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标准像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要改造小农经济,改善农民的经济政治地位,必须使小私有制变为公有制,要“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大量地存在着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这种经济规模小、生产水平低,带有很大的脆弱性和自发性,因而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态。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合作制思想运用到中国实际,明确提出以合作制改造小农经济,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基于这种思想,毛泽东在全国土地改革刚刚完成后便积极提倡农业合作社。

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五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我国农业的惟一道路是社会主义道路,合作化是对个体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由之路,发展互助合作运动、不断地提高农业生产力是党在农村中工作的中心。显然,毛泽东是把合作化看作是提高生产力水平的途径。

毛泽东十分重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巨大反作用,认为生产关系一经提高,生产力就会得到进一步解放,社会生产也就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所以,为了完成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要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促成合作化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的转变。

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时限问题,一九五三年六月十五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发表讲话时提出需要十五年。但自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在毛泽东“多、快”思想的影响下,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到一九五六年底,农业合作化即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业合作化完成的时间比预想的大大缩短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迅速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实现,国民经济获得发展,毛泽东以及中央和地方的一部分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情绪,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滋生并发展起来。到一九五八年北戴河会议时,毛泽东就已经认为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在这种思想影响下,毛泽东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规划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方向,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具体步骤、途径,其中一些思想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但这一时期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的探索也留下了种种遗憾: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发动“大跃进”运动,试图通过激发人们的热情、通过群众运动加速生产发展,由于无视客观经济规律,其结果却给农业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再如,中国农业合作化的速度脱离了中国农村的实际,农村人民公社化也人为地拔高了生产关系;在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割断了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联系。

毛泽东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对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无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后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实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征程中可资借鉴或引以为戒的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大跃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   中国   农业现代化   小农经济   合作制   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   合作社   道路   思想   农业   社会主义改造   经济   农业合作化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