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永不加赋”,雍正的“摊丁入亩”到底是怎么回事?

1644年清军入关后,在全国各地大规模屠杀劫掠,造成人口大规模死亡。

又实行野蛮的“跑马圈地”和“逃人法”,极大损害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激起了他们的强烈反感和怨恨。

清朝的马刀和弓箭,只能勉强维持统治。只要一有机会,各地反抗力量和不满情绪就会如火山一样喷发。

康熙初年的三藩起义,就清晰证实了这一点。清朝入关已将近三十年,吴三桂打出反清旗号,登高一呼,应者云集,江南数省闻风响应,顷刻之间江山易手,民心向背的巨大力量让清朝统治者感到一阵刺骨寒意。

为了尽快博得天下百姓的好感与信任,清朝必须拿出足够的诚意。

康熙51年(1712年),康熙皇帝打出了一张大牌:“永不加赋”。

大意是说,清朝征收赋税的标准,一概以康熙51年的赋税额度为征收基数,无论人口怎样增加都不准加税。

乍一看确实是在减轻百姓负担,但从百姓反应来看却并非如此。

从乾隆时期开始,清朝就进入农民起义高发期,白莲教起义天理教起义太平军起义捻军起义,此起彼伏连绵不断,次数之多规模之大,几乎创下了古代历史纪录。

不是百姓不领情,而是“永不加赋”根本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清朝初年征收的赋税,包括地银丁银,两个大项,即:

按田地数量征收的田地税,和

按人口数量征收的人丁税,

此外还有名目繁多的其他税种。

康熙所说的“永不加赋”,根本不是所有赋税项目,仅仅是指人丁税一项而已

雍正时期,又实行了另一次重大变革——“摊丁入亩”,直接把人丁税折算入田地税中,人丁税作为一个单独税种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严格来说康熙的“永不加赋”至此已经名存实亡。

雍正剧照

随着清朝人口不断增多,管理成本和国家机器规模日趋庞大,清朝皇帝开始挖空心思增加税收额度。

明目张胆增加正项税收显然有悖“祖训”,但办法有的是——增加新税种。

在此背景下,一些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税种纷纷出炉。

比如有一项名目叫“浮收”,是指在正项皇粮的征收、储存、运输、保管过程中会产生必不可少的费用,清朝规定把此项支出折合入皇粮中,百姓交纳皇粮一石,只能折合为八斗,一下子增加百分之二十的负担。

这个比例还算轻的,清代后期很多地方的浮收额度甚至超过正项。

还有一项叫“火耗”,情况大体与“浮收”类似,国家的税银在征收、熔铸、运送时会产生损耗,也要分摊到百姓头上,火耗的征收比例更为惊人,达到正项税银的百分之三四十是常态,数倍于正项税银也稀松平常。

除了浮收、火耗,清朝还陆续开征厘金矿税等名目繁多的税种。

综上所述,清朝的“永不加赋”听着挺震撼,其实完全是个雷声大雨点小的噱头,给清朝皇帝赚足了眼球,百姓的负担不但丝毫没有减轻,依旧日益繁重,出现农民起义是自然而然之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雍正   康熙   皇粮   人丁   赋税   税种   田地   额度   清朝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