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知县”和“县令”,一字之差,意义却大不同

经常追看古装影视剧的朋友,如果留意一些细节,就会发现很多疑点,比如中国古代对一县之长的称谓,有时叫“县令”,有时却称之为“知县”,甚至有些粗糙的影视剧将两者混为一谈,完全不顾基本的历史常识,让人哭笑不得。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解惑,讲解它们的区别。最简单的区别方法是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县令”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县”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行政区划级别,县一级的最高长官被称为“县令”。然而,并非所有县的长官都叫“县令”,还要根据人口数量进行进一步的区分,只有人口过万的县才有“县令”,人口不足万的县,其最高长官则称为“县长”。这一区别一直延续到秦汉时期。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时中原王朝的强大,“县令”这一称谓还传播到了韩国、日本、越南等其他亚洲国家,以至于他们的一县之长官也叫“县令”,在我国和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资料中都能找到这个称谓。到了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导致人口锐减,很多县一级的地方,人口根本过不了万,因此按人口进行区别的规定被废止,此时不论县一级人口多少,对一县长官的称谓统一叫做“县令”,并延续至隋朝。也就是说,“县令”这一称谓用于春秋战国到隋朝这段历史时期,绝对不会出错。到了唐朝,这一称谓开始发生变化。县一级出现了代理县令,他们的官方称谓是“知县事”,这也正是“知县”一词的由来,“知”意味着负责、掌握的意思。到了宋代,朝廷开始向地方委派一些官员,委派到县的地方长官就叫做“知县”。由于是朝廷委派,他们权利较大,同时兼管军事。这种变化完全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创新,吸取了前朝地方割据的经验和教训,加强对地方的统治。他削弱了地方官员的权力,采取地方官由中央派遣官员代理的方法,刺史、太守、县令之类的正式地方官逐渐失去实权,甚至退出历史舞台,“知州”、“知县”等官员开始接管地方事务。元朝是一个过渡时期,由于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他们在官员的称谓上做了很多改变,县一级的最高长官不再叫“县令”或“知县”,而是“县尹”。朱元璋推翻元朝后,恢复了之前汉人王朝的官员等级、品级制度,县一级的最高长官全部改叫“知县”。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时期对权力的把控达到了极致,“知县”就是其中一个代表。地方官员基本都由朝廷直接委派,这样更便于形成对地方的绝对管理权。满清入关之后,则几乎完全沿袭了明朝的一整套制度。看“知县”与“县令”的区别,我们不能单单从时间上简单区分,还要看清其内在本质。“县令”是地方官员,而“知县”是朝廷委派到地方的官员。从本质上说,这是中国古代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发生了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县令   知县   王朝   称谓   朝廷   长官   中国古代   官员   人口   区别   意义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