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子误国!国家终于出手,人民日报痛批了谁

前言:

作为公众人物,艺人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外界的密切关注。

然而近些年来,一些艺人接连被爆出负面新闻,令人大跌眼镜。

他们涉嫌的问题包括偷税漏税、销售假冒商品、欺骗消费者等违法行为,严重触碰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这些老艺人曾广受好评,如今却辜负了公众的信任。

他们究竟是何时开始走上歧途?

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为所欲为,不再有底线?

让我们来逐一剖析这些明星的背后想法。

潘长江:我说了算

谢孟伟凭藉电视剧《小兵张嘎》一炮走红后,转战网络直播平台,依靠夸张表演博得大量粉丝。

他给粉丝取了“嘎家军”的称号,称呼他们为“家人”。随着粉丝数量攀升,谢孟伟也加入直播带货的行列,开始在直播间销售商品。

然而好景不长,谢孟伟很快因销售三无产品而被粉丝们质疑。这场危机导致“嘎家军”纷纷向直播界大佬潘长江求助,希望他出面劝说谢孟伟。

潘长江二话不说便在直播间连线了谢孟伟,一边摇头叹息,一边语重心长地说:“伤害粉丝家人是不对的,网络收入难以掌控。”

谢孟伟表面上诚惶诚恐,向观众致歉许久不再卖假货。粉丝们欣慰地以为风波平息,哪知潘长江接下来的举动令人大跌眼镜——他自己也开始在直播间销售同样的假酒产品!

原来,潘长江把谢孟伟当踏脚石,先博取粉丝的好感和信任,再趁机捞钱。

他的道德批判不过是虚伪表演,真正的目的只是牟利。谢孟伟立刻爆发,与潘长江翻脸决裂。这件事也被网友戏称为“潘嘎之交”。

作为老戏骨,潘长江靠《举起手来》《武松》等经典角色在娱乐圈混迹多年。

他本可以安度晚年,享受观众的尊重。但直播带货的巨额利润诱惑了潘长江,让他不惜抛弃公众形象,不再顾及底线。

或许,在他内心深处,潘长江早就厌烦了“老艺术家”的标签,渴望证明自己还可以在新的领域一展身手。只是他选错了方式,也埋下了日后被道德批判的种子。

事实上,潘长江在娱乐圈混迹多年,看惯了明星的腐朽堕落。他认为只要自己有一定的名气和人脉,就可以为所欲为而不受质疑。

潘长江事业的成功让他自满、目中无人,不把任何职业操守和底线放在眼里。

或许潘长江心中早就对娱乐圈的虚伪腻味了,这次直播带货只是他发泄不满的借口。

无论如何,潘长江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损害了自己的社会形象,他想要重塑声誉恐怕难上加难。

陈赫:朋友就是钱

陈赫因《爱情公寓》一角走红后,多年来鲜有代表作。

他逐渐把工作重心转向娱乐公司和商业代言,还以“表舅舅”的身份结交如邓超、林更新等一线明星。

依靠这些朋友的带动效应,陈赫创办了火锅连锁品牌“聚贤庄”。

每次新店开业,陈赫都会召集圈内好友助阵。这些大牌明星的出现吸引粉丝前来打卡,让聚贤庄一时间声名鹊起。

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连锁店的食材采购和制作工艺参差不齐,导致口味、卫生标准都存在问题。许多顾客只来一次就不再回头。

更要命的是,聚贤庄频繁出现食品安全事故,甚至被组织起来的顾客举报到关门。

陈赫迅速宣布退出股东,摆脱这家连锁店。后来许多加盟商户抗议陈赫开出的高额加盟费和存在的税务违规问题。

陈赫靠明星朋友圈子起家,却忽视了餐饮本业的管理。他想借着聚贤庄来证明自己不仅能红,还能挣大钱,让更多人羡慕他的人脉资源。

可惜计划没能如愿,反而被消费者识破了真面目。陈赫不得不选择保全形象,将连锁店抛诸脑后。他在朋友面前仍然风光,但公众的批评声一时半会儿平息不下来。

其实,陈赫创办聚贤庄的动机并不单纯。他想借聚贤庄来彰显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不仅能红,还能在商业领域独当一面。

陈赫心中一直存在着要超越其他明星的想法,他渴望能在娱乐圈站稳脚跟,成为可以与一线明星平起平坐的人。

也许正是这种虚荣心作祟,导致陈赫轻信了朋友的言语,没有认真考量餐饮行业的艰辛。他更在意风头,而不是品质。

这种轻敌心理才导致日后连锁店被消费者拒绝。陈赫最终不得不主动放弃股权,以保全自己在娱乐圈的地位。

这对他的精神打击不小,要重新建立公众形象恐怕任重而道远。

邓伦:星途坎坷

邓伦演艺生涯起步时,只能出演些配角和无名小卒。在剧组受排挤也是家常便饭。

许多年过去,邓伦终于慢慢积累知名度,但他不会因为有了人气就高人一等,还亲自担当过好友的婚礼伴郎。这种谦和的态度让他赢得“邻家弟弟”的美誉。

而今年3月,邓伦被爆出偷逃税收超过1亿元。粉丝一边表示难以置信,一边指责经纪公司的财务人员应该为此负责。

邓伦本人也发布道歉,但仍遭遇各平台封杀。多年来,邓伦一直励志要在娱乐圈混出一番天地,结果却栽在了税务问题上。

其实,邓伦的父母都是军人,家教极为严格。他本人也曾表示绝不会让大家失望。

可就是这样一位有正义感、守规矩的演员,最终也难逃偷税的宿命。

也许是经纪团队出了问题,也许是规则条文复杂,亦或是邓伦想在商业利益上与其他明星争一争高下,才忽视了底线。

无论如何,邓伦彻底失去了公信力。他不再是公众心目中的道德标杆,反而成为娱乐圈的负面教材。

尽管粉丝们仍抱残存希望,但邓伦要洗清这些阴影,恐怕需要付出几倍努力才行。

邓伦本人在这件事中也难辞其咎。他太过于轻视税法,认为像自己这样小有名气的演员,税务部门不会过问太多。

另一方面,邓伦也想赚取更高收入与一线明星争一争高下。这种在经济利益面前丢弃职业底线的想法让他难逃法律制裁。

现在邓伦突然从公众偶像跌落至民众口诛笔伐的境地,对他的打击之大可想而知。

他一直以正气形象示人,现在却要在道德故事中扮演反面角色,这让他难以承受。

邓伦想要重整旗鼓,恐怕需要不断反思,检讨自己在事业和金钱面前丢失底线的原因,才能重新出发。

吴谨言:不服管教

吴谨言最近因多次爽约央视采访而引发舆论批评。起初,吴谨言的团队声称是因为场地问题取消了采访。

但随后有消息称,央视工作人员多次奔波才获得吴谨言采访机会,结果却被单方面爽约。吴谨言的行为被认为是“耍大牌”。

面对网友的质疑,吴谨言发表道歉,表示会吸取教训。然而公众的不满远未平息。

大家痛斥吴谨言浪费央视工作人员时间和精力,损害了节目制作进度。吴谨言刚在一档娱乐节目露面,就遭遇了观众的冷遇和批评声浪。

其实,吴谨言并不是娱乐圈的新人,应该很清楚央视的分量。之所以还会反复爽约,主要是吴谨言并不把央视放在眼里。

在她看来,央视需要明星作亮相,明星可以任性。再加上吴谨言的粉丝为她撑腰,她就更加我行我素,不把任何采访视为要务。

这一次公关危机,也许会让吴谨言认识到大众舆论的力量。但要改变她长期形成的藐视央视的态度,恐怕任重而道远。

公众对她的印象更多是“恃宠而骄”,而非“礼貌谦逊”。想要重塑形象,她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反思。

其实,吴谨言之所以反复爽约央视,主要是受粉丝的捧场和娱乐公司的纵容。

长期被粉丝捧上天,吴谨言自我感觉良好,认为自己已经是一线明星,不需要太在意央视的权威性。娱乐公司又为了迎合吴谨言,放任她任性妄为。

在这种环境下,吴谨言养成了不把任何独立机构放在眼里的坏毛病。

她需要认识到,粉丝的喜爱也好,娱乐公司的支持也罢,都无法超越国家机构的权威。

否则,她想重塑正面形象无异于痴人说梦。现在吴谨言需要反思错误,调整状态,通过更专业的工作态度取悦公众,而不是依靠耍大牌来博取眼球。

结语:

时过境迁,曾经德高望重的老艺人也有沦落的一天。他们不再自律,而是顺应利欲的诱惑。

还有小生面孔,一夜走红后便目空一切。时下年轻偶像更有不把专业机构放眼里的倾向。

这些明星何时才能改邪归正,重拾公众的信任?

我们呼吁他们在失去底线前及时止损,否则评论声一旦形成,想要再翻身难如登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人脉   人民日报   戏子   放在眼里   连锁店   底线   出手   艺人   娱乐圈   央视   公众   采访   粉丝   道德   形象   明星   朋友   国家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