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了港珠澳大桥,为何还要狂砸500亿元,重复修建深中通道?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丨煜捷史馆

编辑丨煜捷史馆

明明已经有了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还要豪掷500亿再建深中通道?这钱究竟花的值不值?

珠三角迫切需要深中通道

珠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区域,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超过6000人,是全国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

这里汇聚了众多高新技术企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是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门户,也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出发点,可见,保障珠三角地区的交通运输顺畅至关重要。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过境交通主要依赖港珠澳大桥和虎门大桥两大海上通道,但这两条通道都存在一定问题:港珠澳大桥由于通关限制,实际车流量远未达到设计容量,而虎门大桥已使用20多年,大桥设施老化严重。

因此,仅依靠这两条通道已经很难满足珠三角交通的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深中通道的规划和建设就迫在眉睫,这条全长24公里的跨海通道将连接深圳、中山和广州南沙,设计时速每小时100公里

作为八车道的高标准公路,深中通道成为珠三角地区新增的重要交通动脉。

深中通道的作用不仅在于分散港珠澳大桥和虎门大桥的交通压力,更在于推动粤东西部区域的协调发展。

粤西地区要实现经济腾飞,必须依靠便捷的交通与珠三角核心城市对接,深中通道可大大拉近粤西与深圳、广州等地的时间距离,有力促进珠三角东西部协同发展。

为防范风浪影响,项目还在通道中段设置了6.7公里海底隧道,这对保障通道的安全运营至关重要。

该工程建成后,将与港珠澳大桥联通,共同完善珠三角的高标准交通网络,大幅提升珠三角的综合交通运输能力。

尽管修建深中通道需要大量投资,但它对于缓解珠三角交通压力、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那么,为什么港珠澳大桥意义又在何处呢?有了深中通道不就解决问题了?

港珠澳大桥的意义

2018年,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在中国落成通车,它不仅极大地缩短了香港、澳门与珠海之间的距离,也加速了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进程,对于促进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具有重要意义。

港珠澳大桥全长约55公里,其中跨海段约为35公里,它采用了许多世界领先的桥梁和隧道建设技术,比如采用了浮沉式隧道技术,可以适应海底地质条件变化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确保结构安全。

同时,大桥还采用了特殊的混凝土抗腐蚀技术,可以使结构在尖锐的海洋盐雾环境下使用超过120年,这些技术代表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进步。

港珠澳大桥不仅改善了交通,也推动了产业合作和科技创新,大桥设有隧道监控系统,采用了自动驾驶和环境感知技术,可以实现交通流量监测、事故预警等功能。

这些技术来自于中国企业与高校的合作研发,可以预见,大桥建设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将为中国今后更多样化的基建工程奠定坚实基础

港珠澳大桥极大提升了香港在区域交通网中的中心地位,使香港由原来的边缘位置移动到了网络的核心。

这为香港进一步做大做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的机会,与此同时,珠江东西两岸的交流也更加便利,有助于西岸制造业与东岸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尽管刚开通时港珠澳大桥的实际通行量因政策原因没有达到设计容量,但随着相关政策的调整,大桥的交通流量已呈现稳步上升态势。

2020年上半年,大桥平均日均车流量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15%,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预计未来随着各地在产业转移、人才交流等领域不断深化合作,大桥的作用会越来越凸显。

可以说,港珠澳大桥加快了粤港澳大湾区向一个统一的“超级城市”靠拢,它使这个拥有7000多万人口的区域在空间上更加紧密贴合,各城市间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

这为大湾区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基础保障,优势互补不仅会提升经济效率,也会增强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港珠澳大桥在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作用还会持续增强,预计到2035年,大桥的日均车流量将达到4.9万辆。

它预示着中国由点到面的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取得关键性进展,必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而港珠澳大桥修建的经验,同样可以用在深中通道上面。

那么,在修建港珠澳大桥上面,我们国家的工程师克服了哪些难题?

港珠澳大桥:中国创造的工程奇迹

2009年,一场宏大的工程在广东海域拉开帷幕,这里将连接香港、澳门与珠海三地,耗时九年修建的港珠澳大桥即将破土动工。

这座大桥全长达55公里,绵延于波澜壮阔的南海之上,连绵的桥墩犹如一道道远古巨兽,在海面伸展四肢。

其中三座高约200米的主塔直插云霄,仿佛天马行空的仙人,而在海平面以下100米,一条漫长的隧道则穿梭在海底沉睡的巨龙之下

建桥团队面临的首要难题,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海底地质环境中快速且精准地铺设隧道,经过反复论证,他们采用了一种称为“沉管”的新方法。

这种管段可在岸上预制好后吊装到位,再与其它管段拼接,大大缩短了施工时间,为确保精度,施工人员配备了先进的声纳探测设备,严格监控每个管段的吊装与对接。

在众多连接海岛的桥墩中,东西两端的人工岛更是重中之重,但传统的填海造岛法开销高昂,对海洋生态的扰动也较大。

经过反复探讨,工程师采用了一种能环保快速完成围填的新方法,他们在预先开挖的基坑内沉放下粗大的圆筒,再在其间填充混凝土与沙石,这样不仅节省了大量资源,也将环境破坏减到了最小。

在这个伟大工程中,中国的智慧与技术焕发出耀眼的光芒,前所未有的半刚性沉管、精密的数字化监控、高强度的碳钢材料等多项革新技术应运而生,其中超过600项获得了自主知识产权保护,这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资产。

九年后的2018年,在一片喜悦与欢呼中,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它不仅拉近了岛屿之间的距离,也牵系着两岸人民团结奋进的心。

在这个符号工程中,中国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智慧,再次创造了世界级的奇迹。

那么,这两项工程中,有什么是深中通道可以借鉴的?又有什么是新的难题呢?

深中通道修建的难题

深中通道连接深圳和中山,全长24千米,其中海底沉管隧道长达6.8千米,这条通道被称为“世界级大集群工程”,因为它不仅包含桥梁和隧道,还包含复杂的地下互通系统。

修建过程中,工程团队遇到了巨大困难,首先是海底隧道的设计和施工,由于珠江口水文条件复杂,长达20千米的海底隧道几乎不可能实现。

最终,工程师将隧道拆分为32个模块,在工厂预制完成后吊装沉放,其中最大的27号模块重达8万吨,比一艘中型航母还要重。

为了运输这些巨型模块,工程师们设计建造了世界首艘“沉管运安一体船”,这艘船采用先进的推进系统,能够稳稳拖着8万吨的重物在海上航行。

然而要找到合适的造船厂承建这艘特殊用途的运输船也非常困难,经过调研评估,最终选择了广东某造船厂承建。

该厂拥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造船经验,在进行多轮设计优化后,成功打造出这艘世界首艘的运输船,实现了传输巨型模块的目标。

在海底安装过程中,曾出现过定位系统差错达2厘米的情况,这在隧道施工中是致命的,为确保精准对接,工程最终仅采用我国自主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创造了7个隧道模块分毫不差对接的世界纪录。

采用北斗定位系统绝非偶然,项目团队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北斗卫星数量多、定位精度高,能够提供更加精确和稳定的导航定位服务。

在多次海上和陆上测试后,北斗系统的优越性已经充分验证,但在实际应用初期,工程人员仍需反复验证数据,进一步优化系统,终于实现了精确对接,这为我国北斗系统的推广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

还要考虑此工程由于邻近机场,桥梁部分不能太高,为此,设计团队在靠近两端设计了低矮的桥梁,中间采用了世界最高的海中大桥设计。

桥墩深达50米,全部采用浮体式结构,这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创新,浮体结构的桥墩与海床解耦,能够有效抵御海床差异位移和地震的影响。

但这种结构也存在许多技术难题,比如海水对混凝土的侵蚀和腐蚀,以及结构稳定性的计算等,项目团队进行了大量水槽试验和计算机模拟,对桥墩结构进行了多轮优化,才最终确定了可行的设计方案。

可以说,深中通道在设计和施工上均进行了大胆的技术创新和工程探索,最终完成了这项“不可能”的世界级大工程。

它不仅显示了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的实力,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未来更多“不可能”工程的实践提供了基础。

这条通道的建成,将大幅缩短深圳和中山之间的距离,有效带动两地经济一体化发展,它也和港珠澳大桥一起,进一步完善珠三角地区的交通网络,对推动广东乃至整个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大桥   通道   桥墩   中国   隧道   海底   交通   地区   工程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