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和毛主席、周总理并列,建国后职务却不高,这究竟是为何?

他曾与毛主席、周总理齐头并进,共同成立中央军事指挥小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在党的生死攸关时刻,他更是将关键性的一票投给毛主席

他一次次地力挽狂澜,拯救党于水火之中。在革命胜利后,他本该怀揣这些荣誉,去更重要的地方继续发光发热。

但是,却因为各种原因,他逐渐淡出人们视线,不再身居高位,多少人因此感到惋惜。他就是王稼祥。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原因?

初出茅庐

王稼祥出生在安徽。自打上学起,他就是班里的佼佼者,成绩总是数一数二。并且,他不是死读书之人,王稼祥善于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让老师与父母都对王稼祥给予了厚望,认为他将来必成大事。王稼祥也没有辜负众人的期望。凭借优异的成绩和出色的能力,他被选中前往苏联留学

那时候的苏联是“老大哥”,能去苏联留学的人都是国家重点培养的对象,而且还是去到莫斯科这样一个具有多种象征性意义的首都留学。

因此,王稼祥在学成归来后,很快就被授予重任。恰好他在留学期间所学的与马克思主义密切相关,王稼祥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徒,并且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党内的王明对他评价很高,有意栽培王稼祥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王稼祥面对这份殊荣也并没有抗拒,他帮助王明进行了许多决策。

但是,革命的道路终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第三次反围剿失败后,党内出现了极大的争议。以王明为首的派别和以毛主席为首的派别产生了意见分歧。

后来我们都知道,王明推崇的“左”倾主义被历史证实是错误的。可是当时身在局中的人并不知晓,他们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王稼祥又怎么能快速准确地做出判断呢?他的纠结无疑给了王明等人造反的底气,他们擅自剥夺了毛主席的部分权力,让“左”思想一家独大。

迎来转折

幸运的是,第四次反围剿后,这一切迎来了转折。在撤退途中,王稼祥不幸受到敌人的炮火轰击,身受重伤。

虽然及时被安排前往救治,但设备条件有限,无法达成一个完美的手术。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王稼祥咬牙坚持了八个小时的手术。

在巨大的痛苦冲击下,王稼祥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但他身体中残留的弹片却伴随了他终身,这也为王稼祥今后的革命事业埋下了一颗葬送的种子。

受伤后,王稼祥被送往别的地方休养。而毛主席当时被革职,也在那个地方进行休息调整。两人就这样阴差阳错的相遇了,命运的齿轮从此开始转动。

在王稼祥一次次与毛主席的深入交流中,他深切体会了毛主席的革命思想,理解了其中的精华部分,他为自己从前的所作所为感到懊恼。

两人一见如故,成为了知音。在那些日子里,他们互相倾诉着对革命的规划,竟如出一辙,不禁让两人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正是这份扎实的友谊,让王稼祥成为之后首个提出“毛泽东思想”的人。他真正了解毛泽东思想,所以他发自内心的歌颂。

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更加论证了“左”派的错误性。党在此背景下迅速召开了举国闻名的遵义会议,要求全党对此次失败进行反思。

作为被王明一手提拔的王稼祥来说,大家都以为他会把宝贵的一票投给王明。结果却出乎众人意料,王稼祥坚定地把自己的票投给了毛主席。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后,王稼祥、毛主席、周总理三人共同成立中央军事指挥小组,成为今后党的中坚力量。

同时,党的指挥权再次回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不出所望,先带领红军夺得远征胜利,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成立新中国

难居高位

毛主席的成就离不开王稼祥关键时刻的帮助。其实,毛主席并没有忘记王稼祥这个患难与共的战友,他也试图将重任委托给王稼祥。

但是,王稼祥并不是十分适应那种模式。他虽然在苏联有过留学经历,但苏联并不是中国。王稼祥尚未深入群众,无法理解群众的需求

一下子委以重任,不仅难以服众,就是王稼祥自己也十分内疚与人民。他认为凭借自己所学,却不能帮群众解决困难,王稼祥觉得受之有愧。

而且,当时,王稼祥的官位极高,这就注定了他需要每天与各类高官领导打交道,这并不是王稼祥所擅长的事。

长期专注于学术研究的他在人际交往方面能力远远不足。王稼祥自己也感觉到了这个问题,他觉得这个职位对他来说实在是太艰难了。

要知道,王稼祥是个不善言辞、十分腼腆的人。毛主席和王稼祥相遇时,得益于毛主席开朗的性格,两人才有机会交流,否则一辈子也说不上几句话。

王稼祥倒觉得不如辞去了这官位来得自在。毛主席也看出了他的困难,自然不再选择挽留他,转而给他安排了另一个较轻松的职位。

可是,麻烦又来了。由于王稼祥曾经与王明特殊的关系存在,导致许多他的部下都对王稼祥心存芥蒂。

同志与同志之间若是心存怀疑,那么革命事业必将受阻,难以进行王稼祥又怎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纵使他自己清楚,他从未公开支持过王明的思想,在惶惶人心面前,这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王稼祥不再挣扎,还是选择离开了这个岗位。

毛主席见状,只好将他安排在了外交工作岗位上,让他成为中苏外交大使。但是,问题又来了。

外交大使也是一份十分辛苦的工作,不仅要在两国之间飞来飞去,还要迎接宾客,准备招待,有时常常要忙到深更半夜。

第四次反围剿后落下的病根让王稼祥不能长期支撑自己的身体,他渐渐虚弱起来。王稼祥又意识到,这样下去,迟早耽误重大事项的进程。

几番思考后,王稼祥还是以大局为重,选择了退居幕后,不再活跃在官场上。他这曲折的一生,即将迎来尽头。

结语

王稼祥在1974年与世长辞,在安稳的晚年中永远闭上了眼睛。他饱经沧桑,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外交事业增添了辉煌。

国庆节的到来让我们再一次悼念起了一位位为国鞠躬尽瘁的英雄们,王稼祥便是其中一位默默无名的英雄。

我们生在国旗下,当不忘那段艰难岁月,永远铭记烈士们的美好期望,用自己的力量去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更好的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遵义会议   苏联   官位   派别   毛泽东思想   党内   马克思主义   重任   所学   中国   外交   职务   群众   事业   思想   地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