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再崛起!中国正在发生第4次战略巨变,6亿人的命运将被改变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个“关注”并在评论区留下您宝贵的意见和观点。让我们一起纵观天下大事,品读社会人生!


曾经,属于北方经济的伤痛,尤其表现在东北。

一部电影《钢的琴》,展现了东北工人下岗失业的窘迫。

他们是共和国的长子,中国重工业的基础,是中国时代的产物,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重工业的东北仿佛被人遗忘,钢铁与黑色混合而成的土地上,满是下岗工人落寞的身影。

一首歌《我的歌声里》,这首歌与东北人的唯一联系在于,创作这首歌的歌手曲婉婷,是其母亲用贪污来的东北工人下岗安置费培养起来的。

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寒冬里,无数失去生活来源、为祖国辛勤一辈子的东北工人家庭再也没有熬过这个寒冬。

北方之痛,正如东北之痛。

然而北方之崛起,也从东北身上可以窥见一二。

就让我们沿着从东北到华北再到西北的路径,去看看过往在经济发展中相对滞后于南方的北方,会否会再次崛起。

未富先老?人口流失?属于北方的共同阵痛

2022年,全国的人口出生率为6.77‰,纵观全国各个省份,北方省份尤为突出。

例如黑龙江、辽宁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江苏、上海等发达地区,排名最低的全国10个省份中,北方省份就占了半数。

而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各省份65岁以上人口占比排名中,前8个全部都是北方省份和直辖市。

因此,在北方省份生育率走低的驱使下,“未富先老”的问题十分突出。

作为全国的人口占比大省、资源大省、农业大省的北方,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没有因人口资源而获得发展红利,反倒因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而陷入社会瓶颈。

同时制约北方省份的,就是人口流出问题严重。

2022年全国30个省份的人口流出数据中,内蒙古、山东、陕西、吉林、河北、甘肃、黑龙江、河南都成为人口净流出大省。尤其是河南,全年流出1610.1万人。

要知道,支持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根本就是人口。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广泛普及,具备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如果无法留在北方,留在家乡,那么当地势必会陷入就业无法支持养老的困局当中。

以创造就业岗位最多的第二产业为例,截止2022年,全国各省份第二产业产值排名前12的省份中,有8个是南方省份。尤其是江苏与广东,第二产业产值与其他省份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

更扎眼的是,作为新中国早期的工业之子,东三省如今的工业产值却只能在全国排名倒数,例如黑龙江的第二产业产值连广东的十分之一都不到,这怎么可能通过创造就业岗位,吸引东北的年轻人们留在当地呢?

而人口与老龄化困局的根源,在于南北经济发展的巨大差距。

2000年到2019年南北方人均GDP图表

通过统计南北方人均GDP从2000年到2019年的年均增长率可以看出,从2000-2019年,南北方GDP和人均GDP均在增长。

从具体数据比较看,南方GDP总量一直高于北方,北方GDP平均增长率为12.04%,南方GDP平均增长率为13.46%,说明南方经济增长要整体优于北方。

若是对比2008-2019年的GDP增长率,北方为9.36%,南方为11.64%,从宏观数据层面证实了近年来北方经济增长缓慢,动力不足。

通过对2000-2019年我国南北经济的分析,从宏观经济指标上看,目前我国南北经济差异呈现出三个特点:一是经济总量“南多北少”,二是人均经济水平“南高北低”,三是经济增长速度“南快北慢”。

那么,南北真正拉开差距是什么时候呢?

如果我们比较南北的历年市场化情况后就会发现,2009年成为南北彻底拉开差距的一个年份。

伴随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北方受到的冲击较南方更大,恢复也更加困难。其个中缘由也不难理解。

北方相对南方,市场化程度较低,西北、东北等对自然资源依赖较重,而资源贫瘠的地方,本来就很难吸引民间投资,如果当地政府第二、第三产业无法带来更多税收帮助公共财政投资当地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话,那么当地就只能陷入投资不振的境地。

比如说山西,作为一个煤炭资源大省,当相关资源被“煤老板”们开采殆尽后,这些“煤老板”们非但没有将赚来的钱继续在当地投资增加就业岗位,反倒是个个加入炒房团,想在过去的房价飙升中分一杯羹。

于是最终留下的一个千疮百孔的山西,也成了无数北方资源城市的缩影。

南北差异,不仅是地域间的差异,还是中国发展不平衡的体现。

而新中国成立后,先后进行了3次大的战略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的第4次战略调整,能够成为解决南北差异的“良方妙丹”吗?

第四次战略转型:“双循环”和国内大市场要如何缩短南北差异?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三次战略转型分别是:

第一次是为应对美西方全面封锁,以人民公社制度为核心的集体所有制制度。这项制度成功度过了中国一穷二白的起步期。

第二次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表现的混合所有制制度,依靠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中国迅速成长和崛起。

第三次是进入21世纪后,以振兴三农为起步的生态环保战略,彻底改变了中国过往粗放型高污染和唯GDP论的发展方式。

如今,当中国提出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和构建统一大市场时,这项战略的着眼点之一,就是要解决南北逐渐拉开的差距。

要理解解决南北差异的中国第四次战略导向,首先要从多个产业角度去理解中国的双循环和统一大市场的出发点。

双循环战略的出发点在于维护中国供应链的安全。

这个很好理解: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逆全球化趋势在全球蔓延,美国等西方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科技封锁。

疫情过后,中国的外贸不断受到冲击,过往以出口导向为核心的发展模式必须转为依靠中国自身的庞大的消费市场。

同时,中国还必须修好“内功”,靠着供应链上下游的国产化确保产业不因“卡脖子”而被制裁损失。

那么,想要保证产业链安全,就必须分工明确,改变过往各省份间“同质化”严重甚至是同产业恶意竞争的情形。

而这,正是中国缩短南北差异的要点所在。

首先从南北对比中我们要明确一个事实:在某些产业上,南方,尤其是南部沿海城市较北方确实有优势。

例如我们以第二产业为例,广东、江苏确实是相较北方有更加成熟与可靠的产业集群。

就拿中国目前正在突破的芯片产业链来说,海思、长江存储、中芯国际等都在南方。

而除了富士康作为手机下游加工业在河南有工厂外,其他的手机核心制造工厂鲜有在北方的。

而吸引这些附加值高的制造业入驻南方的原因,除了当地的营商环境、地理位置、科技人才等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相关产业在南方已经有相当成熟的集群,但在北方却刚刚起步或者有所欠缺。

那么对于北方来说,在过往的相同赛道上超越南方的确困难重重,北方想要在经济上拉平与南方的差距,就必须另辟蹊径,或者依托新产业链,在全国大市场的统筹调配下,成为产业链的一端。

对于华北来说,这里是北方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和北方第一、第二产业最发达的地区。

从辽宁到京津再到山东,有几乎占全国三分之一的海岸线和多个出海口。在全球贸易收缩的情况下,华北就必须依靠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另辟蹊径。

对于东北来说,虽然有早期的工业基础,但时过境迁,东北发展的困局在于工业左支右绌。

以辽宁为例,2022年辽宁的主要工业品当中,重工业产品占据绝大多数。例如乙烯399.5万吨,水泥3838.4万吨,平板玻璃5311.1万重量箱。

这里面乙烯是重要的石化产品,可以生产多种下游石化产品,其中最多是用来生产PE(聚乙烯),作为发达国家的美国也大量生产乙烯,2022年美国和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乙烯生产国,产能都在4000万吨以上,遥遥领先其他国家。

但是辽宁的轻工业就不太好看了。唯一上榜了辽宁省统计公报的就是光缆,2022年我国光缆产量为34574.5万芯千米,辽宁占比为3.1%。

所以对于东北来说,坚持重工业基础,发展轻工业是当前的主攻方向。

对于西北来说,情况比较复杂。首先西北情况不一,有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也有资源匮乏的地区。

对于这里,要依托国内大市场,通过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通过乡村振兴从农村开始把西北先发展起来。

西北没有东北的重工业基础,也没有华北的人口,加上自身资源禀赋不足,西北的发展之路只能是从农村开始。

这样,从东北到华北再到西北,通过贯穿中国北方6亿人口的双循环和国内大市场战略,来缩短南北差异,早日实现地区均衡和共同富裕,还是未来可期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中国   双循环   战略   华北   重工业   辽宁   巨变   产业链   乙烯   省份   差距   差异   人口   命运   发生   产业   全国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