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古代政权系列表

1、黑龙江省~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统治中国北方和东北地区的封建王朝,完颜阿骨打(完颜旻)所建。占据今天的东北、外东北、华北、淮北、关中、内蒙古东部。南部与南宋接壤,西北部与蒙古,西夏,吐蕃接。共传十帝,享国119年“首都黄龙府、中都府、南京府(开封)”

2、吉林省~高句(gōu)丽(lí)是存在于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中国古代边疆政权,地跨今中国东北地区与朝鲜半岛北部。南北朝时期改称“高丽”,又称“高氏高丽”,与公元十世纪建立的高丽(又称王氏高丽)并无继承关系,高句丽强盛时疆域,东部濒临日本海;南部控制了汉江流域;西北跨过辽水;北部到辉发河、第二松花江流域。隋朝大业四年(608年),高句丽两次击败新罗,隋朝大业八年(612年)至大业十年(614年)高句丽多次大破隋朝大军,取得隋军携带的巨额物资。贞观十六年(642年)至贞观十七年(643年),百济攻占新罗40多座城,高句丽攻破新罗两城。唐王朝贞观十九年(645年)至总章元年(668年),唐朝多次大破高句丽与百济,唐朝在总章元年(668年)攻灭高句丽。

3、辽宁省~满清朝(161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初称后金。从努尔哈赤建国起,总计296年。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起,国祚276年。从清兵入关,建立全国性政权算起为268年。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建国,建元天命,国号金,或称后金,群臣上尊号为覆育列国英明皇帝,自尊为天命皇帝。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领清兵入关。入关后20年时间里,平定大顺、大西、南明等政权。康熙时期统一台湾、西藏、外蒙古,驱逐沙俄完成全国统一。 雍正期间,大力改革使清朝国力极大的增强,而也平定青海叛乱,正是将青海纳入华夏版图,之后,乾隆继位对准噶尔不断用兵,对西南的土司进行改土归流,极大地加强了中央集权以及灭亡了准噶尔汗国,中国自安史之乱之后失去的新疆,也就是西域故域正式重新回归中华版图版图,可是好景不长,大约是乾隆去世后的60多年之后,英国对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后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屈辱史,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当时中国统治者清政府多次遭外国列强入侵,先后进行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近代化的探索和改革。1912年2月12日,溥仪退位,颁布了清帝退位诏书,清朝灭亡。

4、新疆自治区~西辽(1124年—1218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在今新疆和中亚地区建立的政权。突厥语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或“喀喇契丹”。建立者是辽朝耶律阿保机的八世孙耶律大石。历三世三帝两后,享国94年。耶律大石在金兵灭亡辽朝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称王,到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建立根据地。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号“菊儿汗”,群臣又尊汉号为“天祐皇帝”,建元延庆,西辽正式建立。随后向西域、漠北、中亚等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在1141年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后称霸中亚,威名远播至欧洲。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耶律大石死后,历经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代君主。到耶律直鲁古时期,西辽走向衰落,最终被屈出律篡国。1218年被大蒙古国所灭。西辽灭亡后,契丹贵族波剌黑在波斯的克尔曼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又被称为“后西辽”,于1306年被伊尔汗国所兼并。

5、宁夏自治区~西夏(1038年—1227年),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朝代,自称“邦泥定国”或“大白高国”。因其在西北,故称之为西夏。前期和辽、北宋,后期与金朝并立。历经十帝,享国189年。从881年李思恭任定难军节度使起,李氏政权共计346年。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有功被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封五州之地。党项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政权与北宋。五州之地被北宋并吞后,李继迁出走创业,990年被辽朝封为夏国王。陆续占领河西走廊诸州。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西夏在宋夏战争与辽夏战争中获胜,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夏毅宗到西夏崇宗初期,大权掌握在母党梁氏手中。西夏因为皇党与母党的对峙而内乱。金朝崛起后,西夏改臣服金朝。夏仁宗期间发生天灾与任得敬分国事件,但经过改革后,到天盛年间出现盛世。漠北的大蒙古国崛起,西夏最后于西夏保义二年(1227)亡于蒙古。

6、青海省~吐谷(yù)浑(313年—663年),亦称吐浑、河南国,是中国古代鲜卑族首领慕容吐谷浑迁徙到西北地区后所建的地方政权。慕容吐谷浑原游牧于辽河西昌黎棘城之北一带,为鲜卑慕容氏一支,后其部西迁至甘肃、青海一带。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称。晋义熙元年(405年),其首领树洛干自称大单于、吐谷浑王。南北朝时,先后附属宋、齐、北魏。梁大同元年(535年),其王夸吕始称汗,建都伏俟城(今青海湖南铁卜卡古城),他奉行睦邻政策,与东魏、隋室相继通婚。唐初,其政权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由其王伏允子达延芒结波率领,以鄯善为中心,后臣服于吐蕃;东部由伏允长子慕容顺率领,以伏俟城为中心,臣服于唐。贞观九年(635年),慕容顺被部下杀,子诺曷钵继位。次年,受唐封为河源郡王,号乌地也拔勤豆可汗。后尚唐宗室女弘化公主,受封为驸马都尉。其二子亦娶唐金城县主、金明县主。龙朔三年(663年),因受吐蕃攻击,率部逃凉州(今甘肃武威),吐谷浑国灭亡。后部众散在朔方、河东之境。部族分散,史称“退浑”

7、内蒙古~元朝(1271年—1368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是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传五世十一帝。自1206年铁木真建国始为162年;自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起为98年;自灭南宋起统一时间为89年。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金朝、大理等政权,招降吐蕃诸部。蒙哥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府称汗,建元“中统”,上都成为新的都城。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元朝中期,皇位继承紊乱、政变频繁,而且汉化迟滞,发展不前。元朝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明朝攻占大都和上都,元廷退守漠北,史称“北元”,成为与明朝对峙的政权。北元一直持续到1635年,为后金所灭。

8、西藏自治区~吐蕃(音藏文:བོད།)是由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自**干布至朗达玛传位九代,延续两百多年(公元633年—842年)。吐蕃王朝是中国西藏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史料记载的政权,**干布被认为是实际立国者。青藏高原各部在吐蕃王朝的统一下凝聚成强大势力,逐渐走出封闭的内陆高原,使得古代藏族社会第一次出现勃勃生机。原本各自为政、分散孤立发展的局面被改变,通过制度、法律、驿站等建设,各个小邦政权和部落联盟得到整合。由于内部人口流动,社会交往面扩大,推动了藏地语言及整个文化层面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青藏高原文化上的整合与壮大

9、云南省~南诏国(738年—902年),是八世纪崛起于云南一带的古代少数民族政权,由蒙舍诏首领皮罗阁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隋末唐初洱海地区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小国,分别被六个国王统领,被称为六诏,分别是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诸诏之南,称为“南诏”。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在唐朝的支持下,蒙舍诏皮逻阁兼并其它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南诏政权从此开始。南诏徙都太和城,唐赐皮逻阁蒙归义,授特进封越国公,又封“云南王”。天复二年(902年)唐人郑回的后裔郑买嗣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

10、贵州省~夜郎古国,西南地区由少数民族的先民建立的第一个国家。夜郎国被中原政权记述的历史,大致起于战国时期楚襄王讨伐夜郎,终于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夜郎蛮夷举土内属。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派唐蒙出使夜郎,直至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西汉灭南越后,夜郎才遣使入朝,并入牂牁郡。[11]汉成帝和平二年(公元前27年),夜郎王兴与句町、漏卧等族争斗,被汉朝牂牁太守陈立所杀,夜郎余部便胁迫周边22邑反叛汉王朝,失败后从牂牁郡迁徙至中南半岛,史称“夜郎南迁”。东汉永初元年(107年),南迁后的夜郎蛮夷举土内属,东汉因此开拓领土1840里。

11、广西自治区、广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海南省~南越国(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亦称南粤国,是秦末至西汉时期位于中国岭南地区的一个政权。从开国君主赵佗至亡国君主赵建德,一共历经五任国王,享国九十三年。秦末,南海郡尉赵佗乘秦亡之际,封关绝道,兼并岭南的桂林郡、象郡。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国(南粤国),定都番禺。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南越国成为汉朝的藩属国。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南越丞相吕嘉发动叛乱,杀死南越王赵兴,立术阳侯赵建德为南越王。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汉武帝刘彻发动对南越国的战争,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亡南越国。南越国全盛时疆域包括今广东

12、湖北省~熊氏楚国(公元前1200年~公元前222年)楚国不是周朝分封国,而是在南方树立数百年的大国,后来跟随周武,王灭商立功被赐予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建立楚国。据《清华简·楚居》记载,楚人立国之初,在鄀国盗牛祭祀一事,说明建国之初的贫弱状况;经过几百年发展,楚国在春秋时楚成王之世开始崛起,奄有江汉,不断兼并周边各小诸侯国,周天子赐胙,命楚国镇守中南。前704年,熊通僭越称王,是为楚武王。楚庄王时,任用虞邱子、孙叔敖等贤臣,问鼎中原、邲之战大败晋国而称霸,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进入战国,楚悼王任用吴起变法,一时间兵强马壮,初露称雄之势。 楚宣王、楚威王时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东至大海,南起南岭,北至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苏北部、陕西东南部、山东西南部,幅员广阔。楚国至此进入了最鼎盛时期。楚怀王时期攻越国,尽得越国故吴地,越国因此而分崩离析。但因为怀王用人不当以及秦相张仪欺诈导致国势渐衰,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鄢郢楚国核心之地,江汉平原原尽为秦国之地,楚国王是逃跑至陈,从此楚国在南郡之前被称为南楚,迁往寿春以后被称为东楚,项羽的楚国被称为西楚,这就是楚国三户

13、湖南省~南楚(907年—951年),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政权,史称马楚,以潭州(今长沙)为首都。自907年马殷受封楚王开始,南楚共44年,若从896年马殷割据湖南开始计,为56年。南楚创建者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马殷,乾宁三年(896年),马殷至长沙,自为武安留后,唐朝任命他为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乾宁四年(897年),唐昭宗任命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6]他逐个讨伐消灭了湖南境内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湖南。后梁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封马殷为楚王,后唐天成二年(927年)建立楚国,以潭州为都城,改名长沙府。马殷在政治上内靖乱军、外御强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长兴元年(930年),马殷卒,遗命诸子,兄弟相继,马希声随即继位,希声奢侈无度,马希范袭位后在位时间较长,期间出现兄弟内争,马楚政权已经慢慢走下坡路。天福十二年(947年)希范卒,马氏兄弟相继为战,湖南大乱。951年,南唐乘机派大将边镐攻下长沙,南楚亡。

14、江西省~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国时期李昪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十国中版图最大的政权。南吴太和七年(935年),南吴睿帝加封徐知诰为齐王,并将升州、润州等十州之地划归齐国。升元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齐国(徐齐)。同年十月,徐知诰受禅称帝,国号“齐”,改元升元;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称是唐宪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保大三年(945年),南唐乘闽国内乱,出兵灭闽,俘王延政。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南楚内乱,派兵灭楚,马希崇降。但不久,楚国故地被周行逢夺取,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中兴元年(958年)李璟去帝号,称国主,并向后周称臣。宋开宝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并请求宋廷罢除不直称其姓名的礼遇,被宋太祖批准。宋开宝八年(975年)宋兵攻占金陵,李煜奉表出降,江南政权正式灭亡,要注意的是,南塘政治中心虽然不完全在江西,不过他主体疆域都在江西境内

15、福建省~闽越王国(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10年),属古百越部落的一支,位于今中国福建省(包括马祖群岛和金门县等地)。该国是战国时期被楚国大败的越国(於越国)人在逃到福建时,与福建的原住民七闽所共同建立的一个国家,存在的时间大致在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214年及公元前202年至公元前110年。尤其是公元前202年之后的六七十年之间,闽越国国力达到鼎盛。闽越王城始建于公元前202年,系闽越王无诸受封于汉高祖刘邦后营建的一座王城。闽越立国后,大兴冶炼业,推广铁器具,发展生产,从而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闽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当时铁制农具有犁、锄、锸、镢等;铁制工具有斧、锤、凿、锯、环、环首刀、曲形铁条等;兵器有矛、刀、剑、匕首、镞等;并已使用得相当广泛,普及到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说明闽越国已拥有十分发达的冶铁技术。闽越国还有较为发达的建筑业、纺织业、造船业、制陶业和交通业。同时,闽越国的军事力量也相当强大。

16、浙江省~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1127年,宋徽宗之子赵构于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是为宋高宗。宋高宗先任用岳飞等主战派抗金,之后主和派秦桧独相十八年,签订“绍兴和议”。1162年孝宗受禅,励精图治,发动“隆兴北伐”失败议和,随后大力发展内政,开创“乾淳之治”。1189年、1194年光宗、宁宗受禅,韩侂胄夺权,开庆元党禁,发动“开禧北伐”。随后史弥远诛韩擅政二十六年。1233年,理宗亲政,早期任用郑清之、史嵩之实行“端平更化”,对蒙战事积极,中后期重用奸臣丁大全、贾似道。度宗即位后专事享乐,国事衰颓。1276年元军攻入临安,朝廷流亡南方,文天祥等忠臣回天无力。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后,陆秀夫与幼帝跳海身亡,南宋最终灭亡

17、江苏省、上海~刘宋王朝(公元前420年~公元前479年),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是南朝中存在时间最久、疆域最大的朝代。共传四世,历经十帝,享国59年。因国君姓刘,为与赵匡胤建立的赵宋相区别,又称为刘宋;按五德终始之说,其为水德,又称水宋。刘裕在东晋末期的乱世中趁势崛起,先后平定孙恩、桓玄、刘毅、卢循、谯纵、司马休之等势力,又灭南燕、后秦。这不仅统一了中国南方,同时也夺取了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最终代晋建宋,定都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南朝宋前期,社会安定,刘裕即位前后,大力推行改革,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打击豪强士族;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刘裕死后,宋文帝刘义隆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史称“元嘉之治”。宋后期朝政混乱,帝王更迭频繁。479年权臣萧道成篡宋,改国号为齐。

18、山东省~①鲁国(前1043年—前255年),周朝诸侯国,姬姓鲁氏,侯爵,首任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西周初年周公先是辅佐周武王,后又辅佐天子周成王东征灭掉了伙同武庚叛乱的奄国,受封于奄国故土,由于周公要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于是让自己的长子伯禽代为赴任,沿用周公初封地“鲁”称号建立鲁国,定都曲阜。鲁国起初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为“方百里者五”的大国。国力最强时,疆域北至泰山,南达徐淮,东至黄海,西抵山东定陶一带,其统治核心区大多位于今山东济宁境内,亦包括泰安南部宁阳,菏泽东部单县、郓城,临沂平邑等市县。为周王朝控制东方的一个重要邦国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四位君主,历时795年。鲁顷公二十四年(前255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迁顷公于下邑,封鲁君于莒。六年后(前249年)鲁顷公死于柯(东阿),鲁国绝祀。②齐国(前1046年—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期,疆域位于现今山东省大部,河北省南部。始封君为太公望(姜子牙)。公元前1046年,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自太公望封国建邦以来,煮盐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传至齐桓公时,已经是疆域濒临大海的东方大国,齐桓公通过“尊王攘夷”,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被当时的人称为海王之国。姜齐传至齐康公时,大夫田和放逐齐康公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田齐太公。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齐为田齐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334年,齐侯田因齐称王。齐湣王时期,齐国对外扩张,南吞宋国,西却强秦,是齐国疆域最辽阔的时期。前221年,齐王建向秦王政投降,齐国覆灭,秦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

19、河南省~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也称殷商,是中国第一个有直接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先商”;第二阶段是“早商”;第三阶段是“晚商”,前后相传17世31王,延续500余年。河南最有名的便是商朝时期的青铜鼎

20、陕西省~秦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07年),是周朝时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始祖秦非子是商名将飞廉之子恶来之后。秦人先祖嬴姓部族早在殷商时期就是镇守西戎的得力助手。周孝王六年(前905年),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 治都于秦邑(今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东北),号曰“秦嬴”。公元前821年,秦庄公击败西戎,被周宣王封为西陲大夫。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秦穆公时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战国初,经过百年的衰落期,魏国夺取了河西之地。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富国强兵,逐渐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16年兼并巴国和蜀国。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朝。前207年,面对农民起义的大潮,赵高逼杀秦二世,去秦帝号,立子婴为秦王。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亡

21、四川省、重庆市~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时期割据政权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后世称“季汉”“蜀汉”,或“蜀”“刘蜀”等。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世二帝,国祚四十三年。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之间的斗争不断,使得朝政日益腐败,而后爆发了黄巾起义,刘备在镇压农民起义的战斗中因战功步入仕途。但不久,何进、董卓先后败亡,天下局势逐渐转变成诸侯混战,刘备在混战中辗转奔波,于赤壁之战后收复荆州各地,而后进取西川、攻下汉中,最终建立蜀汉政权。蜀汉鼎盛时期占据荆州、益州,在经过关羽失荆州、刘备夷陵之战后国力受损,后又经诸葛亮治蜀国力恢复,又迫使南中地区屈服,从中获取了大量的物资、人口、装备以及矿产等天然资源,国力再度强盛。军事上蜀汉也常常占据主动,但后期逐渐走向衰落,最终被司马家族掌控的曹魏所灭。

22、山西省~晋国(前1033年—前376年),周朝周武王之子的姬姓诸侯国,周初被周天子封为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晋国在晋献公时期崛起,“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晋文公继位后在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国,一战而霸。晋襄公时期先后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继其父为中原霸主。晋景公时,晋国在邲之战中败给老对手楚国,转而经略北方,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国后,又在晋伐蔡攻楚破沈之战中攻入楚国本土。晋厉公继位后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晋平公以后,晋国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之间斗争激烈。晋定公时,范、中行两家首先败亡。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共灭智氏,晋国已被三家瓜分。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韩、赵、魏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

23、①河北以南~赵国(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是战国后期东方六国最强大的国家,与秦国展开了数十年的争霸。赵国国君,嬴姓、赵氏。赵国始祖造父,为商朝名臣飞廉(蜚廉)次子季胜之后,因征伐徐国有功,受封于赵城,由此为赵氏。赵氏历经二十余代,传至赵简子赵鞅、赵襄子赵毋恤。赵鞅打破了晋国六卿的格局,赵毋恤力战智、韩、魏的围攻,简襄之烈确立了赵国版图。公元前403年,韩、赵、魏正式三家分晋,周威烈王始命赵烈侯赵籍为侯。国都几经变迁,前497年,赵简子定都晋阳(太原),前423年,赵献侯从耿迁都中牟(鹤壁),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邯郸),从此邯郸成为赵国的国都。前355年,赵国在邢地建檀台,修信宫,邢地成了赵国的别都,称信都。赵武灵王时,赵国称王,施行胡服骑射,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成建制的骑兵。[3]沿阴山修筑赵长城,前296年灭中山国。疆土达到极盛,囊括了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内蒙古的阴山以南的部分。赵国地处四战之地,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前228年,赵国都城邯郸被秦军攻破。赵国大夫们北逃到代,共同拥立赵代王嘉继续抵抗秦军。前222年,秦军攻灭赵代王嘉,赵国灭亡②河北以北、北京、天津~燕国(前1044年-前222年),周朝的周王族诸侯国之一,燕国是周朝的支族战国七雄之一,国祚八百二十二年。前1044年,周武王灭商后,封姬奭于燕地,是为燕召公。前7世纪,燕国向冀北、辽西一带扩张,吞并蓟国后,建都蓟(北京)。公元前323年,燕易王称王。前316年,子之之乱,两年后,齐宣王借平乱之名,派大军灭燕。前312年,赵武灵王扶持公子职(燕昭王)归国登基,燕国复国。燕昭王广纳贤士,励精图治,任用乐毅合纵攻齐、秦开破东胡朝鲜,盛极一时。燕昭王去世后,燕国迅速衰落。长平之战后,燕国企图趁火打劫,结果连败于赵国,沦为弱国。公元前228年,秦破赵都邯郸,陈兵易水,燕太子丹暗派荆轲刺秦,最终失败,荆轲被杀,秦王嬴政大怒,即命王翦发兵攻燕,前226年,燕王喜联合赵代王嘉抵抗秦军,战败后,率公室卫军逃辽东,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虏燕王喜,燕国灭亡。秦在燕地设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及辽东郡等。

24、安徽省~明朝(1368年―1644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明太祖朱元璋所建。初期建都南京,明成祖时期迁都北京。传十六帝,共计276年。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起义军,]1364年称吴王。]1368年初称帝,国号明],定都南京。1421年朱棣迁都至北京,以南京为陪都。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明初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是明朝的鼎盛期。1449年的土木之变是明朝中期的开端,出现长期稳定和守成的局面,宦官专政和首辅之争非常激烈,北方蒙古族和倭寇势力纷至沓来。嘉靖中期以后,改革的潮流越来越强。]1582年明神宗亲政,开始进入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加征各种赋税导致农民起义,期间女真后金从东北崛起。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随后清兵入关。1662年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覆灭,之所以将明朝选择为安徽代表朝代,因为明朝除了北京,还有南京以外,还有个中都凤阳

25、台湾省~郑氏集团,明郑时期(1662年—1683年)又称台湾明郑时期,是中国台湾历史上的一个时期, 即从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到1683年清政府统一台湾这一时期,约21年。由于台湾这一时期使用明朝年号,受郑氏政权的管辖,故称为明郑时代。明亡后,郑成功率部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斗争,1662年收复被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紧接着是开发与经营台湾。郑成功将台湾改称东都,赤崁地方更名“东都明京”为承天府,是台湾最高行政机构,仿明朝中央官制,设六官;府城分为东安、西安、宋南、镇北四坊,各设首领,管理事务;府之下设二县,承天府以北叫天兴县、以南叫万年县。这是台湾设置郡县的开始。郑成功其子郑经继位后,改东都为“东宁”,并以其为自称。依陈永华之议,对内奉南明正朔永历帝正朔,与清朝互不统属,所谓“东宁建国,别立乾坤”,始有开国长治之想,经营成效斐然。西方称为东宁王国,清朝史料称为东宁省。郑氏政权在台湾历经郑成功、郑经及郑克塽等三世,后因施琅师法郑成功收台伎俩,攻克澎湖岛,1683年降清,明郑时期结束,台湾进入清治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南越   晋国   吐蕃   楚国   政权   明朝   王朝   国号   公元前   时期   古代   系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