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毛主席“穷游”寺庙,方丈留下2个预言,没想到成真了

“若不出家,除非一生不见哭声……方可平安余生。”

这是《红楼梦》里一癞头和尚对林妹妹的预言,没想到一语成谶。

诸如此类预言在文学著作中数不胜数。而在现实里,人们对于“预言”的态度往往不一。

事实上,毛主席在年少的时候,也曾有过一段奇遇。

一次穷游,两个预言,三人相对,默默无言……

年少有志在四方

“青春没有售价,硬座直达拉萨!”这是当代年轻人颇具热血的一句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在自己的方寸之地,兜兜转转,难免无聊身疲。

所以说,越是少年,越要趁着年轻出去走走,既能博览祖国河山,亦能开阔眼界。

年少的毛主席就已经思想超脱,在他看来,学知识就不该只局限在纸笔之上,迈出步子出去走一走更有大用。

“闭门求学,其学无用。”若不入世去看那人间疾苦,文章写得再漂亮也是一纸空谈。于国于民都毫无用处。

于是毛主席约了萧子升一同游学,这是他的同窗好友。

二人一拍即合。

这两个青年朝气蓬勃,又别出心裁。

花钱出游,那无非是博览美景,风土人情只能是雾里看花,隔着纱帘看不清楚。倒不如直接“穷游”,真正以底层的角度,去体验世间百态。

说走就走,穷游开始。这时的他们,还不知道这次结伴“穷游”,将遇到什么奇人轶事。

长沙到益阳,九百多里路途,二人相互照顾,同吃同住,友情上愈发深厚。

途经达宁乡时,二人一起拜访了何叔衡。

“我们一路从长沙走过来的,身上没有黄白之物,倒像两个叫花子。”

听了这话,何叔衡又惊又奇,心里还有些佩服。

“当真是书生意气!换做旁人必定想不出如此点子!”何叔衡知道,这是两位心有丘壑的年轻人,年轻时就有这等毅力,今后的成就绝对不会小。

寺中与方丈品谈

毛萧二人并没有久留,不久后,他们就拜别了何叔衡,继续前行。

这一天,他们来到了一座寺庙。“密印寺。”毛主席手扶住帽子,向那建筑看去。

天已经擦黑,月亮隐有上升之意。

“子升,如今天色已晚,不如借宿一晚?”

“正有此意。”

山路坎坷,摸黑前进十分不明智的。面对开门的小沙弥,两人见礼后便说明了请求。

那小沙弥上下打量了一下二人装扮,看着不像坏人,就将他们引进了后院的空置厢房。

不一会,那和尚带着纸纸笔进来,说要毛萧二人写下姓名,据说,是要拿去给方丈过目。

既是借宿,自然要去主人家那里过个明路,于是二人十分爽快就写下姓名。

谁知这姓名交上去之后还有后文。带话的小和尚说,方丈想见一见二人。

面对方丈的会面邀请,二人欣然同意。

游学的目的本来就是游与学,能够与各界人士交换心得,再好不过。

一番收拾,二人进入了方丈的禅房。

没想到这方丈却准确说出了二人的名字。

只见这方丈略一抬眼,眼睛看向毛主席,施施然地开口:“你就是毛泽东吧。”

又将目光转向萧子升,“你是萧子升。”

二人暗中交换了一个眼神,都在对方眼里看到了不解。

虽然二人主动递交了名字,但这位老方丈是如何让一个照面就对上了号?

见状,那老方丈伸手捋一捋胡须,示意二人就坐。

“二位虽都气度不凡,但下笔的风格是大有不同。老话说字如其人,这并不难。”

见二人面上疑惑不减,他又道:毛施主一个字占三格,而萧施主一个格写三个字。其中道理,老衲明白。“

主席注意到,这方丈的禅房中,不只有佛学著作,还有许多哲学书籍,如老庄等等。他暗暗想道,这老者不简单。

二人掩下惊讶,都惊叹于老方丈的观察入微,心中佩服不已。

老方丈示意二人坐下,先对萧子升开了口。

“我观萧施主是个有佛缘的人,可愿意留在寺中一起修行?”

萧子升略感吃惊,当即婉拒。

自己正值青春,胸中抱负未曾实现,又不曾娶妻,若是就此出家,不仅是自断前程,也辜负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也许是方丈在开他玩笑。

听了这话,老方丈却摇头叹息:“施主不愿意留在山中,日后也难留在国土。”

看方丈的语气,似乎前一句话不是玩笑。

萧子升严肃了表情,还想追问,方丈却喝起茶再没开口。

不久后,方丈又转向毛主席,“佛教在这片土地昌盛了数千年,以毛施主所看,是什么缘由?”

“大概是一种哲学。”

“言之有理,却言之不全。”

“佛教在向众人传扬世间真理,除此之外,古代帝王都有信奉宗教的天性。”

“这不是天性,是维护统治,驯服百姓的方式罢了。”毛主席回应道。

老方丈依然坚持:“定然是有宗教天性的,你瞧唐朝盛世之后,儒释道三家共存于世,如果没有帝王的许可,是不可能如此和谐的。”

毛主席点了点头:“宗教之间和谐,民众各有各的信仰,对国家安定也是一桩好事。”

辩论便是如此,当观点不同,双方都有自己的依据,不必非要争个脸红脖子粗,顺着话题研究下去即可。

老方丈看了看毛主席,半晌才开口:“毛施主,中国的佛教以后还能不能存在,就看你的选择了。”

彼时的毛主席还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哪里会想到以后的自己会成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呢?所以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能决定中国佛教的去留。

只是命运的齿轮,从此刻起,已然开始转动。

老方丈说完后,不愿意再细谈。

毛主席和萧子升只好礼貌拜别,回到房间休憩,等待明天踏上新的路程。

新的征途与分道扬镳

二人的游学很快迎来了尾声,二人虽然是无话不谈的好友,但是在后面的政治理念上,却产生了分歧。

意见相左,是朋友之间产生嫌隙的开端。

与朋友之间的交往,可以志趣不同,也可以性格相反。一对友人,不会因为用餐的口味不同分道扬镳,也不会因为喜欢独处或是群居分道扬镳。

人们只会因为三观不合,理念不和而走向分开。

比如,一个人说家暴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而另一个人说家暴也很正常,忍忍就过去了。这是谈不来的。

而在那样的年代,最大的分歧就是政治理念。毛萧之间的问题无法调和。

政治理念不同,他们就有可能加入不同的阵营,甚至再见面的时候,是以敌人的身份。

事实也的确如此,萧子升是个书生,他希望用教育来感化世人。鲁迅先生当初弃医从文,也是希望用笔杆子敲醒世人。

但是毛主席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中国积弊已久,只有革命才能给中国换血,只有枪声才能震醒昏睡的国人。

主席的思想,在历史的洪流里一遍遍地得到了证明:枪杆子底下才能出政权。

再次相见,二人之间已有了一层坚硬的隔膜。

青年时的秉烛夜谈,遨游文学世界,已经成为历史。

后来萧子升选择了国民党,毛主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拥抱了马克思主义。

1921年3月,萧毛二人爆发激烈讨论。

“去穿你的长袍马褂吧!”毛主席大动肝火,二人就此形同陌路。

这场针对改造中国的争论,成为二人分离的导火索。

据悉,萧子升留在了法国,继续他的文学事业。竟真如老方丈所说的那句:“施主难留国土啊。”

这似乎也是毛主席一生的痛,年少时曾一起许下凌云志的好友,如今已分道扬镳,形同陌路,就算再相见,也是相对无言。

物不是,人也非。

能证明这段友谊的,只剩下偶然回顾往昔时的一声叹息,这叹息提醒着——他们曾经秉烛夜谈、共赴理想。

而毛主席在新中国成立后,对于中国的宗教信仰也是十分包容。正应了那句中国佛教的存亡,由他决定。

结语

振兴中华的道路,如同大浪淘沙。直到遍地生金,熠熠生辉。

传言说,这些伟大领袖身上,都有些玄之又玄的奇遇,然而不论真假,方丈的确慧眼如炬,智慧过人。

深切怀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方丈   宁乡   禅房   佛教   沙弥   施主   长沙   分道扬镳   寺庙   中国   成真   天性   年少   没想到   宗教   理念   好友   政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