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原始村庄:睡觉不盖被子,头痛时揪头发,死后脸部朝下入葬

无视法律,生死有命,不通“人言”,谁能想到在21世纪初的我国,还存在有这样一个地方?

这里是曼邦三队,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之中,无法融入现代社会,保持着原始部落的生存方式,全村村民共享两个名字,甚至晚上睡觉都不盖被子,贫困至极。

为了让生活在这里的人走出深山,融入现代社会生活,中国政府花了22年的时间,才改变了他们。

曼邦三队人的一生

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布朗山上,有一个人数不过67人的小山寨,这个寨子便是曼邦三队。

寨子的位置极其隐蔽,再如何身强体壮的人,想要进入这个寨子,都要走上三小时的山路。

这条山路遍布荆棘,四周的杂草和灌木充满危险,人要一遍又一遍被锋利的枝叶划伤、淌过一条又一条深浅不一的河流,才能来到曼邦三队。

正是因为不便的交通条件,曼邦三队的人不愿外出,外头的人也不便进入,使得他们过上了与世隔绝、生人勿近的原始部落生活。

曼邦三队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原始村庄?

出生在这里的男孩有个统一的名字,叫甲铁,而女孩被统一叫作钠铁,真正的名字只有父母和孩子三个人知道。

长期在大山的生活,导致寨子里的人目不识丁,每个人都不清楚自己具体的出生日期,只知道是“山里开满鲜花的时候”,是“一个雨夜”,甚至是“河流的流水开始减少的时候”。

曼邦三队是由十七顶构造简单的茅草棚组成,篱笆墙,竹板楼,屋顶上铺着杂七杂八的稻草,可以说简陋也不为过,但每一顶茅草棚都是一家几口人遮风挡雨的住处。

他们睡觉也不盖被子,而是直接躺在竹板上。

而寨子里的人身上的穿着,要么就是颜色鲜艳的拉祜族传统服饰,要么就是寨子里接受的捐赠,这些捐赠都是来自于扶贫单位。

寨子里没有能成为医生的人,大家留一样的发型,跟清初时满族人的发型很像,周围都剃光,只在头顶留一撮头发。

而这种发型也成为他们用来治病的方式,当他们觉得头疼难忍时,就会揪着这一撮头发,甚至有时候能揪下来一两根,以此达到镇痛的效果。

在曼邦三队居民的眼里,寨子外面的世界就是由大大小小的寨子组成,他们只想蜗居在自己小小的寨子里,并不想和寨子外面那些语言不通的人多做沟通,而传统的耕作养殖生活,便是他们最为习惯的生活方式。

也正是因为语言不通,所以,当看到有陌生人试图进入寨子时,全寨子里的人都会一起躲进深山中,消失得无影无踪。

为了帮助曼邦三队的人走出深山,也为了不惊扰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当地县政府在距离寨子十几里外的地方组建了一个村委会。

当寨子里的人缺少盐、味精等生活物资时,就会有人跋山涉水三个小时,到达村委会领取物资。

有时候遇上雨天,为了绕路,还需要走上六个小时,这也是生活在寨子里的人唯一和外界沟通的时候。

由于营养不良,曼邦三队的居民大部分都长得不太高,长到了大概十二三岁时,他们开始在寨子里寻找一个异性,一起度过接下来的生活。

因为村子实在太小了,再加上曼邦三队不愿意外嫁,近亲结婚的情况不在少数。

而且寨子里并没有一对夫妇正式办理过结婚手续,他们的婚姻全都是事实婚姻。

因为近亲结婚的情况多,很多人生下来的孩子身体都不是很好,但寨子里只有祖传的被称为头痛粉的药。

当头痛粉都没有办法把人救回来时,便只能听天由命了,这也是曼邦三队早夭率高的重要原因。

哪怕村子里有新生儿出生,也没有人会去村委会做登记,只有等到村委会上山来查看村民们的生活情况,才会有人知道曼邦三队添丁了。

曼邦三队的丧葬仪式也和外头不太一样,他们认为,大地是向阴的,为了让去世之人的灵魂尽快步入轮回,他们会选择挖坑,让死去的人脸部朝下安葬,盖上土和草,草草就完成了这一场葬礼。

在这里,生死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且每个人的寿命都算不上长。

这本该是所有生活在曼邦三队的人的一生,但好在,国家没有放弃这个落后的寨子,所有的一切,都出现了转机。

艰难的扶贫工作

早在1996年,曼邦三队所在的勐海县便开始了扶贫工作,其中最为落后的曼邦三队成为了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说服曼邦三队的人搬下山生活,县政府的人不辞劳苦,一遍又一遍地上山,甚至承诺可以提供给他们免费的住宅,但曼邦三队的全体成员就是不同意。

2002年,县政府收到财政拨款,他们在山下为曼邦三队的村民打造了十六栋符合他们生活习性的木板楼,甚至还捐赠了崭新的衣服被褥给他们,家家户户都配备了一头耕牛和几片耕地,以为这一次,总算能让曼邦三队下山定居了。

但曼邦三队下山之后,非常不适应山下的现代生活。

首先,他们对外人很是防备,认为外人会偷窃他们的物资。

其次,便是政府给他们的耕地实在是比山上的耕田要少。

而且山下还没有办法打猎,无法获取肉类,他们也没有足够多的财物去购买物资,食物不够,使得他们根本没有办法放弃山上的耕田。

在农忙时节里,曼邦三队既要在山下耕田,又要抽出时间去山上耕种,时间一长,根本就受不了。

于是没过几个月的时间,十六头耕牛被卖得只剩下两头后,县政府专门给他们盖的木板楼也被拆除。

一切能被他们变卖的东西都变卖出去之后,曼邦三队的人又回到了他们的山沟沟里,说什么也不愿意出来了。

后来,解放军官兵来到这里,他们带着物资兴高采烈地来到这里,企图改变曼邦三队人的生活状况。

没想到这一次,寨子里的人看到有生人进来,就跑得无影无踪,无奈之下,他们只能留下生活物资后离开。

有个叫岩香儿的人不死心,觉得一定有可以解决问题的办法,于是她留了下来,成为了曼邦三队与外界沟通的一个窗口。

为了给寨子里这一群没有身份证和户口本的人申请低保,岩香儿让镇上的派出所把相机搬进了村委会,骗寨子里的人说自家有了喜事,要办喜宴,邀请全村的人下山来喝喜酒。

借此机会,她给村里的每个人都拍了照片,这才把低保的问题解决了。

后来不管是解放军要送物资进来,还是记者要来这个地方取材,都是岩香儿提前三天在中间沟通,解决双方之间的交流问题。

而每次只有在看到进寨子的人带着物资时,他们心中的警惕才会消弭。

有时候会有人带着酒上山,寨子里爱喝酒的人会高兴地拿出一公斤的糙米出来做交换,这就是他们最有诚意的礼物了。

第二次扶贫工作

如果任由曼邦三队长期过着这样的生活,那肯定是不行的。

但经历过第一次扶贫工作的失败,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如果要强行让曼邦三队下山生活,只会让他们再一次回到山上。

所以这次,他们必须要把人搬到和他们原住地不远的地方才行。

于是,在第二次扶贫工作浩浩荡荡地展开了,这一次,政府把搬迁地定在了曼邦三队原住地对面的一座小山坡上。

要致富,先修路。

勐海县政府为了让曼邦三队同意搬迁,决定修路,当一条不平坦但还算规整的山路通到曼邦三队的寨子前时,寨子的人总算是知道了政府的决心。

在这段时间里,政府还给曼邦三队的搬迁地通水、通电、盖房子,几年时间,终于完成了搬迁地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答应,只要他们同意搬迁,便在山下给他们留出50亩地,这些地足够他们耕作了。

在搬迁结束后,为了改变曼邦三队村民的观念,扶贫队伍需要在这一群不识字、不读书、没有任何现代常识的人群中,找到一个突破口。

有人发现曼邦三队的村民喜欢唱歌,扶贫队伍决定从这里下手,同他们建立联系。

于是在载歌载舞之中,村民们的心渐渐被打开,不再惧怕他们这些外人。

接下来,扶贫队伍在这里建立了一所简易的学校,白天就教导小孩学习汉字,晚上教导成年人学习。

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小孩们都抵触学校,老师们便挨家挨户请人上学。

哪怕是那些小孩子到了学校,老师们还得防止他们逃跑,一旦发现有学生逃课,要立刻把他们抓回学校。

这是艰辛的工作,在老师们的努力下,孩子们习惯了上学,渐渐地能安分地坐在教室里学习,他们的命运在这一刻开始发生改变。

曼邦三队先是学会了汉语拼音,而后开始知道了自己的名字怎么写,知道了自己所在的城市和国家,村民的视野被打开,这无疑是扶贫队伍取得的巨大胜利。

在2015年时,政府对曼邦三队的房子进行了新的修缮,给每一户人家都安装了电视、热水器、网络光纤等现代生活的必需品,着手培养曼邦三队居民洗澡、洗衣服等习惯。

镇子上还来了一个理发师,村委会强制所有人去理发,村民们极为不愿,但哪怕他们东躲西藏,最后还是被抓去剪了头发。

头发剪短了之后,生活反而便利了许多,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人们都去剪头发了,大家也渐渐习惯了新发型。

曼邦三队的人越来越习惯现代生活,只差最后一步,便能让他们与寨子外的人沟通。

曼邦三队长期过着原始生活,最习惯的交易方式便是以物换物。

在从前,他们甚至还会在山上采野花、野菜,步行出山和寨子外的人交换生活物资,没有一点赚钱念头,甚至还不知道货币的含义。

为了培养他们的经济意识,扶贫队伍组织村民,分批带这他们去见识外面的世界。

在参观过超市、看见过高铁之后,曼邦三队的村民知道了外面世界的美好,对于接触外面的世界、学习新鲜的知识也不是那么抵触了。

人们终于意识到了,他们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于是,他们开始种茶叶、种水稻、养猪。

在扶贫队伍的帮助和监督下,全村没有一个掉队的人,众人通过自身劳动获得了粮食,又有扶贫队伍帮助他们卖出去,使他们获得收入。

2022年11月26日,布朗山农业服务中心带领曼邦三队全体村民在村内107亩稻田地上全部种植冬玉米。

他们抓住了冬季农作物种植的关键时期,结合曼邦三队实际情况,引进了勐海春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公司出种子,教技术,并为村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其使用的种子更是高产稳产、香甜软糯的“紫花糯23号”玉米种子,探索出了一条公司不愁产量、农户不愁销量的农业发展道路。

此外,曼邦三队的村民还通过微商,把村子里的农作物远销全国,居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甚至还选出了文艺队,每年外出参加云南省各地的演出。

在长期努力之下,曼邦三队改头换面,成为了一个颇具现代风情的小村庄。

村民们可以唱KTV,手上多了手机,开始学会网购,甚至快递也通到了这个小山村。

可以说,他们已经完全摆脱了从前的原始生活面貌。

直到村里出现了第一个职高毕业的年轻人,直到村子里有孩子开始以考上大学为梦想,直到这里成为了产粮大户,实现水稻亩产733公斤,直到家家户户的年收入破万了,人们才真正发觉,这一次扶贫工作总算是得到了回报,他们的脱贫攻坚案例更是被多家媒体报道。

也不知道,当年那群不愿意走出深山的老曼邦三队人,若是看到如今的现状,会作何感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头发   勐海   寨子   县政府   村委会   脸部   村庄   村民   被子   头痛   原始   队伍   物资   我国   政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