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伟大,但被很多人遗忘的改革,主持者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

公元486年,离汉朝灭亡已近三百年。在北魏朝堂上,一位名叫李冲的大臣提出了一项建议。他基于不久前实施的均田制,提议全国范围内推行“三长制”。在此之前,北魏实行的是宗主督护制度。北魏作为承载游牧传统的国家,其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在许多方面类似于草原部落制度。平时朝廷对地方的干预较少,地方拥有较高的自治权。只有在朝廷有需要时,才会向各个“部落”征收人力和财富。在这样缺乏系统管理制度的情况下,凭仗武力才能维持秩序。



然而,北魏的开国皇帝们为了工作需要,经常亲自率军征战是司空见惯的。在这样粗暴的管理方式下,大臣们的薪酬通常不是按月发放,而是根据个人能力抢掠而来。



然而,随着时光的推移,一位名为冯氏的女性成为了历史的转折点。她出生于北燕皇族,原姓冯。北燕被北魏灭亡后,她成了北魏宫廷中的一名宫女。在一个女性长辈的照顾下,她成为了北魏皇帝的侍女,那时她可能只有12岁。在15岁时,冯氏成为了北魏的皇后,到了25岁,她再度晋升,成了太后。然而,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并非她亲生子,因为根据北魏的惯例,为了防止后宫干政,皇帝的母亲若为立储君所生,就必须被赐死。而当时坐在龙椅上的北魏皇帝献文帝,年仅12岁。献文帝在14岁时成为父亲,但因年幼,一段时间内实际上由冯氏掌权。



献文帝对冯氏并无深厚感情,而冯氏自己又年轻守寡,手握大权,同时北魏又具备游牧部落的特质,因此她在私生活上的约束并不严格。在政治、风评等方面的多重因素影响下,献文帝与冯氏的关系并不融洽。双方明争暗斗,最终冯太后取得了胜利,献文帝18岁时成为太上皇(不久后去世),他的5岁儿子则成为新的北魏皇帝,而35岁的冯氏成了北魏的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冯氏实际掌握了大权,但她也有着巨大的担忧。正如前文所述,北魏的结构类似草原部落,皇帝必须通过武力证明自己才能收取财富。即使皇帝成年,冯氏也不放心把权力交给他,怕他不如自己能干,而且还担心自己会失去权力。因此,她需要一种改革来整顿朝廷资源来源的结构。



鉴于冯氏已成为太皇太后,通过各种手段证明了自己的能力,她在威信上没有问题。然而,原本的北魏官员都具有鲜卑血统,对改革并没有建设性的意见。此外,这些官员虽然没有朝廷发放工资,却可以凭借特权牟取利益。因此,如果不进行改革,朝廷可能会缺乏财政支持,但对这些官员而言影响并不大。



所以冯太后无法寄望于这些人,他们要么不捣乱就已经算是做贡献了。那么该找谁来帮助改革呢?前文提及的李冲就是一个人选。他拥有两重身份,首先,他是冯氏的亲信,其次,他可以算作中原的土著。虽然有人经常将他的第一个身份拿来说事,认为他所提出的改革只是为了冯氏的利益,他不过是冯氏的一个帮手。但也有一些人看到了李冲的第二重身份,认为冯氏亲近并重用中原人,本身就是一种改革。她通过利用中原新人与鲜卑贵族对抗,使得皇室无需亲自出征,便能得到利益。所以即使没有后来的改革,单看冯氏的各种手段,也能看出当年的她非同寻常。如果北魏的历史能像唐朝和清朝那样具有吸引力,恐怕冯氏的名字也会与那两位女性相提并论。

当年,李冲提出的三长制的核心思想在于,清理汉朝灭亡后近三百年的土地和人口数据,建立起一套国家级的清晰财产账目系统。然后,利用这套系统进行税收征收和资源管理,避免了皇帝亲自出征,也从根本上削弱了朝廷官员和地方势力的权力。从某个阶段来看,这是一项惠及国家和百姓的举措。对于百姓而言,有了可依循的税收政策,朝廷不会贪得无厌,也保障了百姓的权益。百姓有了生计保障,人口稳定增长,这也会为国家带来源源不断的红利,尤其在农业主导的时代。同时,国家稳定的财政收入可以增强实力,保证政府稳定运转,也会规范官员行为。朝廷掌握了基层的准确数据,也能更好地进行资源分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前文   妇道   中原   北魏   太后   朝廷   官员   皇帝   百姓   部落   女人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