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卖光国企又送私企,被叫“陈卖光”的年轻市长,仍在发展山东

“从苦难中寻找突破,从突破中寻求发展”,陈光秉持着这一信念在诸城市掀起轰动中国的改革浪潮。

改革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尽管当时保守派及各路媒体不断唱衰诸城和陈光,但从整体来看诸城改革正面作用大于负面影响。

上任诸城当“陈卖光”

1991年,刚刚35岁的陈光调任诸城市市长,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城市,没有港口、铁路,靠不到高速公路,县城内山区丘陵多、资源匮乏,是典型的农业大县。

上任后陈光对诸城市的第一印象就是穷,但具体为什么穷,因为什么穷没有太大的概念,直到1992年诸城市政府对150家市属独立核算企业进行审计时,陈光才发现什么叫“灾难”。

“同志们,看看报告上一项项触目惊心的数据,我才知道诸城穷不是没有道理的,105家企业103家亏损,43家资不抵债面临破产。”

陈光看着审计结果忧心忡忡,当时诸城一共有18000人吃财政饭,但每年的财政收入不足8000万元,干部工资都不能保证按时发放。

如此困境下,1992年10月诸城市以明晰产权为突破口,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对五家国有企业进行试点改革。

开元电机股份有限公司是诸城第一个被出售的国营企业,它的前身是国营诸城市电机厂,1970年建厂,共有277名职工。

陈光启动诸城企业改制时,该厂第一个出来响应。

“我们不同意4家控股为主,个人持股为辅的改制形式,要改就改彻底,我们全体职工集资出钱一口气买断270万国有资产。”

面对国营诸城市电机厂职工提出的意见,陈光开大会讨论了很久,最终在12月24日市委常委会会议中通过审核,将国营电机厂“卖给”厂内职工。

几天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消息:山东省公开出售一家小型国有企业,他们用了“出售”的字样,而陈光也一时间成为全国最大的焦点。

11月的诸城寒气逼人,但电机厂的一个车间里却热火朝天,两天时间270万内部股销售一空,接着277名职工搬来小板凳,在两天一夜的时间里,一股一票认真选出新的当家人。

改制后的电机厂很快就呈现出勃勃生机和活力,到1993年底,企业实现利润134万,比上一年增长173%,职工人均收入3800元,增长32%,股本红利达到32%,企业面貌发生空前变化。

电机厂的成功改制,让陈光看到诸城市发展的方向,1993年陈光本着集中优势办大事的思想,将略显臃肿的诸城5个工业主管局裁撤,并改经委为“工业委员会”,主管诸城所有企业。

也是这一年,陈光按照电机厂模式,陆续开始对五金厂等3家市属企业进行改制,并决定以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全面深化企业改革。

1994年7月,诸城市近300家国有、集体和乡镇企业都进行了以股份合作为主体的改制,“陈卖光”也取代了陈光的真实姓名开始在全国流传。

改革道路长且艰难

1995年,中央中组部正式颁布了100名全国优秀县(市、区)委书记,他们都是从各省递交给中央的2800多人名单中挑选出来优秀干部,陈光便是其中之一。

获得殊荣后陈光没有多开心,他正为外界对诸城国有企业改革的争论而发愁。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经营模式,给诸城干部职工带来的就是大锅饭、铁饭碗、铁交椅。

铁饭碗就是一人一份,不管企业盈亏,就觉得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不会眼睁睁看着职工中有人饿死,就算企业常年亏损也必须给职工发工资,至于盈亏带来的影响那是厂长和经理的事情,与职工无关。

对干部来说,国营企业就是一把铁交椅,能上不能下,只要不出现贪污受贿或其他影响恶劣的事情,上来了就下不去,顶多从这个厂转移到别的厂工作,也被叫做“常败将军常挂帅”。

国有企业的大锅饭、铁饭碗不是那么好砸的,无论是职工们对未来的迷茫还是既得利益者不甘心自己受损,改革中总是会出现不同的声音。

“这不是简单的事情,也不是市委市政府说改就行了,必须和大家讲清楚为什么要改,不改会怎么样,我在大会上反复讲,还是有人一直骂我。”

2006年,50岁的陈光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免不了唏嘘,他坦言如果把现在的自己放到那个时代去,或许不敢冒那么大的风险推动改革。

而当时陈光本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精神,硬推着诸城实行改革,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

诸城改革热火朝天,外面的新闻媒体也争论不休,《光明日报》《改革》《工人日报》等报刊、杂志对诸城改革各抒己见、

批评者认为诸城把国有企业给“卖”了,造成了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支持者对陈光非常推崇,认为他为中国国企闯出一条完美的路子。

议论声中,国家体改委副主任洪虎受中央委托,于1996年2月率中央九部委联合调查组到诸城调查。

高层调查对陈光是压力也是动力,他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等待结果。

调查组在诸城进行了八天“背靠背”地调查,写出长达73页的调查报告,结论是:诸城改革方向正确、措施有力,群众反映基本满意,对提升诸城市整体经济有显著成效。

报告还对诸城的财政收入进行明确统计,改制前的1992年诸城市财政收入仅为1.09亿元,比1980年年均增长不到500万元。

1996年,诸城市财政收入达到3.2亿元,比1992年年均增长5000多万元,诸城的社会主义政权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有钱。

近3年时间市、乡财政投资教育就达6000多万元,3年新建的教师宿舍顶过去30年建设的总和。

调查结果对陈光的改革给予肯定,也为诸城未来深化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陈卖光”的“卖光”式改革开创了“放活国有小企业”的先河,让他的名声风靡中国大江南北。

到菏泽铁腕整风

“刚到菏泽的时候,我没想到这里的经济状况能差到如此境地,干部作风也有很大的问题。”

1997年6月,陈光调任菏泽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到任后陈光当即把目光放在当地的国有企业改革上。

和诸城比起来,菏泽的情况更差也更特殊,当地大部分企业已经面临资不抵债的情况,当地职工的家庭条件也远不如诸城国企职工,无法完成集资购买国有企业的行动,光靠自己的力量又没办法把它搞活。

于是陈光在原先“卖企业”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推出“送企业”的政策。

“只要你有办法能让我们这些企业的职工有活干、有饭吃,有办法把企业搞活起来,即便你没钱买也不用担心,我把企业直接交给你,你放心经营。”

就这样,菏泽近三分之一的国有企业被陈光“送”了出去,陈光又得到一个“陈送光”的绰号。

国企改革成功了也失败了,因为改革后菏泽的经济面貌没有出现明显提升,菏泽经济的各项指标仍旧在山东谷底徘徊。

内部一潭死水活动不起来,那就派干部走出去,把外面的“活水”引进来。

可菏泽的干部作风让陈光很无奈,他看到的是菏泽干部即便用鞭子狠狠地抽打也跑不起来,慢慢吞吞。

刚开始的时候,陈光用非常强硬的口吻把任务布置下去,但下面干部还是抱着“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原则,回去照着五六分定目标,最后只能完成二三分。

“牛气”“怨气”和“丧气”是陈光对菏泽干部群众落后思想的“三气”总结,为了克服这落后的“三气”,陈光不断进行口诛笔伐和“地毯式轰炸”。

2003年,陈光在菏泽开展一场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他专门涉及了几十组数据,和德州、滨州、聊城等过去和菏泽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地方做比较,并组织菏泽干部到外地去观摩学习。

“我让你们去学习,你们学了什么东西出来,共产党员一点干劲都没有还提什么为人民群众服务!”

陈光本以为组织干部去外地学习,能学到点闯劲,没想到比来比去菏泽干部居然比出了“服气”。

在这之后陈光把工作重点放在如何转变作风上,举办会议、发表文章,瞄准落后思想的中心重点出击。

为了整治“三难五乱”的不正之风,陈光还发动监察风暴,专门建立了一个正县级规格的纠风办,十余人开着专车带着录像设备,游走在菏泽市各区、县,有时候陈光也会亲自参加视察。

在陈光的铁腕整治下,当年菏泽市共处理了200多名思想作风不过关的干部,菏泽干部也逐渐把“老三气”变成“志气、勇气、不服气”的“新三气”,菏泽的经济发展环境得到很大改善。

突破菏泽走向全国

2004年2月,山东省定下“突破菏泽”的战略后,陈光带着他一手打造的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从战术层面上“冲锋陷阵”以实现菏泽的突破。

当时山东省给菏泽定下的目标是GDP、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

“菏泽没有退路了,剩下的只有背水一战,就算脱掉几层皮、掉几斤肉,也用最大的努力和决心赶上去。”

在“突破菏泽”的誓师大会上,陈光对着台下众多市县级干部大声宣誓。

如何“突破菏泽”,陈光心中早已有了主意,在他看来菏泽最大的问题就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大市、工业小市、财政穷市的结构决定了菏泽的发展速度,所以菏泽必须加快工业发展,依靠招商引资,借助外部资本打破菏泽本土的经济困局。

陈光把工商部门的干部“轰出去、撵出去、赶出去”,带领招商团东奔西走、转战南北。

菏泽市县乡三级都成立招商引资专项小组,由各地的一把手亲自挂帅,一半人在家里主持工作,另一半人出去招商。

之后几年菏泽的GDP增长速度飞快,三年分别是13.2%,17.1%和17.2%,经济结构也出现明显变化,工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农业。

在菏泽的十年时间,陈光头发白了,眼睛花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了。

有一次晚上开会陈光讲话讲了两个多小时,为了压住过于激动引发的高血压,他是不是就掏出药瓶吃降压药,不知道吃了多少。

事后陈光突然感到一阵害怕,担心心脏不跳了怎么办,医生诊断后说除了多喝水也没别的办法。

再后来陈光患上严重的失眠症,平均一天只睡四五个小时,经常半夜睡不着就起来写笔记和心得,十年思索、十年心血,陈光记了28本笔记。

2008年,陈光卸任菏泽市委书记的职务,担任山东省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

10年后,62岁的陈光卸下身上所有重担,从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变成一个普通退休老人,可忙惯了的他对突然的空闲很不习惯。

此时移动互联网经济正在飞速发展,陈光像小学生一样摸索着手机并在移动互联网上为家乡酒业发声。

2022年,一篇为安丘市景芝酒业宣传的文章突然在各新闻媒体和网站上流传,文章栩栩如生地描述了景芝芝麻香型白酒的起源和发展,把景芝白酒和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讲述得淋漓尽致,作者正是在家赋闲多年的陈光。

想做一个为民做主,将城市经济从困境中扭转出来的干部很不容易,陈光身上果断、执着和坚持的优秀品质成就了诸城、菏泽,非常值得学习。

参考文献:

《陈光谈诸城“卖光”》

《诸城和它的市委书记陈光》刘健

《陈光_从诸城改革到突破菏泽》吴明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诸城   诸城市   铁交椅   菏泽市   菏泽   资不抵债   铁饭碗   山东省   私企   电机厂   山东   国企   财政收入   国有企业   市长   职工   当年   干部   年轻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