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风邪影响大,中医提醒:这“3股风”很伤身,要加强防范


中秋过后是深秋,深秋明显感觉气温降得快,秋风刮得猛,提醒万物敛藏,准备过冬,由此带动了秋季养生,深入人心的有2个动作:

一是耐秋冻,“春捂秋冻”是很多人的常规应对动作,秋冻目的是让身体提前感受寒意,调动防病免疫因素,增强御寒力。不过很多人把握不好度,结果被凶猛的秋风冻感冒的不在少数。


二是贴秋膘,过去生活条件差,身体没有足够的脂肪抵御寒冷,所以就会在秋季应急补一下,攒点过冬“本钱”,不过有的人片面认为大鱼大肉才能贴膘补膘,大吃大喝又为身体埋下隐患。

从中医角度看,深秋养生的重点,并不是耐秋冻、贴秋膘,而是做1件事——防风邪。

深秋的风有多厉害?《黄帝内经》说:风者,万病之始,秋三月,天气以急。民间说得直白通俗:深秋不防风,百病来得凶。


风是自然界的现象,因空气流动引起,一年四季都有,强度有差别,低的有清风拂面、凉风习习,高的有飞沙走石、狂风大作。不论哪种强度的风,只要入侵人体,就是“风邪”。

风邪有内风和外风之分,但都不是省油的灯。中医所说的内生五邪:风湿寒燥热;外感六邪:风湿燥寒暑热,风邪都是排第一位。


风邪是如何入侵人体引发疾病的?主要有皮毛、肌腠、口鼻3条路径。《素问·风论》说:风气藏于皮肤,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风邪致病有什么特点?主要是5个:风性清扬,其性开泄;风为阳邪,易袭阳位;风性主动;风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致病有哪些?总的来说,当风遇到热——风热;当风遇到寒——风寒;当风遇到湿——风湿;当风遇到燥——风燥;当风遇到火——风火。病症可见于外风、内风两大类。

外风:

1、风邪侵袭肌表,出现典型的外感表症,如伤风、浮肿等。

2、风邪入侵经络,一般伴有寒邪、湿邪,且入里化热。


内风:

1、热极生风,出现高热、头颈痛、抽搐等问题。

2、血虚风热,出现皮肤瘙痒、干燥、干裂、脱屑等问题。

3、肝风内动,出现四肢麻木、眩晕、言语不清、昏迷等问题。


用现代医学语言理解,风邪可引起的病有很多,常见的是神经系统问题,如头痛、疲乏、烦闷、压抑;呼吸系统问题,常见感冒、咳嗽、流涕等,只要出现呼吸道炎症,都离不开风邪作祟;常见慢病急症,如中风、冠心病、风湿病、关节炎、过敏等。

深秋常见的风邪有哪些?有三股风是最容易入侵的:

一是夜间穿堂风,民间有“秋夜第一凶,夜间穿堂风”的说法,又叫对流风。夜间人体阳气入体,肌表阴气较盛,如果门窗不关闭,或空调大开,风邪极易伤脾、伤肾和伤阳,引起全身不适,颈项腰背疼痛,夜间防风非常重要。

二是早上的冷风,多见于凌晨没有盖好被子受凉,早上起床没有及时添衣,外出锻炼时受感风寒等,风邪病位在人体上半部,多见于头、肺、胸腹等,以流涕、流泪、打喷嚏、鼻炎发作为主,早上做好防冻措施很重要。


三是日常脑后受风,民间有“神仙也怕脑后风”的说法,脑后、背部富集风府、风池、风门三大穴位。风邪如果从肌表腠理入侵,会出现头痛、感冒、发热、风湿等病症,尤其是颈椎病、中风等,所以在秋风大时外出,一定要穿戴严实,护住后颈后脑。

风邪如何治?

风邪分内外,内风以熄风、镇风为主,外风以散风为主。有一些特色的治法,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


治外风邪,宜化湿散寒、祛风通络,辨证偏风者,用防风、秦艽、桑枝、羌活等;偏寒者,用桂枝、川乌、草乌等;偏湿者,用苍术、白芷、五加皮等。

治内风邪,在辨证基础上进行,热极生风用大青叶、金银花、生地等清热凉血;血虚风热用当归、荆芥、蝉衣等养血祛风;肝风内动用地龙、天麻、钩藤等平肝熄风。


另外,有的人把身上的穴位当成“防风墙”,也有效果,如头部风府穴、风池穴,背部风门穴、秉风穴,腿脚风市穴、八风穴,等等。

至于中药汤方就更多了,名方如桂枝汤、小柴胡汤、白虎汤、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等,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祛风见效很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深秋   风府   熄风   腠理   风池   穿堂风   风门   夜间   风湿   中医   人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