初,反清复明人士雄踞山上,占寺庙为巢,据险抗清,寺庙被尽数烧毁。历经千年沧桑后,名声远播的南香山观音庙,也因此而湮没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

到了清代后期,观音庙所在地九如村信众合资出力,在距离原址2000米的山脚下,即虎头山余脉坭坑村前,重建了观音庙,改庙匾为“九如观音庙”,规模比原庙大2倍,面积约300平方,三进构造,青砖青瓦,面宽约15米,深约21米。观音庙虽然异地重建,却承传了原庙的灵性,远近信众如潮,香火鼎盛。

然而,九如观音庙历经百余年后,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被拆除,庙宇的神灵塑身毀于一旦,砖瓦、木料被拿去建造集体厂房了。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由该村罗带娣牵头,赖伯娣、叶运娣等几位信女募捐善款,又在该址重建了观音庙。庙体由红砖红瓦建成,两进构造,天井启中,另建有厨房供做诞用,占地约300平方。庙內仍以供奉观音菩萨为主,玉皇、地藏王、罗汉神尊、杨家诸将等神灵一应俱全。香客延绵不断。但因增城开发区征地开发,于2009年初被拆除。

之后,又在罗带娣、罗国强等善男信女的主持下,九如村委会信守拆迁诺言,于2012年春,在离始址100米处的山脊上,第四次重建了现在的观音古庙。新庙用地面积约2亩,建筑面积约300平方。门匾上书观音古庙,门联南海莲结蒂,香山蕾绽花,由村人赖伯光撰写,于农历2012年8月18日开光迎客。

观音庙三毁四建,又沿袭了古庙的神光灵气。自开光以来,信众燃烛焚香,虔诚三叩九拜,日日香火旺盛。或求观音送子,或祈福消灾;或抱子谢神。可谓香高烛长插案,厚宝叠银奉神 。它是信众心中永不败落的精神支拄 。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南香山既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又有文化古迹等人文景观,是人们观光、休闲、旅游、健身的好地方,是开发旅游点的处女地。

南香山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增城有句民谚:“先有百花,后有增城。”百花指的就是南樵山中建于1900多年以前东汉永平年间一座白花古寺。传说,百花古寺的开山始祖是与广州光孝寺同属一门派的远尘和尚。可是物换星移,改朝易代,南香山却经历过反反复复的兴衰,留给人们无尽的遐想。

南香山有着很多美丽传说:

1,石涧瀑布。在南香山东面,水源为主峰双峡水,自山腰汇流而下,蜿蜒跌宕,春夏暴雨如洪,倾盆溢涧,形成数百米瀑布,如皑皑白雪飞飘,壮观蔚然。湛若水诗“侧身度飞流”、“三心浣飞泉”,屈大均诗“离支十里云尝暖,瀑布三秋雪不消”,指的就是此处 。

2,七娘潭,位于南香山西面,山溪汇集凉帽山多处泉水,直流而下,在峡谷处形成小潭湖,水清澈底,甘甜凉爽。传说是七仙女常下凡间沐浴嬉戏的地方。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日,七仙女必降临此潭沐浴,洁身戏乐。远近村民视此日之潭水为仙水,争相取用,和水煮食,延年益寿;于水煎药,药到病除。庶民立庙,香火至今不断。

3,功名顶、凉帽山。传说何仙姑“瞬至南樵,忽闻琅琅书声,俯瞰而循,见峰处书生成群,摆首吟诗,另处僧人若干,打禅念经。逐临其中,笑曰:众僧默诵苦为功,众生摆首可为名?僧生俱愕,僧生音同,顿觉语塞。一生立曰:行善是功,立身为名。仙曰:樵山独屹,三峰峻而圆丰,草茂木盛,当是厚富之山。巅峰耸然,秀毓南樵,尔等苦修,定功成名就。言毕腾空而去,帽坠一山,峰尖异圆,形以帽似。功名顶、凉帽山至此名今。

4,湛子洞。位于南香山东面,古名莲花洞。它背接南香山功名顶,双臂从祖肩发脉,向东延伸数千里,山麓构成龙虎对峙之峡谷。洞口处有三大耸石一块平卧大石:第一耸石高10米,宽6米;第二耸石高9米,宽6米;在第一、二块耸石之间,平卧一大石,方中见圆,约20平方;第三耸石高约13米,背接南香山左龙脉,大部分石体被山坭掩埋,只露出东面,其宽度可达10多米。依据石面纹理分析,平卧石是从第二耸石分离出来的,分离时间至今约400年。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南香山土地肥沃,林木茂盛,她以其丰实圆满的胸怀孕育了周边百姓,贫予财,饥予食,疾予药,繁衍子民数万,成为名符其实的母亲山。她以其山川灵气,上乘风水,吸引了佛道两教安门立户,早在东汉明帝永平年间,佛家弟子远尘和尚,就在南香山创建莲花书院及白花寺,是我国早期的佛教名圣之一。至宋代,南香山兴建了庵堂、观音庙;她以其钟灵毓秀之气,培养出众多的先贤名望,宋末元初时,南香山麓的岭吓村,就有举兵抗元,杨柳青施法退敌、降服白鹅妖魔的传说。至明代,一代名儒、三部尚书湛若水在山上创办莲洞书院,教师育人,成就了“九个学子十个秀才”的美丽神话;一些权贵商贾也仰慕南香山的风水,把墓葬在南香山,白花寺某住持墓、明代礼部尚书霍韬墓就建在山上。

太村,是南香山周边的原著居民之一,它的由来与明代礼部尚书霍韬有关。霍韬(1487~1540年)字渭先,号渭厓,南海县石头村人。明正德九年会试第一名,是明代嘉靖年间礼部尚书,死后葬在南香山。

霍韬去逝后,经嘉靖皇帝钦定葬在南香山,并下旨拨资厚葬,划地养兵,免交田地税赋,亲自为霍墓撰写碑文。朝廷派出一班士兵守墓。守兵携锣上墓,以呜锣为准,所能听见锣声的地方均属霍墓禁(用)地,统归守兵管理使用。随着时间的推延,蔡村人口发展到上千人,集蔡、霍、骆、锺、吴、白、黄、萧、厉九姓,村名“九如”是否由此而来,取“九姓如一家”的意思呢?

在历史长河中,蔡村多次受到战乱冲击和地方黑恶势力的强取豪夺,成为弱肉强食的牺牲品。村景日益衰败下,村人纷纷外逃迁徙,到一九四九年解放时已不足百人。

蔡村现状:太村现有303人,分别是霍、骆、吴、钟四姓。在客语中,蔡与“太”谐音,口误中将蔡村改为太村。(广东省地图或增城地图仍以蔡村标注,其它如省市地名编委等行政名称均以太村称谓) 。

南香山地处增城市南面,紧接增城开发区,毗邻新塘、东莞、黄埔、萝岗以及挂绿湖新区,可谓一山独大。在周边大量开发建设后,南香山无疑是一方净土,人们休闲舒心的向往。南香山以它别具一格的景色风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必将成为南粤大地上璀璨的旅游名星。据悉,政府把南香山规划成集宗教、文化、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

南香山的公明顶,原来不是山峰,而是一块地势十分平坦的高地,一个遍野葱绿而又万紫千红的绿色世界。漫山遍野的山稔花,一团团,一簇簇,像一片片紫色的云霞在山中飘逸;成行成垅的台湾相思,用一串串纤巧秀丽的小黄花,点缀着婀娜多姿的春装;一种不知名的阔叶灌木铺天盖地,满树白花,素洁典雅,香气袭人。

在南香山的公明顶遇到这三位好心人,下山时他们叫我坐他们的车,谢谢他们,好人一身平安!

还有绽放出无数红丝的龙船花,吐着金缕银丝的金银花,串着紫蓝喇叭的牵牛花;以及清纯的野兰花,淳朴的野蔷薇,热烈的野杜鹃……它们互相辉映,各领风骚。身处山花烂漫的南香山上,呼吸着纯净清心的天地灵气,我肉体的劳累消失了,内心油然地生出一种回归本朴的感觉。

站在高高的南香山上,背北朝南俯瞰大地,眼下就是新塘工业园区的建设用地。低矮的山岗逶迤起伏,平坦的田畴阡陌相连,余家庄水库等湖泊,更让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增添了迷人的秀色。

东边的沙宁公路,西边的新新公路和南边的广惠高速公路、荔新公路,四条交通干线拥抱其中;再往前望,就是充满灵气的东江了。多好的一块风水宝地,交给我们去规划,去建设,任重而道远啊!

走上南香山顶峰公明顶,朝南俯览,山下更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增城工业园区的广州东部汽车产业基地里,一条条高标准的公路纵横交错,一幢幢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立。

广州本田汽车、福耀玻璃、豪俊摩托等全国知名企业已在往日荒凉的废墟上落户,生产出来的汽车和摩托车已源源不断地驶往异国他乡。

沧桑变化,兴废盛衰。像南香山这样身上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人文,并融道教、佛教与儒教在此三教合一,这在全中国也是不多见。

这也分外让人对何时重建百花寺、莲花书院和莲洞书院翘首以待,毕竟它已成为悠久历史文化的一种传承,鼎足南粤三樵的历史盛名有一天也终将完满而名至实归。

新的百花古寺


千年百花古寺与湛子洞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增城   香山   百花   广州   尚书   白花   明代   遗址   书院   观音   游记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