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载跨越千年,你怎能不去阿坝看看?

来源:【人民网】

这个金秋,我们迎来了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成立七十周年的好日子。峥嵘七十载,在党的光辉照耀下,阿坝儿女以砥砺奋进追逐梦想,以团结奋斗迎来千年巨变,在川西北雪域高原描绘出一幅幅好山好水好成就的美丽画卷。

发展蹄疾步稳 经济赶超跨越

离得足够远,才能一窥历史之全貌;走得足够近,才能感受历史之真实。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70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放在阿坝的历史里,70年已然让“日月换新天”。

70年,阿坝经济总量从1953年的0.24亿元,跃升到2022年的462.5亿元,增长1926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7万元、1.83万元,分别比1953年增长了146倍、281倍。

70年时间,阿坝经济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渐次蝶变:70年前,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连一根铁钉、一包火柴都无法生产。如今,主动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清洁能源基地;电网、水网、通信网快速延伸,实现全域覆盖;全球首个梯级水光蓄互补电站——春厂坝水电站建成投产;阿坝至成都东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即将落地……“四向通道、全域拓展”的新态势正在加速形成。

新中国成立前,阿坝没有一寸公路,仅有的几条驿道,也是“人不能并肩,马不能并行”的羊肠小道。今天,阿坝公路里程达1.56万公里,开通航线11条,1200公里“四好农村路”示范路全域覆盖,川甘青结合部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成型。汶马高速直抵马尔康,久马高速联通川甘青,川青铁路实现“零”的突破,都四轨道开启全国首条山地轨道先河,红原机场架起草原漫游空中廊道,九黄机场即将开通四川省第二个航空口岸。

通衢大道穿云而来,电力水利造福一方。它们勾勒出阿坝大地的最美画卷,串联起阿坝大地的民心。

生态不断加强 文旅持续富民

净土阿坝,一步一景,有童话世界九寨沟,有人间瑶池黄龙,有东方的阿尔卑斯四姑娘山,有若诗若画的若尔盖,有醉人日落的九曲黄河第一湾,有现实魔兽世界地图莲宝叶则……从这些景点名称就能看出,阿坝的旅游业,离不开四个字:生态环境。

近年来,阿坝旅游市场迎来井喷阶段。单是今年1—7月,全州接待游客313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262.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了31.7%和24.8%。当地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里面装的就是阿坝生态环境的“红利”。

所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阿坝最懂!

作为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生态功能区、重要水源涵养地,阿坝州地处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核心区域,肩负着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

为此,阿坝州积极探索实践路径,紧扣构建“三地共建、五业同优”产业新体系,积极培育“6+N”高原特色农牧业产业新体系、“5+N”生态工业产业新体系、“1+6”现代服务业产业新体系,加快构建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现代高原特色农牧业基地、国家级清洁能源基地。

同时,阿坝以“生态理念、健康品质、农业增效”为目标,建设生态农牧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牧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农产品、中藏医药等新兴绿色加工业健康发展,水电传统产业不断壮大,绿色载能企业技改升级步伐加快,一批循环项目建成投产……

“忽视生态建设搞经济发展是‘竭泽而渔’,离开经济发展空谈生态建设是‘缘木求鱼’。”阿坝州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阿坝早已立下生态优先的规矩,正探索生态不断加强、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健康发展的新路径。

当前,放眼阿坝大地,处处都是环保的“战场”、攻坚的“前线”。各级各部门纷纷行动,干部职工身体力行,带头走街串巷、走村入户捡拾垃圾、打扫卫生;各族群众为了继续吃上香喷喷的“旅游饭”,也自愿加入环保队伍。这是上下一心为了地方发展的双向奔赴。有省外媒体曾这样评价:“阿坝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具备发展旅游业的优势。地方政府积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通过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丰富旅游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等措施,吸引更多游客到访。这不仅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繁荣,也促进了就业,推动了地方经济增长。”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以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引擎,以文旅产业为发展“爆点”,阿坝正走在一条绿色的康庄大道上。

人民更幸福 民族更团结

地处藏羌结合部的黑水县,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也是阿坝州脱贫攻坚的“硬骨头”。70年来,黑水县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327万元增加至2022年的295560万元;人均生产总值由107元增加至67173元。

这是阿坝积极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这里面,也蕴含着中国脱贫之路的成功密码。

阿坝创新推动“五个一批”计划、“十大扶贫”行动,全州13个贫困县(市)均提前1年脱贫摘帽,606个贫困村如期退出,10.38万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阿坝脱贫经验”连续4年入选博鳌论坛《亚洲减贫报告》。如今,坚持以“三家园”建设为统揽,加快构建“一环二纵二横四带全域覆盖”乡村振兴示范布局,“在净土阿坝看见美丽乡村”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7%,告别“马背学校”“帐篷学校”;医疗资源延伸覆盖,人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75岁, 疾病“拖、扛、熬”成为历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阿坝各族群众受益于这点点滴滴的改变,不约而同地支持、保护这来之不易的发展成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

今日之阿坝,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发展后劲越来越足;各族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正变成现实;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交通面貌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优美生态成为新优势,雪域高原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8.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阿坝各族人民将继续镌刻图景宏大的光辉岁月。

(责编:章华维、高红霞)

本文来自【人民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阿坝   黑水县   农牧业   旅游业   高原   千年   群众   生态   产业   旅游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