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入侵中国14年,为何打印度一次就放弃?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44年3月,日军向印度英帕尔发动了大举进攻,对亚洲势在必得的日本攻打印度并不奇怪。

奇怪的是意志顽强、能在中国消耗14年的日军,只打一次印度就放弃了进攻。

这是为什么?

印军啥时候这么厉害了?

其实这一战非常之关键,可说是东南亚战场的转折点。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场被称为日军史上在陆战中最惨败的战役。

为何要打印度

很多人认为1944年,日本攻打印度是受到同盟国德国的驱使。

因为那时德军在欧洲已经被虐得惨不忍睹了。

这时候得想个办法减轻欧洲战场的压力,最好就是让日本去攻打英国的殖民地印度,牵制英军的力量,

那日本想不想打呢?

此时中国的抗日规模越来越大,太平洋战场的美军也对着日军穷追猛打。

深陷泥潭的日军似乎并不想再分散兵力了。

但日军并不这样想。

印度对他们其实非常重要。

只有打印度才能掌握日本在亚洲最重要的前沿阵地——缅甸的主动权。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拿下广大南方资源要地。

为了拱卫本土和南方资源要地,日本搞了两个屏障。

一个是对美军作战的东正面,以太平洋一系列岛屿为屏障;

一个是对英军作战的西正面,以缅甸、安达曼一尼科巴群岛及苏门答腊构成屏障。

而缅甸又是这道屏障的核心。

因为只要控制缅甸,进可包围中国,切断援华通道,威胁英属印度。

退可以缅甸为第一线,抵御盟军反攻,确保后方安全。

计划是美的,现实是变化的。

从美军在瓜岛反攻后,东正面的战况逐渐不乐观。

不过日军的重心更多是放在的西正面的缅甸身上,但盟军显然也更看重缅甸。

因为只有收复缅甸才能打开援华通道,消除印度的威胁,进而才能在东南亚和中国战场发动对日军大规模的进攻。

日军为确保缅甸的安全,从中国等战场抽调了大量兵力过来,共达32万。

即使如此,日军还是没有安全感,担心盟军攻来难以应付。

于是日军决定在盟军总反攻之前,先发制人。

一方面在缅北阻滞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的反攻。

另一方面对付印缅边境南部的英军,同时从中部大举进攻印度英帕尔盆地,摧毁英军主力和基地,在英帕尔附近建立稳固防线。

印度当时已经是英国在东方的最后根基。

如果失去印度,一来会动摇英国的统治,二来亚洲盟军将陷入更被动的境地。

其实日军在1942年占领缅甸后就开始了对印度的窥伺。

他们已准备多时,势在必得。

只是万万没想到,正是进攻英帕尔这一步成为了东南亚战场的转折点,让日本驻缅主力15军差点被全歼。

日军之殇:英帕尔战役

日本对攻打英帕尔是胸有成竹的,根本就没想过失败的可能。

之所以如此笃定,还不是因为之前他们在缅甸战役把英军打得落花流水。

骄横的日本人从此就再没把英军当成对手看待,蔑视之意从头弥漫到脚。

虽然他们派出了驻缅部队的强者主力——第15军的3个师团。

但指挥官牟田口廉也制定的计划却是轻装奇袭,三周拿下英帕尔。

这是不是太狂了?

官牟田口廉也甚至放言:“英印军弱于中国军队,只要果敢地实施迂回包围,敌军必定溃逃。”

既然很快就能获胜,那么相应的后勤保障就要一律从简。

日军认为最多准备三周的补给物资就够了。

战役最开始的确如日军想象般顺利。

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轻敌心理。

事实证明,这时候有多得意,到时候就会多惨。

1944年3月8日,15军杀气腾腾渡过钦敦江,拉开了英帕尔之役的序幕。

日军很快从南北对进,分别攻抵英帕尔盆地外缘,包围住英帕尔守军。

然而眼看目标就在眼前,他们却怎么也走不出伯莱尔公路。

2个月过去了,其仍在原地打转。

这个伯莱尔公路可不简单,是个易守难攻的山地大丛林,极其不利于和英军印军拼杀。

加上雨季到来,河水泛滥,更是阻碍日军行进作战与后勤运输。

潮湿的丛林让好几万日军染上了疟疾等疾病。

战士们的皮肤长满溃疡脓疮,衣服湿淋淋就没干过,到处爬有蚂蚁伺机叮咬。

日军千算万算都没算到这个绿色恶魔的可怖,全靠“武士道”精神和军官的严令硬抗。

直到3个多月过去了,他们才冲出了丛林,抵达英帕尔边缘。

然而等待着的却是英军早就铸造好的环形防御工事。

粮弹匮乏、精疲力尽的日军已经没有力气发起攻击了。

英军依托防御阵地,还有空军支援,火力强大,补给充裕,打退了日军几次进攻,极大地消耗了对手的实力。

一联队长当时只能哀叹:“靠我们现在的实力,要想拿下这样一个环形防御阵地,等于是拿脑袋去撞混凝土墙。”

与此同时,英军开始反攻,外线部队夺回科希马,与帕尔盆地守军南北夹击日军,

7月,日军已近崩溃,只得全面撤退。

所谓“撤退”其实就是兵荒马乱的全线溃逃,再次进入丛林小道的日军没吃没药没弹药,只能啃着野草,在泥浆里挣扎前进。

有的被敌人追击的炮火子弹打中,有的在密林中力尽倒下,有的被浊流吞没,下落不明,凄惨万状。

十万大军最后只有约五万人败退回进攻的出发地,这是日本陆军前所未有的大溃败。

日军惨败的原因

英帕尔战役真可谓日军噩梦。

其实这场仗日本明明占了极大优势的,偏偏打得一败涂地,分析其原因,令人深思。

第一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日军太过轻敌,后勤保障不到位。

日军打着三周攻下英帕尔,然后直接享用英军补给物资的主意。

说只用准备三周物资,实际上,十五军连三周的物资都没准备到。

他们只了带一两周的口粮、不超过两个基数的弹药、2万余匹马、牛、象和数千只羊。

就算把这些牲畜当食物吃了,也就支撑一个月时间。

然而他们却在印度耗了四个多月,在一个多月后,后勤补给不足的劣势就显现了。

弹药已所剩无几,口粮几乎耗光,士气大减,战力大降。

日军后方基地在缅甸曼德勒,离英帕尔最近也要上千公里。

加上受雨季丛林与英军战机影响,日军得到的后方补给真是少得可怜。

那他们是怎么支撑下去的?

15军31师只能靠当地人种植的陆稻勉强果腹。

吃的还能解决,但弹药到后面是真耗光了,两个半月后31师便擅自脱离了战场。

其他两个师拼死拼活打到英军家门口时也已经是强弩之末。

更讽刺的是,英印军正精力充沛等着他们自己耗尽最后一点力气呢。

两方对比,简直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人家英军有内线优势,英帕尔盆地啥都不缺。

营房、仓库、机场、工厂、医院等应有尽有。

英军即使被孤立也能长期作战,机动的战机不仅能空投物资给被围的地面守军,还能炸毁日军运输部队。

更何况,他们还有一条直通北面铁路中枢的公路。

路程仅100公里,可以随时补充整个印度的军需物资。

英军真是吃香喝辣,英帕尔守军平均每天能得到将近500吨的空中补给,还有香烟、甜酒之类的物品享受。

兵力也是越打越多,从1个军3个师增加到两个军约8个师。

日本人太骄傲了,竟敢轻易把十万大军的后勤补给悬于预想的胜利上,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要悲剧。

第二点,英军的战略决策。

此战最绝的是英军一开始就料敌机先,选择了正确的决战战场。

在日军出征前,英军侦察机通过种种迹象判断出日军的意图,甚至精准到了进攻发起的日期、兵力、路线及其目的英帕尔。

当时的英军有三种选择,一是先发制人,在日军行动前就渡过亲敦江与日军决战。

此法方案虽然能打对方措手不及,但也有后方补给线过长和疲累渡江后与日军交战的劣势。

二是在亲敦江以西等待,在日军过了一半河的时候来个迎头痛击。

此法也存在后方补给线长的问题,而且只能歼灭部分日军。

三就是把英军全部撤到英帕尔盆地,集中力量在此地与日军决战。

把补给线过长的困难丢给日军,让对手在消耗中灭亡。

所以日军一开始的畅通无阻,都是蒙巴顿的诱敌深入之计。

其等的就是日军远离后方,英军能在英帕尔关门打狗。

一场决定性的战斗

西方和日本史学家评价这是日军历史上在陆战中遭到最惨重失败的一次战役。

此战的失败对日本来说是致命的,从根本上改变了缅甸的态势,成为东南亚战场的转折,之后日军逐步走向全盘崩溃。

首当其冲的是缅甸日军主力。

英帕尔战役直接削减15军三分之一的兵力,损失率比瓜岛战役还大。

这可是日军的主力兵团,极大地打击了缅甸驻缅鬼子的信心和元气。

日军攻打印度的计划彻底破灭,盟军在亚洲大陆最重要的战略基地也得到了巩固。

由于英帕尔战役牵制了日军主力,附近的盟军战场打得更加顺利。

与中国驻印军在缅北胡康河谷交战的日军18师,因得不到预期的主力增援而节节败退。

与日军56师在滇西的对峙的中国远征军终于得到命令,开始了渡怒江反攻。

日军彻底溃败英帕尔后,中国军队再没有后顾之忧。

两面夹击日军,终于打通了援华通道,解除了日军对中国长达两年多的战略包围。

这些战场的走向可以说完全取决于英帕尔决战的结局。

假设日军打赢了英帕尔战役,后果不堪设想,接下来必然是各个击破盟军。

最后顺理成章的,盟军在缅甸的大反攻自然就变得无比顺利。

本来盟军的反攻计划是在缅甸南部实施大规模两栖登陆。

然而由于法国登陆战役,海空军力量不足使反攻缅甸延迟。

英帕尔战役的胜利让盟国看到了经由陆路作战就能收复缅甸的可能性。

于是在英帕尔战役结束后不久,东南亚战区制定了反攻计划,于1945年5月提前实现了收复全缅的目标。

英军司令斯利姆把胜利都归结为英帕尔战役,并将之称为“一场决定性的战斗”。

至此,整个东南亚战场的形势为之一变,从此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坦途。

结语

有人说日本为和中国打14年,却只和印度打了一回,是因为日本人觉得印度比我们强,这肯定不对。

在进攻中国前,日本是绞尽脑汁侦察潜伏,搜集了多年情报,制定了详细计划才发动的战争。

对印度、对印英军队则是太过轻视敌人,缺乏持久消耗战的思想和物质准备,才招致灾难性后果。

打一次就跑是因为日本被打痛了,而他们在中国却并没有得到惨痛的教训,鬼子是懂得变通的。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要打鬼子就得重拳出击,下死手彻底打痛!

参考资料

陈志然,李晓明.英帕尔:日军的噩梦[J].环球军事,2007(21):52-53.

于江欣.论东南亚战场的战略转折──英帕尔战役[J].军事历史,1995(06):43-4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1

标签:印度   帕尔   日本   中国   缅甸   东南亚   作战   盟军   盆地   兵力   日军   英军   战役   主力   战场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