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惑”诊断复合率高达88%,自闭症患儿有望在基层得到诊断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小兵教授团队的基于多模态行为信号分析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等10个项目获得现场厂家的青睐。

9月26日,广东省首届优秀医药成果发布暨转化签约大会在广州召开。会议公布了全省首批33项优秀医药成果,其中10项优秀成果与转化合作企业签约。广东省卫健委表示,接下来将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良性发展链条,推动更多临床科研成果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

当天10项优秀成果与转化合作企业签约

为进一步加强优秀医药成果转化示范推广,近期广东省面向全省50家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征集了115项医学研究成果,实地走访各大医院,最终遴选出33项,每个项目均具有较高的临床科研价值以及优秀的转化潜力,比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晓顺教授团队的“无缺血”器官移植的发明与临床应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邹小兵教授团队的基于多模态行为信号分析的孤独症辅助诊断系统。

记者走访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发现这里新的辅助诊断技术——“荧惑”诊断复合率高达88%,自闭症患儿不用再找邹小兵。“我们一年诊断7000-8000名自闭症患者,很多患者还挂不到号?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辅助诊断?尤其是帮助基层医院的医生给出诊断,这样全国的自闭症患儿就不用都跑到中山三院来了。”全国著名的儿童发育行为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三院”)儿童发育行为中心学科带头人邹小兵向记者介绍,“经过8年的研发,开发的一套低龄儿童辅助诊断系统‘荧惑’,可以对一岁半到三岁间的儿童做出是否有自闭症的判断。这个诊断系统相当于一名丰富经验的医生,其诊断符合率达到了88%。

据悉,为提高自闭症患儿早期诊断率,邹小兵教授团队与昆山杜克大学李明教授团队从2015年起,开始了长达八年的研究摸索,最近成功研发出这套低龄儿童辅助诊断系统“荧惑”,可以对一岁半到三岁间的儿童做出是否有自闭症的判断。邹小兵介绍,辅助诊断系统结合多种人工智能技术,如人物检测、动作识别、身体姿态识别等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对这些行为特征进行整合和编码,得到具有临床可解释性的多种行为范式得分,两个小时后,系统会发出诊断报告。最终小明被诊断为自闭症。

邹小兵表示,“荧惑”这套自闭症诊断系统获得转化后,将有望解决我国自闭症诊断延误的问题,也将大幅提升我国基层医生自闭症诊断水平。

会议上,有10项优秀成果与转化合作企业签约,并进行了代表性优秀成果路演,推动优秀医药成果与产业基金、生物医药企业精准对接,助推医药创新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今年,省卫生健康委、省科技厅等10个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开展提升高水平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5年时间,广东产生一批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考验成果,转化一批满足群众健康需求、有市场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品,试点医院临床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进入全国前列。

科研转化走出了独树一帜的发展路径

在医药科技协同创新机制的推动下,广东省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呈现跨界融合、集群发展的良好态势,高端医疗器械、体外诊断试剂、现代中医药、精准医疗等多个产业细分领域走在全国前列。在攻克多项威胁群众健康的疑难杂症,突破药品和医疗器械“卡脖子”难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南方医院消化病中心正在进行活菌药物开发。“预计三年后,完成了针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III期临床试验,我国第一个活体生物药原创品种——SK08将可上市。”南方医院消化病中心智发朝教授向记者介绍,这是国际上首次采用新菌株Bacteroides fragilis(脆弱拟杆菌)开发的活体生物药,树立了中国活体生物药的开发标杆。可以说,在活菌药物赛道上,广东拔得头筹,走出了全球独树一帜的发展路径。

“传统的一代益生菌广泛存在于人们喝的酸奶、口服的益生菌中,但被认可的功能有限。二代益生菌如果开发成活体生物(LBP),则可用于治疗特定疾病。”这样的想法在10年前在长期从事消化内科工作的智发朝教授的脑海里生根发芽。从2013年开始,他便组建团队开始潜心研究活体生物药。智发朝团队的刘洋洋博士从健康婴儿肠道分离出脆弱拟杆菌 ZY-312 菌株,这便拉开了我国活体生物药科研转化的序幕。

知易行难,经过10年艰苦的研发产业链的探索,2019年广州知易生物研发的首个活体药物SK08活菌散获国家药监局批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智发朝教授介绍,SK08活菌散注册为治疗用生物制品,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的适应症为肠易激综合征(IBS)和溃疡性结肠炎(UC)。

“目前,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旻湖教授牵头,SK08活菌散正在进行全国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智发朝教授说,“如果一切顺利,预计三年后,我国第一个活体生物药原创品种——SK08将可上市。”在活体生物药这条赛道上,智发朝教授团队可谓从“孤军奋战”到“遥遥领先”,因为目前国际上按药物批准的活菌药物极少,而国内活菌药物研发的进度远落后于国际。这10年里,智发朝教授自己搭建研发平台及建立符合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标准的生产车间,并且完成了从菌株安全性评价、CMC研究、药理药代等所有的标准建设。

据记者了解,目前SK08联合抗PD-1/L1单抗治疗实体瘤获得临床试验许可,这也是国家药监局首次批准活体生物药用于肿瘤治疗的临床研究。在去年SK10用于治疗化疗相关性腹泻的新药研究申请已获得FDA批准,正在美国进行I期临床试验。这也意味着,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三家)将灭活型LBP推进到临床试验阶段。

“目前希望我们搭建的平台,在将来可以帮助世界上任何一个科学家开发或转化创新型活体生物药。”智发朝教说。

在广东医学创新与转化平台的推动下,行业协会、生物医药企业、金融投资机构共同筛选有潜力、有市场的研究成果,目前已成功转化84个项目。省卫生健康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一步集聚驱动创新要素,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医疗卫生机构各自的优势和作用,打造“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推广应用”良性发展链条,推动更多临床科研成果从“实验场”走向“应用场”。

文、图|记者 张华 通讯员 粤卫信

校对 | 赵丹丹

编辑:刘欣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自闭症   荧惑   中山大学   活体   中山   基层   教授   团队   生物   儿童   医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