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隐匿32年,一年狂揽2575亿,盘点那些知名的“伪国货”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文✎喵喵酱

编辑✎一只侦查喵


前段时间,趁着“花西子事件”的东风,不少国货品牌“奋勇出击”,开始大力推广自家的产品。

最先出招的是“蜂花”,见李佳琦被骂上了热搜,它连夜上架了79元的“洗护套餐”。

活力28、莲花味精、鸿星尔克等国产品牌也是不甘落后,纷纷开始在直播间里“借梗耍宝”。

经过这一波“团建”,广大民众对国货的喜爱度可以说越来越高。

而这“泼天的富贵”,很快便吸引来了一些想要“浑水摸鱼”的家伙。

在“汇源”的评论区,“太太乐”小小的爆了一个“梗”,它留言说:源哥,他们都说我是卖太太的。

可它的这一举动,却引起了广大网友的不满。

要知道,这次的“团建”是国产品牌的“专场”,非国产品牌是没有资格进来“蹭热度”的。

而这个玩梗的“太太乐”,它不但是一家纯外资企业,甚至当年还差点害得“莲花味精”破产。

这样的一个外国品牌,竟然暗搓搓的参与进来想要分一杯羹,网友当然不可能答应。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太太乐”是一个纯正的中国品牌。

可后来,由于经营不善,“太太乐”公司百分之八十的股份被法国的雀巢公司给收购了。

到了2016年,“太太乐”剩余的百分之二十的股份也被雀巢买到了手里。

从那以后,“太太乐”就成为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外国品牌。

很多国人不了解这些“往事”,还以为“太太乐”是个纯正的国货品牌。

就像很多人不知道,我国最大的火锅餐饮品牌“海底捞”,因为创始人张勇在2018年的时候加入了新加坡籍,其实现在也已经不能算是国产品牌了。

如“太太乐”和“海底捞”这种表面上看是“国产”,实际上却属于“外国货”的品牌,市场上还有不少。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那些披着“国产”外衣的“伪国货”

第一 中华牙膏

“中华牙膏”这个品牌诞生于1954年,所属企业是上海牙膏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华牙膏”作为我国最知名的牙膏品牌,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一度达到了40%。

那时候的“中华牙膏”,外包装的设计上印满了中国元素:它的图标由天安门和华表组成,背景和字标的颜色则是传统的中国红。

自诞生后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华牙膏”一直都深受国民的喜爱。

它见证了几代国人的成长,也逐渐成了国人生活与记忆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可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牙膏市场开始受到众多外来品牌的冲击。

为了能在时代的洪流中生存下去,上海牙膏厂决定改变经营模式、引入外资。

1994年,上海牙膏厂与国际知名企业联合利华合作,成立了一个新的合资公司。

联合利华出资两千万美元,收购了该公司60%的股份

除此之外,它还获得了“中华牙膏”品牌的永久租赁权

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中华牙膏”从一个纯粹的国产品牌,转变成了一个以外资为主导的“伪国货”品牌。

联合利华在接手“中华牙膏”后,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式,快速提升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中华牙膏”因此销量大升,重新焕发出了生机。

然而很快,联合利华就把目光放到了新品牌上。

它推出了“洁诺牙膏”,想要用这一自有品牌代替“中华牙膏”,打开并占据更多的中国市场。

但是,作为曾经的民族老品牌,“中华牙膏”在国民心目中的分量远非“洁诺”这种新品牌可比。

所以,不管联合利华怎么努力,“洁诺牙膏”的销量也还是远远落后于“中华牙膏”。

最终,联合利华只能选择放弃原本的计划,继续大力研发和生产“中华牙膏”。

第二 金龙鱼

作为知名的食用油品牌,“金龙鱼”仅去年一年的国内收入,就已经达到了惊人的2575亿元。

它的创始人郭鹤年,虽然从血统上来说是一名华人,可他的国籍却是马来西亚籍。

这也就意味着,“金龙鱼”这个在我国称得上是家喻户晓的品牌,其实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外国品牌。

早在20世纪70年代,郭鹤年就已经瞄准了中国市场。

等到80年代末,他才终于抓住改革开放的机会,把“金龙鱼”品牌引入了进来。

1991年,“金龙鱼”向我国市场售卖出了第一批小包装的食用油。

随后,仅用了短短两年时间,“金龙鱼”就彻底打开了销路,成了我国食用油市场中的第一大品牌。

到了2009年,郭鹤年开始积极地为“金龙鱼”谋求上市。

直到2020年,“金龙鱼”才终于以“益海嘉里食品”的名义,在深交所的创业板成功上市。

自此之后,在业内眼中,“金龙鱼”俨然已经成为了“油中茅台”

而它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公司对市场的精准把握和对品牌的大力包装。

首先,单从名字上来说,“金龙鱼”就设计得十分巧妙。

“金”代表着赚钱,“龙”代表着领头的地位,“鱼”则代表着能在我国市场“如鱼得水”。

这三个字凑在一起组成一个名字,不但寓意非常好,还特别符合我国人民“求喜庆”的“口味”,可谓是“一举两得”。

其次,在外观方面,“金龙鱼”也是设计得十分用心:它大量使用“中国红”,正好切合了我国消费者的心理。

除此之外,“金龙鱼”还曾聘请顶级运动员林丹当代言人。

凭着林丹的国民度,“金龙鱼”顺利地扩大了一波品牌影响力。

通过一系列商业手段,“金龙鱼”成功塑造出了“国货形象”,使得广大消费者对它更加的情有独钟。

然而,在“国货”的外衣下,“金龙鱼”这个马来西亚品牌,却隐藏着十分丑陋的“真面目”。

2020年,“金龙鱼”先后两次被媒体曝光:它在产品中使用了转基因原料,却一直不肯公开进行标识。

同一年,“金龙鱼”跟“家乐氏”联合创立的合资公司也受到了政府的处罚,原因是该公司进口的产品被查出黄曲霉毒素超标

另外,据很多消费者的投诉显示,“金龙鱼”出产的大米类产品,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

32年来,“金龙鱼”这个“伪国货”品牌,已经从我国市场获取了数不清的利润。

可在获利的同时,它却丝毫不肯承担社会责任,屡次因产品质量问题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如今,飞速下滑的品牌口碑和产品销量,正是消费者对这一品牌做出的有力回击。

第三 哈尔滨啤酒

说起“哈尔滨啤酒”的归属问题,用“一波三折”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1900年,一个叫乌卢布列夫斯基的俄国商人为了寻找商机,长途跋涉来到了哈尔滨。

在南岗地区,他建立起了我国第一家啤酒厂,并将生产出的产品命名为“哈尔滨啤酒”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占领了我国东北地区。

为了控制当地的经济命脉,他们利用兼并收购等手段,不断吞并蚕食东北地区的老牌企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哈尔滨啤酒”也是没能幸免于难,彻底被日本资产掌握了控制权。

二战结束后,日本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进驻了我国东北地区。

曾经被日本人掌控的“哈尔滨啤酒”,就这样被苏联的企业给接管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哈尔滨市政府开始主抓经济建设。

它收回了“哈尔滨啤酒”的经营权,把它改为国有企业,并且更名为“哈尔滨市实业总公司啤酒工厂”。

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时间里,“哈尔滨啤酒”不断发展壮大。

它的销售范围从最初的哈尔滨本地,逐步扩大到了整个东北地区。

到1975年,“哈尔滨啤酒”的年产量已经超过了两万吨。

可即便是这样,它的产品也还是供不应求:很多消费者为了能喝到啤酒,只能自己带着大桶去工厂里进行装购。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放松了对啤酒行业的管制,东北地区涌现出了成百上千家的啤酒企业。

这些企业各自占领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与“哈尔滨啤酒”展开了正面竞争。

到了九十年代中期,“哈尔滨啤酒”承受不住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选择与香港企业合作,成立了“哈尔滨啤酒有限公司”。

在香港资本的扶持下,“哈尔滨啤酒”的销量实现了大幅增长。

2002年,“哈尔滨啤酒”顺利登录香港证券交易所,成功转型成了一家上市公司。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哈尔滨啤酒”的效益开始逐步下滑。

2004年,“哈尔滨啤酒”突然对外宣布,已经将公司99.66%的股份出售给比利时的百威英博集团。

这也就意味着,自此之后,“哈尔滨啤酒”变成了外国品牌,不再是独属于我国的民族品牌。

其实,有很多品牌跟“哈尔滨啤酒”一样,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地地道道的“国货”。

可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它们被外资收购,变成了实质意义上的“外国货”,这真是让人觉得十分惋惜。

希望大家能行动起来,一起支持“国货”,保护我们的民族品牌,不要让“中华牙膏”和“哈尔滨啤酒”的遭遇再次重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8

标签:国货   雀巢   东北地区   哈尔滨   销量   中华   牙膏   中国   国产品牌   啤酒   知名   消费者   我国   品牌   市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