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努尔哈赤,打退皇太极,却被崇祯千刀万剐,袁崇焕为何会死?

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后金军直逼北京城下,袁崇焕奉命从河西赶回北京救援。然而,在崇祯帝的命令下,袁崇焕的军队被禁止入城。袁崇焕只能率军在北京城外与后金军浴血奋战,最终保卫了北京。

十二月初一,袁崇焕终于接到皇帝的诏令进城,但却不能从城门进入,而是被放下来的筐子吊入城中,随即被押入大牢。

1630年8月16日,袁崇焕被判处凌迟处死。围观的百姓却对他投以鄙视的目光,有的甚至吐口水、咒骂他,还有些人争相吃他的肉。

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年少时,他除了学习文化,也习武。他母亲曾经以南宋文天祥在东莞抗元的故事来教育他:“习武是为了强身健体,报效国家,而不是用来打架斗狠。”

袁崇焕受到了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的影响,渐渐收敛了打架的习惯,还经常与同学们扮演宋元两军进行演练,使自己的武艺日益精湛。

在东莞有一些从边塞回来的老兵,袁崇焕从他们口中得知辽东地区的百姓经常遭受女真人的骚扰和抢劫,生活十分艰难。于是他常常对庙里的土地神说:“土地公,土地公,为何不去守护辽东?”从那时起,袁崇焕立志要守护辽东。

他努力学习,文武兼修。14岁时考取秀才,23岁时考取举人,35岁时又考中进士。随后,袁崇焕被天启皇帝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他到任后尽职尽责,处理案件,申冤为民,还剿灭了邵武西南部的山贼,赢得了百姓们的称赞。

两年后,朝廷考核官员,袁崇焕接到了前往京城述职的诏书。这时明军与后金大战兵败,广宁陷落,明军只能退守山海关。北京城的人心惶惶,官员们都在讨论辽东的局势。

当同僚们都对局势感到悲观时,袁崇焕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向御史侯恂分析情势,说:“后金的所作所为,人神共愤。他们虽然凶猛,但兵力有限,虽然攻占了一些城池,但并没有得到民心。只要我们牢牢守住山海关,重新夺回失地,就能提升士气,收复山河。”

袁崇焕自告奋勇,挑起了守边抗敌的责任。侯恂对他的勇气和魄力十分欣赏,向天启皇帝力荐了他。天启皇帝任命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并且不久后晋升他为山海监军。

少年时守护辽东的心愿一直萦绕在袁崇焕的心头,他终于踏上了辽东的土地。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袁崇焕招兵买马,严格执行军纪,训练士兵,加强防御,安抚流民,开垦农田,发展畜牧等事业,将宁远打造成了一座坚固的军事重镇,并且让当地百姓安居乐业。

然而,朝廷中的阉党当道,无能而又怯懦的高第被任命为辽东经略。高第上任后,下令将锦州、右屯、松山等地的守军全部撤回山海关,并计划接下来撤离宁远和前屯。

袁崇焕斩钉截铁地对高第说:“我作为宁前道的守备,必须与宁远、前屯共同生死。如果你坚持要撤走宁远和前屯的兵力,那我也决不会入关。哪怕我袁崇焕独自守下孤城,也要誓死抵挡。”

于是,宁远成为了孤城。袁崇焕动员全民,加强防御,召开誓师大会,与将领们一起刺血为书,发誓与宁远同生共死。

努尔哈赤听闻明朝山海关外的防线上的诸将已经撤走,只有袁崇焕坚守宁远不退,微笑着说:“袁崇焕死守孤城,勇气可嘉!然而我大金自从攻打抚顺以来还没有攻不下的城池,他是自不量力。”

1626年正月,努尔哈赤带领13万大军从沈阳出发,渡过辽河。由于前方守军已经撤走,后金军轻易地占领了大凌河、锦州、塔山等地,直扑宁远。到达宁远城下之后,努尔哈赤命人给袁崇焕送去一封劝降信。

袁崇焕回复说:“我是一名书生,讲忠义最重。我绝不会投降。你的兵力只有20万,但我知道你实际上只有13万人,这说明你内心也没有底气。”

面对强敌,袁崇焕并没有感到慌乱,他做好了详细的部署。此外,他还拥有当时最先进的武器——红衣大炮,并派人向外国人学习使用方法。

24日,努尔哈赤正式发起对宁远的攻击,一场血战开始了。袁崇焕指挥炮手们使用红衣大炮轰击后金军队,大炮在敌人中间爆炸,造成了许多伤亡。努尔哈赤下令让军队顶着大炮继续攻城,此时红衣大炮已经无法发挥作用。

袁崇焕又设计了一种名为“万能敌”的火器。这种火器是将火药裹在棉被中,然后用铁锁锁住,点燃后使其爆炸。袁崇焕命令士兵将万能敌扔向敌军,很快敌军四散逃窜,被火烧得惨叫连连。

然而后金军兵力众多,接踵而至地攀上云梯登城。战斗越来越激烈,后金军在城门西南角凿开了一个大洞。

袁崇焕站在城头指挥作战,亲自搬土填塞缺口。他的左臂中箭,鲜血直流,他迅速挥剑撕下战袍包扎伤口。部下劝他回城治疗,但他说:“没关系,一定要守住城门。”

士兵们看到袁崇焕身先士卒,不顾生死,个个士气高昂,勇敢地与敌人战斗。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袁崇焕率领的军队顽强地守住了孤城。努尔哈赤无法前进,只得下令撤军。

这是明军首次战胜后金军,而且以少胜多。捷报传来之后,全国上下都振奋起来。这场战斗被称为宁远大捷。

袁崇焕因此一战成名,声名远播。努尔哈赤受了炮伤,叹息道:“自从我25岁起兵以来,再没有遇到过像宁远这样强大的对手。”八个月后,努尔哈赤因病去世,皇太极继位。

皇太极急需巩固他在后金内部的统治地位,于是向袁崇焕提出议和休战的请求,并得到了他的同意。双方一边进行和谈,一边准备战备。不久之后,皇太极率领6万大军直奔辽东,一场激战即将展开。

皇太极发起第一战攻打锦州城,袁崇焕派赵率校率军守城。赵率校假装与皇太极进行和谈,拖延时间,削弱了后金军的士气。皇太极围困了锦州,希望引诱袁崇焕前来援救。但这个计划被袁崇焕识破了,他暗中挑选了4000精兵,由满桂率领前往锦州。

为了迷惑皇太极,袁崇焕写了一封假信,并派人送到锦州。皇太极抓住了送信人,看到信中说:“明朝将派大批援军前往锦州。”皇太极相信了这是真的,于是收缩了对锦州的包围,并急忙命令援军赶往锦州。满桂奋力前行,与后金军展开了一场激战,双方取得了胜利。

然而,后金军士兵众多,前仆后继地登上了城墙。战斗越来越激烈,城门的西南角被后金军凿开一个大洞。

袁崇焕站在城头指挥作战,亲自搬运土壤和石块来堵塞洞口。他的左臂中箭,鲜血不断流淌,他迅速用剑撕下战袍裹住伤口。部下劝他回城疗伤,但他说:“没事,一定要守住城门。”

士兵们看到袁崇焕冲在最前线,不顾生死,个个士气高昂,奋勇杀敌。战斗持续了十个小时,关宁铁骑最终击退了后金军,将其打退了三十余里。皇太极感叹道:“15年来还从未遇到过这样的劲敌!”

经过两场大战,北京城得以保全。崇祯帝决定让袁崇焕进城商议军饷问题,然后以袁崇焕斩杀毛文龙、通敌、欺君等罪名将其投入大牢。

崇祯三年,袁崇焕被判处死刑,最终被处以凌迟之刑。在受刑时,袁崇焕皮骨尽破,发出了令人心碎的哀嚎。然而,百姓们并不了解真相,只听到谣言说袁崇焕叛国,他们咒骂他是奸贼,对他怀有愤恨之情。

当朝廷查抄袁崇焕家产时,发现这位一品重臣家中几乎没有任何有价值的财产。袁崇焕之死除了部分阉党、奸臣以及受流言蛊惑的京城群众认为他罪有应得之外,全国的有识之士都知道他是冤屈的。袁崇焕作为一代爱国名将,为何遭受如此冤屈?

崇祯帝对袁崇焕的态度经历了从信任到猜忌,再到失望和放弃。当袁崇焕提出五年复辽的计划时,崇祯帝寄予了厚望。然而,当袁崇焕无功而返时,崇祯帝开始对他产生猜疑。

袁崇焕没有取得很大的战果,反而让后金军逼近京城。再加上朝廷中阉党和奸臣的造谣和煽动,崇祯帝对袁崇焕产生了怀疑和愤恨,最终放弃了他。

袁崇焕坚毅、正直、勇敢、实干,他的性格和才能使他脱颖而出,但也让他埋下了祸根。他最终成为了官场风波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袁崇焕的悲剧源于皇权专制对士大夫阶层的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明代宦官当道,而宦官集团背后得到了皇权的支持。皇权不相信世士大夫阶层。在阉党和东林党的斗争中,袁崇焕被牺牲。

在晚明时期风雨飘摇的时代,袁崇焕作为一介书生,自愿奉献身体,扛起了抗击敌寇、保卫边疆的重担。他坚守在关外,努力经营,誓死抗争,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他独自面对困境,一片孤心,流露出英雄的血泪。

袁崇焕临刑前写下了绝命诗《临刑口占》:“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这种为国家而奋斗的情怀和英雄气概令人感动和敬佩。

在北京的袁崇焕庙堂上挂着康有为题写的匾额和对联,上面写着:“死得如泰山,何处再得先生?”英雄以悲剧收场,但他一生所散发出的力量依然震撼人心,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

对于这件事大家怎么看?欢迎评论区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6

标签:努尔哈赤   崇祯   太极   宁远   山海关   辽东   阉党   锦州   千刀万剐   大炮   城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