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看见两头牛打架,让曹植作诗,诗中不能出现牛,结果流传千古

前言:

历史上的权力争斗,往往以兄弟相残告终。三国鼎立之际,一代雄主曹操的儿子们上演了残酷的皇位继承争夺战。

刚毅稳重的长子曹丕终获胜局,但他与天资聪颖的弟弟曹植之间,最终也难逃同根生之骨肉相煎的悲剧。时至今日,我们应当从中汲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让权力欲毁掉手足天性。

一、嫡长子不幸殇命,曹操第一顺位成悬念

建安十三年,曹操掌权称雄,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未篡汉但已接近帝王。继承人问题摆在眼前,曹操心中自有定数。其正室有嫡长子曹昂,依封建礼教应为第一顺位。

曹昂跟随曹操北伐南征,政治军事才能儒雅内敛而不乏刚毅,曹操许其“能继大业”。如此子,本应扶持以传家业、助其完成统一大业。

然而命运弄人,建安二年,张绣反复无常,曹军处险境,曹昂献马救驾后不幸阵亡。曹操痛失爱子,曹昂英年早逝,断送了接班人梦。

对曹操而言,曹昂的丧命无疑是沉重打击。他不但失去了最有希望的嫡子,同时按照礼制,嫡长子早死意味着曹氏家族的正统出现混乱。曹操是一个讲究法度的人,他一生力图重塑秩序,恢复汉室天下。而嫡长子的早逝,直接触动了他对礼制的看重。

此时此刻,曹操心中定然千头万绪。他会怀念曹昂的儒雅谦逊,会自责没有保护好爱子;更会忧心忡忡王业继承人的问题。

嫡子早夭,是个多么残酷的预兆!这意味着曹氏家业的正统已然不保,内部必将腥风血雨。曹操定然会感慨人生无常,命运难测。他必须重新审视身边诸子,另立一个能托付家业、继承魏王大统的新嫡子......

二、天资聪颖少年早逝 ,曹操指望再次落空

曹昂殇后,曹操转而寄望卞夫人所出次子曹冲。曹冲天资聪颖,十三岁便有成人风范。曹操叹赏儿子“聪明绝伦”,多次表态欲传位于曹冲。

曹冲的优秀,成为曹操新的希望。或许在儿子身上,曹操看到了年少时的自己——机敏聪颖、老成持重。曹冲又兼具仁义品质,将来必可扶持大业。

然而好景不长,运数无常,曹冲于建安十三年染疾去世,年仅十三。曹操失两爱子,悲叹“此吾家之不幸”。

仅十三岁便英年早逝,曹冲的离世无疑是曹家的巨大不幸。也是曹操继承人计划中的再一次挫折。在曹冲身上,曹操寄托了建安嫡子的希望,想通过这位聪明儒雅的好儿子实现王业世袭、作为自己的延续。曹冲的猝死无疑让曹操意识到,天不遂人意,人生无常。

失去两个心之所托的儿子,曹操该是悲痛欲绝。他不禁要反思,是不是上天在警示他,他的王业无法长久传承。

嫡长孙不保,二子又夭,这是一个怎样危险的信号!心中定然五味杂陈、万千思绪。他会看向自己剩下的儿子,怀着期许和不确定......希望在其他儿子中,能找一个夙愿的传人。哪怕不是嫡子,只要能托付家业, 他的夙愿,就是上天的眷顾了。

三、稳重长兄稳取众望,弟弟才华难掩弱势

两次希望落空,曹操心头一重。嫡长孙早逝,继承人悬而未决。于是,同为卞夫人所出的三子曹丕和四子曹植成为了最大希望。二人各有千秋,都在竭力表现,希图获得曹操青睐。

兄长曹丕深沉稳重,兼具文武双全。他博览群书,熟练骑射,又能礼贤下士,温润谦逊。曹操多次称赞曹丕“内敛有礼”。每逢曹操出征,曹丕必恭敬参谒,甚得曹操喜爱。曹丕还深得后宫嫔妃倾心,让曹操耳边充满了赞誉之词。

在失去两个最心爱儿子后,曹操定然十分欣慰地看到,自己还拥有一个儒雅内敛、文武兼备的好儿子。曹丕正是曹操希望的传人人选——稳重厚道,又得人心。他定会成为一个稳固王业、光大曹魏的君主。

弟弟曹植才华横溢,诗书传世。他才思敏捷,诗赋辞藻惊人。曹操叹为“天资英华”,曾让他随驾聆听机要,并劝勉曹植早当成人之事。曹植的才华,无人能及。一次,他与群臣畅谈经史兵法,气贯长虹,让众人叹服不已。

曹植与哥哥截然不同,他更像是父亲曹操年轻时那般锋芒毕露、才华横溢。曹操定然也欣赏他的英才,但相比稳重内敛的曹丕,曹植过于张扬任性,

与储君之位风格不符,未必能取信于臣下民众。所以,尽管曹植才华卓绝,在竞争中仍处于劣势。

在失去两个儿子后,曹操内心焦灼,渴望找到一个可托付家业的传人。相比之下,稳重内敛、处事稳妥的曹丕,更符合曹操对储君的要求;而才华出众却任性不羁的曹植,则不大可能获得曹操的信任与重用。

所以,尽管两人努力争取父亲信任,曹丕充分发挥稳重厚道的长处,取得众人支持,已经稳步领先,才华卓绝的曹植难以追赶。

四、兄终弟及,长兄夺得众望之位

岁月轮回,青春逝去,父命难违。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终于立定主意,册封曹丕为魏国世子。沉稳内敛的长子,战胜了才华出众的次子,夺得众望所归的宝座。曹丕坚毅睿智,将助曹操完成他的远大抱负与遗愿。

其实,早在此前,曹操内心对于传承人的选择已有定论。经历嫡长孙和二子先后早逝的创伤后,他更渴望一个稳重内敛、能够巩固王业的传人。

而温润稳健的曹丕,正是他心目中理想的储君人选。曹丕深得文臣武将的拥戴,又能够听从谏言,治国能力毋庸置疑。相比之下,曹植虽才华横溢,但过于任性张扬,未必能服众臣民。所以,曹丕登上世子之位,在当时已是大势所趋,不容他人撼动。

对曹丕而言,能继承魏国大统,是多年努力换来的嘉奖。从小内敛守礼,广结善缘,唯恐父兄有所怠慢。如今赢得信任,成功过关,由衷欣喜。他定然感激父亲的知遇之恩,感谢诸臣的拥戴支持。明白未来责任重大,必须努力学习,辅佐父王完成北伐、称帝的宏愿。履行魏国世子的职责,不能负众望。

相比之下,尽管勇争一时的曹植才华超群,但终究败给曹丕的稳重内敛。一时间,定然闷闷不乐,难掩失意。他会憎恨父亲的偏爱,怨恨兄长的竞争手段。

但更多的,是对自己的反省——过于张扬任性,未获众心。世事难料,来日方长。未来还有机会证明自己,何必一时失意而气馁。只需潜心学习,待时机成熟,定能大显身手......

五、猜忌异己心切,新君用心防范弟弟

三年后,建安二十五年,曹操逝世。曹丕继任魏王位,又在群臣“上书”请求下登基为帝,是为魏文帝。取代汉室而建魏朝,引来士大夫们的不满,曹丕明白自己的地位并不牢固。为巩固权力,他开始防范异己,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自己的亲弟弟——魏文帝曹丕。

夺得皇位对曹丕而言,是权力游戏胜利的标志。但同时,他也看到了权力带来的危机——朝野猜忌,安全不保。取代汉室建立魏朝,引起儒生士大夫的不满,他们视曹丕为篡位者。

甫一登基,曹丕就深感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面对讼言不断的臣民和猜忌朝野的处境,他意识到必须顺应民意,扶持正统。其中最首要的,就是防范异姓,稳固政权。

而最让他担忧的,正是自己的同父异母诸兄。这些同为曹氏宗亲的亲王们,都是潜在的竞争者和威胁。尤其是自己的亲弟弟、才学兼优的曹植,更是心中的一根刺。

曹丕明白,要人望稳固统治,就必须防微杜渐,将这些异姓王脉尽量排除在权力核心之外,避免他们结党营私、对皇位产生觊觎。尤其是聪明强干的曹植,必须严密看管,切断他聚集人望的可能。否则,自己的地位随时难保。

兄终弟及,江山易主,苍天已立曹丕为新主。如今的曹丕只想稳固皇位,光大曹魏。为此不得不防微杜渐,远离异己。此刻的曹丕,心中定然千头万绪。

他在新权力带来的寂寞焦虑中,备感父权失落的痛苦;也在防范异姓王脉的辛劳中,体味到权力的孤独无奈。

自己与弟弟本是骨肉同胞,却要防范相抗,实是天大的讽刺。然而为了家国大业,他别无选择,只能戒骄戒躁,力保江山社稷。

六、七步诗传神入微,兄控弟杰留千古绝唱

登基后的曹丕仍对才华横溢的弟弟如芒在背,残酷打压之下,曹植才华遭到浪费,却也留下千古绝唱。兄弟阋墙背后,是追求权力的孤独与落寞。

曹丕虽心怀忌惮,但又忌讳曹植人望,不好正面对抗。有一次,曹丕命曹植走七步作诗,诗中不得出现“牛”“井”等字,意在限制其才华。

出人意料的是,曹植竟在七步间吟成两篇惊世名作——《斗牛诗》和《煮豆燃豆箕》,着实使曹丕大惊失色。曹植神来之笔,化解了曹丕的恶意,可见他的才华之横溢。

《煮豆燃豆箕》一诗描写兄弟亲情,警示曹丕不可相煎太急。曹丕读后益发难堪,不好再为难。这首七步诗如梦如幻,既展现了曹植过人的文采,也道出了他内心的呐喊——兄弟之爱,不应覆灭。诗中比喻生动,譬喻兄弟之情,语重深长地劝说曹丕不要相互猜忌。

结语:

兄终弟及,学历骨肉相残的悲剧教训。曹丕与曹植相争帝位,虽是历史定局,但其中毕露的猜忌傲慢之态,却不应复制。曹氏同宗相煎,终使彼此都映衬出权力斗争的孤独与空虚。今人应鉴古人之失,不要重蹈覆辙。手足之情原本天生,不应被权力欲毁灭。

且夫天下安危、国家兴衰,除取决于一个君主外,更需要众人智慧。曹丕防微杜渐,曹植才遭淹没,皆为权力争斗的缩影。当今之世,切不可效法曹氏兄弟,让私欲毁掉天伦。以史为鉴,引以深思;家国情怀,方显人间大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7

标签:魏国   长孙   建安   皇位   长子   两头   千古   稳重   才华   权力   弟弟   儿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