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白茆村镇名溯源(上)第1篇-红旗)

白茆洲,今芜湖市鸠江区白茆镇。

今日芜湖市鸠江区白茆地图

昔日的长江古道从此流经,其深浅宽窄随四季而变更,其性或温顺或咆哮,泛滥成灾是常态。

而今人定胜天。巍巍堤坝将桀骜不驯的江水任意圈定,变水患为水利。

因水而生,因水而名,也因水而兴。

若从古黑沙洲成洲于北宋元符三年的1100年算起,迄今已有1023年,其间变化甚巨。

受江水的冲刷和泥沙淤积,沙洲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此消彼长,但总体呈增长势。现如今,已定形少变,这应归功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政府花巨资抛石护堤。终于遏止住堤塌岸崩,连年灾害的无尽苦痛。

千年的沧桑,地理白茆的方寸之间,都隐藏着前辈的苦难、辛酸与奋斗传奇。

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白茆人,我欲化作一缕轻风,搭乘无声的时光机器,风驰电挚般地穿越千年宇宙时空,细细地品茗故乡沟塘垄坝,所构成的村镇名称变迁及隶属。

追本溯源,一探究竟。

上篇:白茆村镇名考

依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白茆下辖红旗、江坝、黑沙洲、六洲、五洲、新沟六个公社区域划分关系展开(后两个五洲与新沟因已归属无为,此文不再赘及)。

长江白茆段,曾南抵板子矶,北达太湖山下之凌家滩,宽达二、三十公里,揽拥后河地域入怀。

太湖山下凌家滩

旧时,江中沙洲星罗棋布,江汊纵横。

黑沙洲缘起明初江中零星沙洲群,清咸丰年间(1851-1861),其洲先后互联加盟成一体,与面积较大者上下复凝洲隔水遥望。

因洲上生长一种开白花的白茅草,故人称白茅洲。光绪年间(1875-1908)围垦时就改成了白茆洲。

茆,源于茅也。

民国二十年(1931)大水后实行联圩,1939年始筑小江坝。

民国廿五年,即1936年始有白茆洲乡,辖九保。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9月,始建白茆区,辖八个乡镇。

此前,也曾隶属过汤沟区及河坝区管辖。

1948年,白茆的三官殿作为临江县驻地,与无为,无南,湖东相并列。此《无为地方志》有记。

1949年7月建三官殿镇,归河坝区。

李必仓烈士证书(烈士侄儿李晓波供)

有资料为证:1950年元月10日,华东军区颁发给小江坝复凝洲上的李承定先生收执其子李必仓烈士证书,其有“河坝区大公行政村",文字依稀可辨,可佐证前述。

1956年,在三官殿建农机二厂。为适应白茆拖拉机站耕作,划出黑沙洲(复兴乡)给泥汊区。成立白茆直属乡,原来小乡降为作业区。一直在冒新洲茅草垄胡家瓦屋办公。

胡家瓦屋,曾是白茆洲乃至无为的政治、军事中心,1930年12月7日,由中共直接领导下的农民为主体的革命暴动“六洲暴动”策源于此;1941年5月1日,从血泊中艰难站起的标志性事件,新四军七师成立誓师大会也是在这里召开。

无数白茆英雄儿女,从这走出,奔赴战场,前赴后继,赓续前行。

1958年7月成立人民公社,为纪念“六洲暴动”取名六洲公社,迁往三官殿办公。

为纪念发生在白茆的"六洲暴动",1959年7月12日,无为县委发文,在 "六洲暴动"旧址与"党外布尔什维克"胡竺冰烈士故居所在地,正式建立"安徽省无为六洲初级中学"。使用白茆直属乡的办公房改作校舍, 1971年春学校改为完全中学。

六洲中学校园一角

1978年学校更名为"安徽省无为六洲中学",原省政协主席张恺帆同志为学校题名,2014年4月因行政区划调整更名为"芜湖市六洲中学"。

2003年学校初中部脱钩,成为一所农村普通高中。2007年8月学校升格为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2018年停止招生。2020年以来,学校不断增挂校牌,芜湖市国防教育学校及芜湖市扬帆实验学校,拟2024年初正式开学。

1961年10月恢复白茆区,四清运动后迁往小江坝办公。1992年撤区并乡,建立白茆镇,迁到北郊蓼子洲新址办公。

红旗篇

金带,洲名,乾隆时形成金带洲。此洲北部紧靠古铜城乡的洪溪场、金城圩、小南圩一线,东西狭长,好似一条金色的带子,人称金带洲。

据无为《李氏宗谱》记载,光绪初年,李永桂(号卸基)于咸年间(1851-1861)领导八房头(八大家)开垦(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任白茆区宣传委员的前辈李必舟注解)。由此可知,其成洲大概之时间。

莲花套人行步道

套北,莲花套之北。下复凝洲与金带洲之间有块封闭的水域叫莲衣套(套内有藕,遍地莲花),这是二洲淤合时留下的古江汊河道痕迹。该村在套之北,得名。

如今,套北已成为鸠江区白茆乃至芜湖市美丽乡村的一张名片。被誉为“美丽乡村,人间天堂"。

套南,莲花套之南。原名花园村,因解放前有比较出名的蒋氏杨家花园,”四清“时改套南。

2008年合并行政村时取名新园。意在把园留住,再赋园之新意。

该行政村的“五棚”自然村曾是红旗公社驻地,建有红旗中学、红旗医院、红旗供销站、红旗食品站等。上世纪八十年代仍存在,今芜湖杏林医院所在地。该社有头棚、二棚、三棚至十棚自然村。

缘自同治八年至光绪初年,围垦下复凝洲时有十个股东,每个股东按抓阄号在各地堆搭柴棚,后形成村落,于是称作某某棚。

有白茆家乡前辈,新四军老战士,军旅作曲家胡士平,收藏于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内的国家一级文物日记一本为证。

日记中记录了他和文工团的战士在1949年4月20日,从南京浦口长距离行军至老家无为白茆十棚子村。晚上短暂歇息,离家虽只有一个小时的步行里程,但其过家门而不回,毅然渡江南征。上演出现代版为救民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精神”。

其日记中就记有当晚他就在“十棚子村”的简单经历,他书短信一封,委托村民送给此刻正倚门张望,牵挂儿子归期的老母亲。儿行千里母耽忧,此时,他的另一子胡斯伟已牺牲在苏北的抗日战场。

新四军老战士,军旅作曲家胡士平的墨宝

议成,圩名,议成圩,系七棚、八棚两大股东合议开发而成的圩,称议成圩。1956年建议成农业社,后沿用。

义圩,圩名。此圩系九棚、十棚两大股东在围垦时互相礼让,抱义行事而成就。1943年新四军打游击时曾建义圩乡,解放后,于49年7月再设,后一直沿用。

双窑,光绪初年,因为汤沟集镇建设需要,在此地小江边立两座砖瓦窑,故称双窑。光绪十一年汤沟成镇。现在江边尚有红旗公社窑厂遗迹,1956年办双窑农业社,后沿用。

三官殿,庙宇名。原名元震庵,供奉天官、地官、水官三个菩萨,故又称三官殿。乾隆时建于古铜城乡洪溪场大圩外侧,地处上下复凝洲的汊江口。同治八年(1869)此处破圩,形成三官殿龙塘,后江堤兴建。

边长江通往三官殿的江坝小江

光绪元年(1875)加固三官殿后老埂,恰逢上下复凝洲、金带洲大围垦,遂在后老埂上建街,光绪十一年(1885)成镇,仍称三官殿。彼时,三官殿为水运大码头,长江之上帆船直达三官殿。民国二十五年(1936)有三官殿乡,十个保。

1948年为临江县驻地,1949年7月建三官殿镇,归河坝区。

1950年9月建白茆区,为白茆区驻地。1956年3月改为白茆区直属乡,黑沙洲划给泥汊区,迁胡家大瓦屋办公。1958年7月建六洲公社亦驻三官殿。1961年10月恢复白茆区,还并驻此。彼时建立三官殿集镇大队,划归赵坝公社。

1966年4月,白茆区迁江坝办公后,建立三官殿为公社级。1969年3月下放为大队级。1971年9月从六洲、江坝两公社划出红旗公社,三官殿划归红旗公社。1999年无为大堤加固,百年老镇拆迁,居民一分为三:

一部分在堤外建新街,仍称三官殿;一小部分迁往江坝继续经商;一大部分在通江大道与塔江路交汇处建新镇,取名华龙镇。

因地处华真行政村和龙湾行政村之内,故各取一字而成。

历史上,三官殿曾为临江县、白茆区、六洲乡或公社驻地,今为三官殿社区。

红旗,1956年办社名,有红旗农业社。在三官殿镇南,1949年7月归洋桥乡,后有红旗大队,沿用。

三官殿二龙塘景观

1971年建红旗公社,借用。1992年撤区并乡,归属白茆镇。

三利,由“三棚”演化而来,意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关系。原名洋桥,解放前曾在上下复凝洲之间的汊江上建造了一座洋式石桥,人称洋桥。后于1955年开辟拖拉机路,又在小江坝子浃江上新建了一座木结构洋桥。

同时在洋桥口建有洋桥小学,今将新树村小并入洋桥小学,用新树村小名。因洋桥在县内重名,1982年改三利村。

(待续《地理白茆村镇名溯源(上)第2篇一一六洲与黑沙洲》)

黑沙洲的前世与今生 那年那月奋进的黑沙洲学子 黑沙洲天然的三间窝棚房 因水而生倚水而兴的白茆洲 江洲记忆 寻觅七十载昔日路,重返黑沙洲旧战场 白茆洲上的北冈河 白茆洲村镇名溯源(下篇) 人杰地灵白茆洲 江心洲上希望之舟 土地革命时期的“六洲暴动” 白茆洲上好人多 生态白茆,绿色之洲一一一美丽乡村套北人间天堂 从“阎王殿”门前路过多次的父亲 从今年安徽高考作文题《跨越,再跨越》说起 古埠新生更繁昌 被封控九人在沪生活记实 伯父范伯诚的革命生涯 湖州太湖义皋一蚕站的新生 从一蚕站新生看一方热土的巨变 中师生学历提升之印迹 霸王别姬生死劫感天动地 胡士平父亲胡厚培人生历程 疫情下上海租住屋外地务工者生活片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临江   光绪   芜湖市   农业社   河坝   行政村   暴动   村镇   驻地   沙洲   公社   地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