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它看透了网络暴民的人性,遇到这种人你可千万躲远点



“谣言世家的子弟,

是以谣言杀人,

也以谣言被杀的。”

——作家·鲁迅

「逝于1936年10月19日」

出自作品:《南腔北调集》



……




01.




数年前,我还在一家所谓新媒体公司上班。那时候,短视频还不像现在这么嚣张跋扈,图文公号还处在黄金时代尾声。只是大家没想到,“黄金时代”和“哀乐中年”之间隔得那么近。黄金一夜就奏起了哀乐。不过话说回来,短是短了点,硬度还是够的。那时但凡有个什么热点话题,公号就会狂欢。


我其实没怎么经历过传统媒体的洗礼。各种报纸、刊物在社会上形成巨大影响力那些岁月,我正埋头读小说,跟张爱玲、理查德·耶茨、陀思妥耶夫斯基、钱德勒们商量如何能从他们身上学几笔。所以我不太知道当初南周系、博雅系们是如何用古典新闻掀起巨浪,深度调查记者们是如何影响历史进程的。


我入局关心社会的时候,新媒体已经形成了势力范围,以微博、公号为首的短平快传播方式成为了时代宠儿,它们就像大街上一双又长又直、被黑色丝袜包裹的性感美腿,有些美腿还故意露出了一截“绝对领域”,招摇而艳丽地勾引,你视而不见是不可能的。随后,咱们这个时代的讯息开始以N倍速发酵、传播,而这很快就威胁到了传统纸媒的工作方式。


犹记得当初震动业内的“周一见事件”,南娱自作聪明地放出风声预告大瓜后,还以为自己能把销量卖上天,结果网友们奔走相告,连夜破案,大瓜告罄,闹得编辑部不得不一反常态,在星期天一早出刊。从此,微博奠定了无与伦比的吃瓜地位,传统刊物的荣光被击得粉碎。没有了,没有奇迹了。在之后的年月里,微博和公号图文消息占据了文字资讯五分之三壁江山,直到剩下的五分之二纸媒人纷纷转型、改行、创业,这其中就包括我上一个老板。


也正因为如此,人们来到一个疯狂追求速度的年代,如果你的手机触屏反应跟不上基友发朋友圈的热情,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而为了得到诸位的注意以便蓄力为流量再卖成白花花的银子,公众号们真是绞尽脑汁,每当热点袭来,编辑脑子里的马达就被调至最高转速,轰隆隆的声响闹得整座创业大厦都能听见,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们把自家公号申遗成功了。


这么看的话,他们真是地球上最敬业的人。


但如果我没记错,这里面有很多漏洞。那两年,社会上出现了好多反转事件,全都依赖于信息的飞速传播。这一类传播,先是很高效,然后是搞笑,最后就是悲催。悲催的主要是那些当事人,事情还没出个所以然,眉目“眉”字的“尸”都还没写完,他们就被群起而攻之。


在我记忆里,好像有个公交车坠江事件的女车主,还有北京野生动物园老虎吃人一案的种种流言…总之太多了,很多公号喜欢捕风捉屁,把不经考证的事骂上一通,添油加醋,先吃点流量再说,如有反转,删文,道个歉嘛。因为没有受过专业的新闻训练,更没有采访权,上面又有一些除了人民币颜色看其他都是色盲的老板,把KPI定得很死,那些下面做事的人的素质,就非常堪忧了。


好在当时我所在的公司,大多数同事都是传统媒体来的,未经考证的信息,我们从来不碰。


后来我自己写号,热点也追得少。本来我就写长文,再追热点得他妈累死。再说你写不出什么新东西就不要硬写了。


当然,主要还是因为这个年代,事件的反转率实在过高,可偏偏永远有人觉得态度比事实重要。这是令人痛恨的一点。我没那么大的能力改变风气,我只能尽量少造点孽。


说了这么多,当然不是为了挖苦前同行们。在这个世界上,只要跟钱沾边的行业都有一箩筐的脏事儿和傻逼典型可以讲,如果你觉得没有,那你应该及时去精神病院,如果我存心挖苦,那我应该写一本专著。


今天主要任务,还是给大家讲个电影。电影还算有名,或许有人早看了。但并不妨碍再看一遍。它很短,但揭露了很深的幽暗。


最可怕的是,你随时随刻可能成为和故事主人翁一样欲哭无泪的受害人。




02.




我们一生中有太多平平无奇的日子,日子里有太多平平无奇的瞬间。有时候,它会给你一些小惊喜,你会沉浸在一时的快乐中,但事后看,那已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兆,你完全没有意识到那将是你最后一次纵情欢笑。


那天,电影《狩猎》的男主角卢卡斯,就正在享受这个瞬间。离异的他跟镇上的朋友打猎归来,高歌痛饮。这期间,一个女同事给他打电话,两人互诉衷情。回到酒桌上,卢卡斯满脸喜悦。这是一个很痛快的夜晚:



回到家,又和女同事发生了更痛快的事。


但卢卡斯并不知道:


命运的暗影已经找上了他。



第二天他去自己上班的地方,一家幼儿园。园长告诉他,你最好回家休息几天,因为目前有一名小孩指出他涉嫌猥亵:



卢卡斯觉得匪夷所思,他在孩子中间相当受欢迎,自己根本没对任何孩子实施过性侵害,何来猥亵之说?但如果他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前不久,发生了一件看似无比寻常、却最终改变他人生的事。


幼儿园里,有个叫克拉拉的小女孩。


她是卢卡斯最好朋友的女儿。


也正因为如此,卢卡斯对克拉拉十分照顾。每当朋友有事耽搁,他就会主动送克拉拉回家,还会带着克拉拉一起出去遛狗、玩耍。



出于某种懵懂,克拉拉对男主“暗生情愫”。她喜欢他,偷偷给他制作礼物,包裹上一颗心。还趁他跟孩子们打闹时,上去“强吻”他:



但她这份爱意,被卢卡斯拒绝了。


尤其叮嘱她:



看得出来,克拉拉幼小的自尊心受到了很大的伤害。她不但拒绝承认心是自己送的,而且反手就把卢卡斯举报了:



恰好在此前,克拉拉碰到哥哥们看毛片,亲眼目睹了一个成年男性的性器官。也不知这孩子哪儿来的一股邪念,把那个勃起画面安在了卢卡斯身上。对她而言,显然不了解“娈童”会把一个成年男性置于死地。


第二天,打发走卢克斯后,园长找来专业的儿童问题人士问询克拉拉。


面对三次同样的提问,女孩都点头:



最终,专业人士提出:


“让警方介入吧。”


而我们伟大的园长大人呢,是个眼里揉不得任何沙子、义愤填膺、一点就着的高级道德洁癖患者。在警察尚未到来,任何调查都还没展开时,仅凭克拉拉的一面之词和专业人士的直觉判断,她就认定了:


卢卡斯有罪。


先是告诉了孩子母亲:



紧接着召集了所有家长。


尤其强调了一件事:



她还特别叮嘱家长,回去看看你们家宝贝,谁要是失眠、多梦、盗汗,指定就有被侵害过的可能。你说谁家大人听了这话,还能坐得住?


咱们正气凛然的园长,觉得还不够。本来卢卡斯的儿子可以搬来跟他一起住,结果当晚他就接到电话,说这事儿他前妻也听说了。


然后卢卡斯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等待他的将是万丈深渊。




03.




在园长的努力下,克拉拉的谎言一晚上就传遍全镇。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卢卡斯必须为自己讨个说法。他跑去幼儿园,找园长,一进门就发现有几个家长坐在里面。园长拒绝跟他谈话,态度非常严厉。


你看她这副正义凛然的模样:



好像卢卡斯是一场瘟疫。


沾都不要沾,碰都不要碰。


无论卢卡斯怎么辩解,园长都说:



沟通无效。而不但园长对他充满敌意,一位家长也走过来,劝他赶紧走,别在这儿闹事。本来大家是熟人,现在态度瞬间冷淡了。


卢卡斯这才意识到:


刚才,他老婆正坐在园长办公室里哭。


显然,在园长的“误导”下,这对夫妻也开始担心自己孩子受到侵害:



谎言正在加速扩张。


周围的敌意变得越来越大。


幸好离开前,园长把克拉拉的名字说漏了嘴。卢卡斯觉得,唯一阻止事情继续变得荒诞、失控的办法,是去找女孩她爸,自己的好朋友。


卢卡斯提出的要求,并不过分,就是希望跟克拉拉问清楚,还自己一个清白:



结果朋友被“女儿遭猥亵”的事实冲昏了头,觉得这种事怎么能再去问孩子,对她造成二次伤害呢?而且我女儿天真善良:


“凭什么要诬陷你?”


父母永远站在孩子这一边。


随后,卢卡斯失去了朋友的信任。


喝酒时,他管卢卡斯叫好基友:



现在作为父亲,却对基友挥拳相向:



更糟糕的是,他刚交的女朋友也遭到了园长的约谈。卢卡斯情绪最动荡的时候,这位姑娘也有点儿动摇了,问他到底做了什么。


一怒之下,卢卡斯让她滚。



至此,男主角接二连三失去了周围人的信任,从同事到朋友,从朋友到恋人。


他开始变得孤立无援,丢了工作,没了社交,只能在家里静候调查。


而警察的问题,更叫人寒心:



这就意味着,不光是克拉拉在撒谎,还有更多孩子站出来指认他。但这些孩子哪儿有这种遭遇?性侵本就未曾发生,他们为什么撒谎?


答案或许只有一个:


是大人们教的。


与此同时,流言越传越盛,而且可能早就被添油加醋,更加言之凿凿地传到了镇上每个人的耳朵里。否则,当卢卡斯的儿子来探望他,去超市买东西时,不会碰到这样的对待:



商家这么说,可见在他们看来,此事已经有了实锤。尤其他提到了一句:


“我们还有其他人的生意。”


言外之意是什么?那就是如果我把东西卖给你们父子,我就是砸自己招牌,以后这里所有人都会联合起来,抵制我们这家店。


这时候,警察终于来了,要把卢卡斯带去做最后的审讯。情急之下,卢卡斯的儿子去找父亲的朋友,希望他能出面说情,更希望从克拉拉口中得到实情,拆穿谎言。


结果他被大人们打了:



荒诞的是,回到家。干爹告诉他,在最后的审讯中,孩子们的供词共同指出了一个相同的证据,说卢卡斯经常在一个地方猥亵他们,那就是他家的地下室。甚至包括地下室里沙发的款式、颜色,都说得有模有样。


卢卡斯的儿子都惊呆了:



没有地下室,也就意味着没有猥亵。


言之凿凿的指认,都是一派胡言。


即便不是胡言,也是孩子们的臆想。


可卢卡斯得到的并不是清白。


而是汹涌的、更大的敌意。




04.




由于证据不足,卢卡斯很快恢复自由身,回到了镇子上。他和儿子团聚。原以为事情就此结束,大家识破了孩子们的谎言,自己可以光明正大地生活了。连警察都说了没事,那自己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结果回家当晚,一块石头突然砸进窗户,差点给卢卡斯的脑袋开了瓢:



卢卡斯出门一看。


屋外一片深邃的黑暗。没有人影,只有一个黑色塑料袋。袋子里,他的爱狗被人杀了:



这时,卢卡斯才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性。警察没有给他定罪,但是“性侵事实”依然留在某些人心中。司法没有给他们一个交代,他们就要动私刑。杀人,他们虽然不敢,但是杀死一只狗的胆子还是有的:



没有人原谅他。


大家连调查结果也不相信。


他们更愿意相信,卢卡斯奸诈、狡猾,利用不为人知的手段逃避了警方调查。他们更愿意相信,这个男人是个娈童恶魔,理应千刀万剐。


哪怕没有任何实锤。


当整个镇子都被这样的共识包围时,卢卡斯已经没有了生存之地。他唯一的选择就是离开,重新换一个地方生活。但如果这么做,就意味着他要承受本不该承受的骂名。这个骂名,将跟随他一生,怎么都洗不干净。


这一天,他去儿子去过的那家超市。


卖肉的人见到他,说不卖。



卢卡斯执意买肉,对方狠狠揍了他一顿:



其他人看似是来平和地劝他离开,其实是趁机将其摁倒,使用暴力:



他们把他丢到门外。


毫无必要的暴力,再次升级:



没做错任何事,卢卡斯被打成这副模样。


一个人的尊严,在他脸上丧失殆尽:



在那些使用暴力的人看来,自己是对的,每一拳都是正义的化身。打得血肉模糊,是“娈童者”罪有应得。跟上次卢卡斯的儿子被拒绝不同,上一次,经理考虑的还只是门店招牌,而今天,他对卢卡斯拳脚相向,完全是出于一颗义愤的心,出于道德的审判。


他们认为他该打、该骂。


最好是彻底滚出这个地方。


他们不能容忍人渣。


毋庸置疑,只要还生活在这里,卢卡斯无论走到哪儿,都将遭遇这样的眼神:



那是圣诞前夜,卢卡斯回到家,独自一人坐在黑暗中,眼神空洞无望。


那一刻,他的心已经死了:



从此以后,无论他怎么解释,大家都不会听。他被永久钉在了“性侵”的耻辱柱上,他将永远背负这个莫须有的罪名生活。


但凡一个正常的人都要问:


“凭什么?”


凭什么我没做的事,要让我承认?


凭什么我没有错,却要遭受侮辱?


卢卡斯收拾了头脸,独自一人去教堂参与社区祈祷。想到回不来的清白,想到洗不清的冤屈,想到自己要永远活在这种屈辱和敌意中,那种无处发泄的狂怒和憋屈狠狠碾碎了他。


那是一种从内心深处荡起的悲哀:



但到头来,又能怎么样?


你找谁说理,谁都不信任你。而且你面对的不是一个人,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他们构筑成了四面密不透风的墙,活活把你闷死在里面。


最后,卢卡斯只能抓住女孩父亲问:



百口莫辩,欲哭无泪,心如死灰。


那才是对人世最深的绝望。




05.




想当初,很多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感到胆寒,卢卡斯遭遇的绝望固然令人感到憋屈和愤怒,但回过头看,悲剧并不是不可避免。


最早,谎言是由谁确认,是如何迅速传播出去的?就是那个看到卢卡斯就觉得恶心的园长。


她口口声声对卢卡斯说:



可当专业人士来询问克拉拉时,她却一直在“怂恿”克拉拉确认自己被猥亵过。


然后是前来问询的男人。


只是通过克拉拉的一面之词,他就赞同了园长的说法,两人私下里武断地判定克拉拉不会撒谎,没理由撒谎,想象不出那种事。


男人的眼里,同样是笃定:



而当告之女孩母亲这件事后,女孩母亲尚处犹疑之中,园长却替克拉拉说话了:



这个立场,也成了杀死卢卡斯的一把利刃。只要克拉拉表示对“性侵”事实稍作迟疑,大人们都认定,这是孩子不愿想起那个恶心瞬间。


女孩父亲坚称她从不撒谎:



女孩的母亲就更固执了。


当克拉拉说出真话:



她却这样反过来安慰女儿:



这样一来,事态就发展成了死局。


一面之词不再被深究,甚至到最后,连撒谎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说了谎。


这还不是《狩猎》里最令人不寒而栗的地方。更为黑暗的是,是它的结尾。


在被“最好的朋友”质问后,女孩的父亲恍惚明白了什么。他带着食物去了卢卡斯家,表示出了一份和解。随后,镜头一转,不知道过了多久。卢克斯回到了人群中间,面带笑容,跟大家一一握手、拥抱,和好如初。



阳光重新照在他身上。


拥抱他的人,没有表示出歉意。


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这一天是卢卡斯儿子的成年日,他将和大家带着儿子一起去打猎。但就在深入树林后,突然从某处传来一声枪响,卢卡斯被人偷袭:



他惊惶起身,看到一个举枪的身影…



电影在卢卡斯的恐惧中结束。


在我看来,那个站在逆光中举枪的人,至少包含了两个层面的隐喻。


其一,是虚指。代表卢卡斯一生都将带着恐惧活下去,仿佛永远会有一个人拿枪对着他,那种被冤枉的屈辱,就算不会再发生,那种孤立无援的恐惧,却会伴随余生。同时,他内心中对人性美好的存念,也被杀死了。


其二,是实指。在去给卢卡斯送食物前,女孩父亲突然觉悟了这样一句话:



这句话里的恶意,指什么?


回顾前面卢卡斯一路被“定罪”的过程,如果从实情考量,其实有很多可以“阴谋论”的地方。园长为什么一上来就咬定他有性侵?为什么在警方尚未得出具体结论前,非要把事态不断扩大?仅仅是为了孩子吗?


我第二次看片时,注意到这样一个镜头。当专业人士问询克拉拉时,园长的侧脸和克拉拉的侧脸,一直处在同一镜头中。


焦点在两张脸上反复切换:



仿佛问的不止是女孩,也是园长。


而当问及猥亵细节时,园长甚至一度绷不住,冲到了垃圾桶边上呕吐:



为什么她会对猥亵这件事如此之敏感,而且告之克拉拉母亲时,会做出“克拉拉是羞于启齿”的主观判断?难道说——


园长自己有过类似遭遇?


所以在事实被认定之前,她才本能地对卢卡斯抱有敌意,并草率地下了结论。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猜测。


此外,还有那些孩子们的供词,只是童言无忌的臆想吗?为什么他们并没有遭遇侵犯,却对平日里最喜欢的老师下狠手?这背后,有大人们的诱导吗?如果是被大人一步步诱导的,那到底是谁要置卢卡斯于死地?


你看,往往就是那些你熟悉的人,看起来有交情的人,每天遇到的人,暗中拿枪对着你。


而整个故事看下来,最可怕的,既不是丧失了对人性的希望,也不是潜伏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从何而来的敌意,是那些与事件无关的人。


关于这种人,村上春树在《列克星敦的幽灵》里写过一个短篇,叫《沉默》。




06.




《沉默》里面,有个叫大泽的学生,本来成绩平平,但突然有一次,拿到了英语第一名。这就惹怒了一个叫青木的人。青木是学霸,处处想占上风。眼看第一名被抢,就讥嘲大泽是作弊。大泽一怒之下,打了他一拳。


从此,青木对他记仇,伺机报复。


数年后,两人到了高三同一班级。


不料有一天,一个同学自杀了,并留下遗书,说自己再也不想去学校了。


没多久,学校里就传出流言,说学生的死跟大泽有关。因为大泽喜欢打拳,课余时间练拳击。流言说,是大泽频繁欺辱死去的同学,导致对方厌世自杀。这流言正是青木放出的。对此,大泽百口莫辩。同学们开始以异样的眼神看他。警察来问话,老师们也起了疑心。面对众人的孤立、不信任,大泽只能沉默,每天练拳,不断锻造精神,强忍苦痛,直到毕业。


在小说结尾,早已长大的大泽如此回忆:


“自那以来,我再也无法彻头彻尾相信一个人了。即使有幸福的家庭有亲朋好友守在我身边,往下如何发展也是无从预料,说不定突然哪一天会再也没有人相信我所说的话。这种事是突然发生的,突如其来。我常常这样想。


“上次的事,六个月好歹过去了,可下一次发生同样的事,谁都不晓得会持续多长时间,自己能忍受多久,也毫无信心。想到这里,我就怕得不行,半夜做梦甚至一跃而起。每当那时我就叫醒老婆,扑在她身上哭泣,一哭哭一个小时,怕得不行,怕得不得了。”


除了这幽深的恐惧,大泽还说:


“我怕的不是青木那样的人。青木那种人,哪里都有,这我早已想通了。一碰见那样的人,无论如何我都避免与之发生关联,总之一句话,就是逃,逃为上计…


“我真正害怕的,是那些毫无批判地接受和全盘相信了青木说法的人们,是那些自己不制造也不理解什么、一味随着别人听起来顺耳的容易接受的意见之鼓点集体起舞的人们。他们半点都不考虑——哪怕一闪之念——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有错,根本想不到自己可能无谓地、致命地伤害了一个人,无论自己的行为带来什么后果,他们都不负任何责任。”


真正可怕的是这些人。


这些人,不正是暴打卢卡斯的人吗?


不就是那些永远站在道德高地上,但从不对任何人处境负责的人吗?


他们是永远的赢家,出现了某件事,他们就高举道德大旗,变成自己心中正义的化身对当事人施加各种暴力。事情是真的,他们就欢欣鼓舞,仿佛成为了人世间的英雄,事情是假的,他们就哀叹一声,自己被坏人利用。


然后什么也不管不问,迅速遗忘自己的所作所为,去过自己岁月静好的小日子。


想必你们都知道我说的是谁。




07.




电影聊完了,咱们又可以回到文章开头说的话。互联网加速了一切,如今的信息传播效率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顶峰,但每个个体的智识、良知和言论态度并没有因为3G升4G而变得更加优秀,而且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也看不到任何会集体进化的可能。


你也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悲剧。


愚蠢、轻信、缺乏思辨力、正义感膨胀和容易被激起暴力情绪,本身就是人类几个世纪以来的顽疾。如果说,以往它们大部分还只是潜伏在《狩猎》这般的小镇上,那么当信息开始跨地域、跨时空飞速传播,悲剧的发作,就变得更加容易,暴力的体量,也会变得无限庞大。这份庞大不再局限于一镇一隅,而是虚拟世界里的各个角落,进而又投射进每一寸现实。


甚至,这还成了某些人作恶的契机。像什么家长在衣服上洒化妆品充当血迹,指责教师体罚,还有德阳游泳池里那对熊孩子的家长,编造事实引来网络暴力以求对原本是受害者的医生造成毁灭,类似的事太多了。


而他们之所以作恶成功,无非是因为在信息传播中,许多人早已习惯跨过求证和思考,仅凭一张图、一句话,一些看似牢固的单方面说法,就对某件事定性,对某个人定罪。而在这部分人里,又有相当比例的看客,乐于充当道德打手、正义专家、人类良知扩散志愿者,他们躲在一个个虚拟ID背后,随便敲两下键盘,就可以逼出又一个眼神空洞的卢卡斯。


对于这些人,已经无法用菲茨杰拉德那句“每当你想批评别人,要记住并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来开脱了。互联网系统加大了辨别信息真伪的难度,把人类带入所谓“后真相时代”,但这并不能成为肆意伤害他人的理由。罗翔老师说了无数次,有时往往是“朴素的正义”,造出了人间地狱。


当然,有些傻逼你是管不住的。


他们和键盘之间已经培养出了深刻的感情,和情绪之间已经唱出了三生三世枕上歌,他们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在网络上吸收暴力词汇、养成抬扛热情,也早已习惯了用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用贱人的标准要求自己。而且,你永远别指望他们良心发现。


你唯一能祈祷的是,有生之年,不要像卢卡斯那样被丛林中不知哪儿伸出来的敌意开上一枪,陷入百口莫辩、连呼吸都是错的境地。


以及,不要成为那些盲目挥拳的人。



「全文完,下次再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06

标签:百口莫辩   暴民   园长   敌意   流言   豆瓣   正义   谎言   暴力   人性   事实   儿子   父亲   家长   警察   孩子   女孩   朋友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