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剪影

作者:陈文照 曾任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一等秘书、政务参赞,中国驻加拿大多伦多总领事,中国驻新西兰兼驻库克群岛大使。

金合欢

夜深人静,万籁俱寂,翻开以往的笔记本,忽然一张洁白的纪念卡掉了出来。纪念卡上贴着一朵澳大利亚国花——金合欢。它一下子把我带回到访问墨尔本的那些日子里,那里的所见所闻,纷纷涌上脑际。

我们是9月中旬从北京出发,途经香港飞抵墨尔本的。离开北京时,是“岁岁黄花看不尽,诗坛酌酒赏花村”的深秋季节,金菊满园,枫叶殷红。而当我们飞抵位于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时,那里却是“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金合欢遍地的春天。

一座年轻而又生机勃勃的城市

我们下榻的墨尔本旅馆,是一家现代化的高级旅游饭店。我们住在22层,电梯上下只需几十秒钟,十分方便。我倚窗眺望,细细观察,捕捉这座城市的特色。

市内街道整饬,主要通衢斯旺斯顿大街、伊丽莎白大街与伯克街、科林斯街十字相交,贯穿市区,呈现出一块块方格状。这种几何图形似的道路,显得井然有序,却也呆板乏味,远不如堪培拉市区那辐射形道路来得生动活泼。

倒是那些绿树成荫的公园,望不到头的高速公路,打破了这一沉闷的布局。而高速公路上一辆辆奔驰的现代化小轿车,与市区至今仍在运行的古董似的有轨电车,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运行的叮叮当当的有轨电车,成了墨尔本一景。

初访墨尔本时,我怀着一种了解社会的好奇心情,乘坐了几次电车。我从位于墨尔本北区的花园城饭店去墨市南区的体育中心,一上车我就说:“去体育中心,多少钱?”售票员很有礼貌地反问:“你是买5角的还是1元的票?”我当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原来在墨尔本坐电车,不依路程为准,而以时间为限。5角票只能用一次,而1元票可以用2小时。如果你出门办事需2小时,那就买1元的合适。在这2小时内,不论你乘多少次,像月票一样,下车时给售票员看一下就可以了。售票员也真行,能辨别你手中的票是何时买的。还有3元的票,可用5小时。所以,后来我出去办事,先要计算需多少时间,再决定买何种票。

电车的运行时刻也像火车一样准点。每个车站有运行时刻表,大概是20分钟一趟。你准时去坐车,既不用排长队,也不需久等,相当方便。坐在这种古色古香的电车里,听那叮叮当当的声音,仿佛把人们拉回到上个世纪上半叶去了。

墨尔本市内19世纪的古典建筑和20世纪的现代派建筑形成强烈对比。

墨尔本的公共建筑和民房住宅,自成一体。既有昔日联邦议会大厦那样宏伟壮观、风格严谨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古典式建筑,也有像墨尔本艺术中心那样铁塔耸立、奇形怪状的现代派建筑,高高低低,参差错落,很不和谐地拥挤在一起。

从墨尔本市的战争纪念馆屋顶眺望墨尔本市。

澳大利亚是块古老的陆地,然而澳大利亚又是一个年轻的国家。墨尔本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至今不过170年的历史。1835年,约翰·巴特曼选择了这块位于雅腊河畔、气候宜人、土地肥沃的地方,称之为“未来的村庄”时,它仅有几间小屋,连个名字也没有。1842年,村庄归人联邦政府,并以当时英国首相墨尔本勋爵的名字命名,墨尔本遂为世人所知。

不过,墨尔本真正名气大振,蜚声澳洲,为世人所知,乃是10年之后。其时,在距墨尔本100多英里的本迪戈发现了金矿,消息传开,淘金者蜂拥而至。先是从澳大利亚各州拥来,接着是英国人、美国人、德国人拥来。随后,大批华工漂洋过海,不远千里也向墨尔本拥来。一月之间,就有上万移民来到墨尔本。他们都怀着淘金发财的奢望来到这里。然而,严酷的现实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样遍地是金,而是在警察的皮鞭下从事繁重的淘金劳动,终日惴惴不安地度过难熬的时光。

澳大利亚淘金热

然而,纷至沓来的淘金者,却使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一下子沸腾起来,人口直线上升。40年后,其人口便由1841年的5000余人猛增到50万人,一举成为澳大利亚超过悉尼的一个大城市。当时人们曾一度称其为“新金山”,那是相对美国的旧金山而言的,因为这里的淘金热晚于旧金山。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亚从大英帝国的殖民桎梏下获得独立时,曾建都墨尔本,直至1927年才迁都堪培拉。

一座繁华而又恬静的城市

很快,墨尔本便发展成为一个商业金融中心。一提到金融中心,很容易使人想起伦敦、纽约、东京、苏黎世这些闻名的都市,那里人头攒动、喧闹不已的交易所,给人一种烦躁窒息之感。但墨尔本与此不同,是座恬静的城市,具有英国格调。相比之下,悉尼则是五方杂处,珠光宝气,更具美国风情。

墨尔本市区美丽宁静的公园。

墨尔本四分之一的面积为公园,最负盛名的皇家植物园,占地100多公顷,园内奇花异卉,绿茵似毯,湾湾池沼,点缀其间。黑天鹅戏嬉水面,更为公园增添了情趣。

然而,这里的公园,远远比不上“湖不深而辽阔,山不高而清秀”的太湖风景。我总觉得它“浅”。在我国,风景优美的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使自然美中洋溢着一股文化气息。而这里的公园,除了花草树木,别无名胜古迹,也无精致雅观的亭台水榭、花架小桥,更无那“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其唯一的古迹,是1934年从英国移来的一栋库克船长出生的小木屋,以纪念这位发现澳洲大陆的伟人。小木屋内摆设简单,文物寥寥。也许就是库克出生的原样吧。参观之余,很难给人留下一些值得回味的记忆。

到公园休憩

澳大利亚幅员辽阔,面积有768万多平方公里,而人口仅2000万,平均每平方公里两人,可谓地广人稀。尤其是内陆地带和维多利亚大沙漠,“浩浩乎,平沙无垠,复不见人”,一派“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荒漠景象。

澳大利亚人偏居一隅,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一带。墨尔本、悉尼、布里斯班、阿德雷得等大城市,占了全国人口一多半。从人口上讲,墨尔本仅次于悉尼,但从市区面积来说,它不仅是全澳之冠,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大城市,有800平方公里。因此,它显得空旷安静,道路笔直宽敞,车辆往来,行人过客,各行其道。到了周末,街头更是寂静(个别街道例外),除了在地上觅食的鸟儿,寥无人影。此时此刻,一人踱步街头,会徒生人单影只、茕茕孑立的寂寞之感。

市区的“温莎旅馆”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迥异。

墨尔本也有热闹去处。被称为唐人街的小伯克街,虽然比不上上海的城隍庙,但也十分热闹。城隍庙的九曲回廊,给人一种走不到尽头的幽深之感,尤其是各种小吃,美名远扬。澳大利亚总理霍克访华时,就曾到豫园一游,品尝城隍庙的小吃。而小伯克街是一条笔直的小街,没有那么多小吃,但中国餐馆一家挨一家,中文金字招牌一块接着一块,招人眼目。华灯初上,顾客盈门。许多澳洲朋友到了周末,举家到中国菜馆聚餐,现在已很普遍了。

一座富有艺术气息的城市

维多利亚艺术中心

墨尔本也是座文化城,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可视为其文化艺术的代表。艺术中心位于圣基尔达大道,临近雅腊河畔。清澈的雅腊河水从它身旁缓缓流过,对面是绿茵铺地的亚历山德拉公园。

雅腊河畔

艺术中心由三座建筑组成,中间是大剧院,它那高耸入云的铁塔屋顶别具风格,到了晚间,灯光耀目,为墨尔本的夜景增光添彩。大剧院北面是呈圆柱形的音乐厅,其屏墙是一排从屋檐直到地面的巨型玻璃,一泓清泉,沿着玻璃倾泻而下,如绵绵雨丝,似蒙蒙雾霭,新颖雅致。

剧院南面是美术馆,它最早建成,1968年向外界开放。墨尔本市民为有这样一个宏伟壮观的艺术中心而感到自豪。我曾两次参观美术馆。这是一座漂亮的建筑,外形呈平行六面体,墙壁由蓝色玄武岩砌成。馆的四周,开掘了一条狭窄的护馆河,楼影倒映水中,一座朴素的小桥横跨河上,颇似天安门前的金水桥。走过小桥,便入美术馆大门了。馆内悬挂着1873年以来澳大利亚著名风景画家的作品,也展出一些有代表性的欧洲古典绘画。

维多利亚美术馆

墨尔本素有澳大利亚绘画艺术的发祥地之美称。澳大利亚的绘画,如同它的国家一样年轻,在国际画坛上并不为人注目。澳洲还没有一位名震世界的著名画家。画家们的风格多数受欧洲学院派的传统影响,特别是英国流派的影响很深。澳大利亚堪称桉树之乡,举目皆是。而早期画家笔下的桉树很像英国的橡树,它的叶子向外舒展,而不是向下垂的。这种追随欧洲学院派的画风,当然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很难产生深远影响。

到了20世纪,一批具有澳大利亚个性的画家慢慢登上画坛。西德尼·诺兰,便是其中较为著名者。他1917年生于墨尔本,是一位民族主义的代表,曾到维多利亚西部地区生活。他那雄浑有力的风景画,以他个人的想象力去激发人们热爱澳大利亚的广袤而荒漠的国土,如他画的油画《雨林》,真实地反映了澳大利亚粗犷的自然美。另一位有名的画家弗雷德·威康斯,也是墨尔本人,被称为“丛林画家”。除了描绘随处可见的丛林外,很少画别的东西。它的画蕴含着一种倔强不驯、敢于抗争的气度。

美术馆里相当一部分展品是欧洲的古典名作,多系复制品,有17世纪荷兰绘画大师伦勃朗的《两个哲学家》《男人的肖像》;还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以及希腊的、法国的、德国的绘画;有古典的,也有现代的,有写实的,也有抽象的;还有雕塑、陶瓷、手工艺品等等。

这里的藏品当然比不上巴黎赫赫有名的卢浮宫,但也搜集了不少世界名作,从中可窥见世界艺术宝库的一斑。尤其是古典绘画室,观众很多,许多是由教师带领来的中、小学生。他们边看边听讲解,从小接受艺术熏陶,培养审美观点。

而在现代抽象派画室里,观众则寥寥无几。有幅题为《暴力》的作品,一尺见方的帆布上,涂满黑色油彩,再用削铅笔刀捅了十几个黄豆大小的窟窿,标价竟要2000澳元。我问一位资深的画家是否理解《暴力》,因为我看了良久,实在欣赏不了,不知其所云。那位画家微微一笑,指指苍天,幽默地说:“你问上帝,也许它能理解。”

在美术馆的花园里,陈列了许多雕塑。其中一尊巴尔扎克的青铜雕像,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闻名世界的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是一件艺术珍品。罗丹生前创作这件雕塑时,在文艺界曾掀起轩然大波。赞美者有之,非议者也有之。我站在这尊高2.82米的雕像前,肃然起敬。不仅因为巴尔扎克是一代文豪,更因为雕像本身,如此惟妙惟肖,形神兼备。他那件长长的浴衫,把全身包裹起来,手脚细节一笔省去,只剩硕大的头部,伫立静思,迸发出文学家的聪明才智。

我看着雕像,倏忽想起宋代画家梁楷的《太白行吟图》,两者竟有如此惊人的相通之处!李白身披长袍,侧身伫立,昂首远眺,长袍下的手脚细节全部省去,留出大块空白,突出头部,表现出李白“斗酒诗百篇”的豪爽性格和潇洒风度。我有些怀疑,罗丹生前是否见过梁楷的这幅减笔画,并从中受到启迪。

走出绘画馆,便去参观东方馆。这里有许多中国展品:唐三彩、山水画,一幅署名“钱塘戴文进”的“牧归图”,备受青睐,挂在显眼之处,还有中国的瓷器、工艺品。

我第一次来参观时,是由我的一位朋友关美恩博士陪同的,她当时正在撰写一部《中国艺术手册》的书,尚未脱稿。该书简要介绍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化艺术,分为五部分:青铜器、玉器、陶器、瓷器和绘画。关博士对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造诣颇深,知之甚广。在谈及瓷器时,她询问宋代四大名窑。我们随行的一位专家当即告诉她:官窑、哥窑、汝窑、定窑。并说,现今河南临汝县复生的汝瓷厂,已能烧出古代称之为“梨皮、蟹爪、芝麻花”的高级瓷器了。她听了很受感动,一一作了记录。

1986年,我第二次参观美术馆时,特地拜访了关博士。她刚从杭州访问回来,旧友相见,分外高兴。她从书架上取来《中国艺术手册》,馈赠与我。我手里拿着这本沉甸甸的手册,心想,澳大利亚这个远离亚洲,上世纪60年代中国人对它还比较陌生的国家,居然收藏了如许的中国绘画、陶瓷,陈列展览,而且还有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专家,真是令人钦佩。而关博士是其中一位很有成就的佼佼者。这也是中澳两国间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的一个缩影吧。

我热烈祝贺她的专著出版。她很兴奋,一定要陪我去参观上次我来时尚未竣工的大剧院。我说:“没有时间了,下次再来欣赏吧。”她说:“那么,我们就去走马观花,溜一圈吧。”盛情难却,我们就去“观花”了。

来到大剧院前,一眼就望见那高高的铁塔,顿时使人联想起巴黎的埃菲尔铁塔。那直上云霄的塔顶,耀眼夺目,矗立在雅腊河畔,宛如鹤立鸡群,异常突出。剧院内,我只是粗粗浏览一遍,一时想不出用什么形容词来描述这座剧院。说它典雅庄重,又显得活泼灵巧;说它新颖别致,又觉奇特怪诞;说它富丽堂皇,又感色彩浓重。因为走马观花,印象浅淡,未及领略设计者的深刻内涵。

回到旅馆,依窗凝思,我仿佛捕捉到了墨尔本的特色。我喃喃自言,墨尔本啊,你是一座年轻的生机勃勃的城、一座繁华而又恬静优美的城,也是一座富有艺术气息的城。

-END-

图文转自 |《吴音柔媚醉天涯》

作者 | 陈文照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墨尔本   城隍庙   悉尼   维多利亚   澳大利亚   英国   剪影   美术馆   中国   画家   公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