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唱国歌?亚运会奏响国歌时,香港名将紧闭嘴巴,事后澄清太紧张

前言

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九届亚洲运动会上,来自中国香港的游泳运动员何诗蓓斩获了多枚奖牌,其超水平发挥为港队增色不少。然而在奖牌颁奖仪式上,何诗蓓并未配合唱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举动随后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

本文拟通过分析此事的来龙去脉,探讨事件背后反映的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问题,并结合全球化语境下各国面临的文化认同问题,分析在当前形势下不同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课题和应对之策。

何诗蓓获奖后没唱国歌

何诗蓓参加女子100米蝶泳决赛,以57秒73的成绩夺得铜牌。颁奖仪式上,当国歌奏响之时,身穿红色运动服的何诗蓓并未像其他运动员及观众一样跟唱,而是面无表情的站在领奖台上,这一举动随后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

何诗蓓本人对此后来做出了回应,表示当时作为香港代表队的一员,内心激动难以平复,一时间没有跟上国歌的节奏,强调自己对国家并无不敬之意。

不过这一解释并未完全平息网上关于她的争议。评论认为,作为东道主国家的国歌,无论内心如何,起码应该展现出基本的尊重态度,何诗蓓的做法已超出单纯的失礼范围。

其实,时下中国社会对待国旗国歌等国家象征一向非常重视。无论是体育赛事还是其他公共场合下,国歌奏唱都是需要庄严对待的仪式。何诗蓓作为香港代表队运动员,理应对此心存敬意。她的失礼举动无疑让许多内地民众感到失望。

何诗蓓的解释并不令人信服。她已经不是初次参加大型赛事,以往颁奖典礼程序也屡见不鲜。

况且就算当时情绪激动,主动开口唱响国歌也不过是基本的礼仪和表态,做不到这一点实在难以让人接受。无独有偶,此前香港代表团也发生过类似事件,这已成为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香港运动员国歌事件屡见不鲜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香港运动员第一次在重大赛事上对国歌表示不敬。早在2002年,香港男子足球队在一场国际比赛中,全队球员都面无表情,没有展现应有的仪态和敬意。再到东亚杯,也有香港队球员明显拒绝开口跟唱。

这反映出现今香港青少年对国家认同感的淡漠。作为曾经的英国殖民地,香港社会深受英式文化影响,在教育体系和价值观念上都与内地存在差异。香港的国民教育起步较晚,不像内地学生从小就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国家认同感。

这种现象并非单纯源于个人态度或情绪激动,而是香港长期形成的社会环境导致。香港回归前,学校教育一直抱殖民地意识,英语教学主导,对中国历史文化教育严重不足。回归后虽推行国民教育,但时间太短,无法快速弥补认同鸿沟。

家庭教育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不少香港家长本身国家认同不强,这直接影响他们子女的价值取向。加上香港社会上有些势力一直散布对抗中央的思想,导致青少年容易受其影响。这种长期形成的社会环境,必须通过持续努力才能逐步改变。

无独有偶,台湾地区也存在类似问题。同样长期受不同意识形态影响,台湾不少民众对大陆缺乏认同感。这也导致台湾代表团出现过国歌国旗不敬事件,引发两岸争议。两岸关系复杂敏感,需要双方以理性和理解化解分歧。

何诗蓓生于泳坛世家

话说回何诗蓓本人,她生于香港一个泳坛世家,父亲何金阳和姑姑何超琼均是香港著名游泳运动员。何诗蓓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游泳天赋,曾获得多项青少年级别比赛的金牌。然而在她参加成人比赛后,游泳成绩一度明显退步。

曾有报道分析何诗蓓面临着巨大的家庭压力。她那些光辉的运动生涯在何家令她倍感压力,可她的实力却不如人意。这种焦虑和负担一度严重影响她的发挥,她不得不接受心理辅导来恢复自信心。最终,何诗蓓走出低谷,重拾巅峰状态,才有了这次亚运会的辉煌战绩。

事实上,来自体育世家的运动员面临很大压力是普遍现象。父母的光荣历史容易被作为标准强加于子女身上,这往往会适得其反。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成长轨迹,盲目比较只会打击积极性。

何诗蓓让人反思应该如何看待运动员的成绩。重要的是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地追逐梦想,而非一次次被结果定义。每个运动员的付出和努力都值得尊重,即便最终获得的成绩并不尽如人意。

当然,家庭和社会对优秀运动员也应给予支持。通过提供良好的训练环境、设立奖学金等方式让运动员无后顾之忧地磨练技艺。同时也应关注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并开展公众教育,让社会大众珍视每一位为国争光的优秀运动员。

香港加强国民教育 培养学生国家认同

相比内地,香港的国民教育起步较晚,导致不少学生对国家缺乏认同感。为了加强香港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香港各界采取了一系列举措。

例如在教育方面,香港所有公立学校的教师必须在入职前完成国民教育知识测试,并在任教期间接受相关培训,将国民教育融入日常教学中。另外还新增了国民教育科目,系统地增强学生的国家认识。

在社会层面,也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交流团到内地访问学习,开展国旗下讲话等活动。除此之外,民间组织也举办展览、论坛等活动,向青少年传播中华文化知识。

在这些举措推动下,不少香港学生表示国家认同感有所提高。他们表示这些活动让他们对国家有了更多了解,也增加了民族自豪感。有专家预测,随着国民教育进一步推进,香港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会更加牢固。

当然,培养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是一个长期过程,并不能一蹴而就。政府需要持续推进相关政策,同时社会各界也要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学校课堂教学需要更新概念,探索适合新时代的国民教育路径;家长要注重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民间组织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激发民众兴趣和热情。

在两个制度、两种文化背景下求同存异,本身就是一个值得长期投入的课题。只有在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以理性态度化解分歧,才能让认同在时间长河中自然产生,而非强求一蹴而就。

全球化背景下 各国面临文化认同问题

何诗蓓国歌事件折射出在全球化背景下,许多地区和国家都面临着文化认同问题。

随着经济一体化和人员交流频繁,世界文化交流碰撞日益加剧。外来文化的大量涌入,使一些国家担心本土文化被冲淡,国民的认同感下降。以欧洲为例,反移民和保守主义思潮就部分源自如此担忧。

亚洲国家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日本为保护本土文化,一直采取较为封闭的文化政策。但随着互联网等技术打破地域界限,外来文化对日本青少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也引发日本社会反思。

面对这一全球性问题,各国采取了不同应对策略。有的国家选择加强本土文化教育,增强国民凝聚力。有的则推崇包容开放,通过交流加深文化理解。但无论哪种策略,维护国家文化认同仍是各国的共同议题。

其实,保护本土文化与吸收外来文化并不矛盾。健康的文化都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关键是如何在交流中巩固自身优秀传统,不因为新鲜事物而丢掉自身根基。

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全球化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全球化让世界交往频繁,也使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本土文化。一个自信的国家或民族,就不会因新文化的涌入而感到胆怯。相反,通过对比和交融,我们可以加深对自身文化独特价值的认识,并在交流中使自己的文化得到升华。

在全球化大潮中,维护文化认同需要开放的心态。只有坚定自我,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文明交流中立于不败之地。针对青少年,更需要通过教育引导其树立自信,并学会辩证地看待文化碰撞。

互联网技术进步 加速了文化交流与冲突

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新兴技术如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极大促进了跨国文化交流,不同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得以快速传播。

与此同时,这些技术也加剧了文化间的误解和冲突。网络世界里,不同文化群体间容易爆发冲突。有时甚至一些无心之失,也会被对方视为冒犯。

因此,在引领文化交流的同时,我们还需注意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采取措施化解文化异同间的矛盾,以免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比如,可以探索建立跨国文化交流的网络平台,促进不同国家网民之间的理解;还可以加强网上监管,及时化解文化冲突,并引导网民理性交流;此外,相关国家可签订网络空间治理规则,维护网络世界的和平发展。

技术的進步本质上是中性的。如何利用好它,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在网络空间塑造正面价值观,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

这需要政府部门与科技企业的通力合作。政府可以设立网络内容审核的机制和标准,科技企业也应筛选有害信息,积极引导用户文明交流。同时,家庭和学校教育也需跟上时代,教育下一代如何在网络世界成为负责任的公民。

结语

何诗蓓国歌事件再次引发了人们对香港青少年国家认同感的关注。在这个问题上,香港社会还有着长远的路要走。

与此同时,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各国面临的文化认同问题也成为共同的课题。我们需要在开放包容与维护本土文化之间找到平衡,使不同文化和谐共处,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此外,在引领全球化浪潮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审慎应对科技带来的文化冲突,以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互理解与合作。当今世界交融一体,我们每个人都应努力成为连接文化的桥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国歌   香港   名将   亚运会   运动员   本土   事后   青少年   嘴巴   认同感   国民教育   紧张   国家   文化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