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马寅初没有提出人口论,没有实施计划生育,如今中国会怎样?

本文素材来自于网络,若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或存在侵权行为,请联系删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手动点击右上角“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2016年,我国出生人口1786万人,创新世纪以来最高水平。

但此后,我国年出生人口进入了持续下降的周期。

到2022年,我国出生人口仅为956万。

那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这是数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这一系列数字表明,我国正在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增长停滞。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在此背景下,社会上质疑计划生育政策执行情况的声音越来越多。



很多人不禁疑惑:

“如果马寅初没有提出《新人口论》,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今天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马寅初与新人口理论

计划生育的理论基础是我国经济学家和马寅初于1957年《新人口论》首次提出的。

作为时刻关注国计民生的社会学者,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深耕人口研究领域。

因此,他有着扎实的学术积累和非凡的洞察力。



马尔萨斯



马寅初对中国人口过度膨胀的担忧很大程度上受到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影响。

马尔萨斯认为,古代人类社会的不断兴衰与人口变化密不可分。

不受控制的人口膨胀最终会导致人口与有限资源的冲突。

这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溃以及随后的战争。

这一理论近代传入中国以来,影响了许多中国政治家。



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马寅初首次明确提出控制人口膨胀的建议。

不过,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除了邵力子这样的少数王牌之外,这种说法的追随者寥寥无几。

当然,这主要是受到当时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的影响。

为了迅速恢复因二战而大量减少的人口,苏联在战后推出了许多生育激励措施。

试图鼓励全国人民多生孩子,丰富人口。

有道理的是,这种想法在经历了数百年战争的中国也很流行。



但马寅初并不同意这一点。

苏联没有讨论(人口问题),所以中国也不需要讨论。这完全是教条主义!实事求是是违背毛主席的思想原则的!

马寅初提出这个想法主要有两个原因。

首先,中国的国土面积比苏联小很多,理论上养活的人口不可能比苏联多很多。第二是当时中国的人口已经远远超过了苏联。



1955年,苏联人口只有2亿左右。

此时,中国人口已增至六亿。

它的国土面积比苏联小得多,但人口却比苏联多得多。这充分说明了中苏国情的巨大差距。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如何复制苏联的经验呢?

就这样他开始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姚猛

一是当年6月,他正式向全国人大提交关于人口问题的提案;

然后在七月他发表了《新人口论》关于《光明日报》的文章。

他在文章中尖锐地指出了人口过度膨胀与先进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巨大矛盾。

马寅初认为,中国要发展生产力,提高人们的劳动生产率,首先要控制人口,其次要筹集资金。

国家更重要的任务是把人口工作着眼于提高人口素质。

即集中有限的资源来提高公民的整体素质。



为了检验人口扩张的重要性,马寅初曾经做出过一个经典的预测:

如果中国不干预的话,5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到26亿。

这显然是一个超出了当时中国生产力预期和陆路运输能力的数字。

当然,当一个全新的观点提出时,质疑是在所难免的。

1957年4月,马寅初在北京大学讲授相关学术思想。



广场上一个学生站起来问道:“马先生,您是哪一匹马?是马尔萨斯的马还是马克思的马?”

对于这样的质疑,马寅初并没有太多情绪波动。

他微笑着坦言,自己的观点与马尔萨斯的观点有根本不同:

马尔萨斯学说的出发点是掩盖资本主义政府的错误措施;

而我开始提高人们的整体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可以说,从这个时候开始,马寅初和他的新人口理论对我国未来的生育政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

事实上,除了马寅初之外,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也开始关注人口过快增长的问题并加以警惕。

1953年,中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中国人口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估计4.5亿人增加到6亿人。

而且这个数字还在以极快的速度增长。



在当时生产力相对落后和综合国力的压力下,控制人口的思想开始出现。

1954年中央会议上,周总理、邓小平等领导人明确提出“党是为了计划生育”。两年后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理首次在党的正式文件中确认了这一立场。

但需要注意的是,此时官方文件中的措辞仍然是“适当节育”。

直到1956年,他接待了南斯拉夫妇女代表团。



在当时的谈话中,毛主席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出了“计划生育”的概念;

他还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像物质资料的生产一样,必须有计划、协调发展”。

接下来是三年的自然灾害。

毛主席亲眼目睹了人民生活的艰难处境,认识到尽快在全国开展计划生育工作的紧迫性。

1962年,国务院《关于认真提倡计划生育的指示》以正式文件的形式重申,计划生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既定国策。



针对同志们关心的问题,毛主席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澄清我国的计划生育与马尔萨斯的机械人口论的区别。

这对于帮助全国人民正确认识和看待计划生育国策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项工作,以毛主席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也制定了许多准备措施。



例如,根据国家五年计划,还制定了计划生育十年计划。

这样,我们就可以有效规划几年试点、几年推广、几年普及,并分步实施。

又如,发动基层群众,组织地方群众团体,公开宣传这一国家政策。

相信人民推动新政策的力量。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感受到巨大人口压力的新中国也加快了计划生育的步伐。



1973年,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正式成立。

同年,计划生育正式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毛主席亲自在国民经济计划草案中加上了“必须控制人口”的提法。

据后来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拥有9亿多人口的中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巨大压力。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均口粮数量甚至比1955年还要差。



随着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人均占有的各种资源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这足以说明当时我国人口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平心而论,在全面实行计划生育的20世纪80年代,这项国策是基于当时国情的理性判断。

这个毋庸置疑。



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后,人口指标与现代化目标相协调;1979年中央会议上,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提出“鼓励一对夫妇独生一个孩子”的倡议。

至此,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开始实施。

那么计划生育有什么影响呢?

如果中国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现在的情况会怎样?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中国会怎样?

一切都有两个方面。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问题。



尤其是计划生育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客观地说,如果中国不实行计划生育,其社会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

从效益上看,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我国目前劳动力将更加年轻化,人口结构会更好。

从计划生育实施的年份来看,其对人口影响最大的应该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生的年龄段。

当前,他们是我国社会生产和建设的主力军。

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根据专家根据生育率变化测算,我国目前人口约为20亿。



这意味着我国将新增约6亿青年就业人口。

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商品产能过剩的时代,这6亿年轻人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一方面,劳动力年轻化将为我国工业注入更多活力。

我国工业规模和产值将不断提高。

而且,在规模效应下,我国所有生产环节的成本都降低了。

这无疑将提高我们行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更多的人口也意味着更多的消费和更大的消费市场。

在经济靠消费拉动的时代,这无疑将使我国因国民需求的增加而在国际贸易体系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如果生育率不受到人为影响,我国目前的人口结构在自然条件下将处于较为有利的状态。

新增6亿青壮年人口,将有效缓解我国老龄化进程和沉重的社会养老压力。



看来,在不实行计划生育的中国,今天的很多问题都是很容易解决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国还可能面临其他方面的挑战。

首先,它仍然是高层领导人首先做出节育或计划生育决策的关键问题。

即人口过多与资源有限之间的巨大矛盾。



如上所述,20世纪80年代初,庞大的人口导致我国许多人均资源指标下降。

如果这种情况在未来二十年继续恶化,到本世纪末我国的国民生活条件可能会比几十年前差很多。

这显然不是我们建设新中国的初衷。当我们谈论新增的6亿年轻人将大大加剧失业问题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

工业时代缺少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口;

他们是具有基础教育和良好技能的工业人口。



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区别。

正是这种差异,使得中国在与印度、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其他人口稠密地区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果资源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人口的增长无疑会减少人均资源配置。

这将直接降低人口素质。

质量的下降和数量的增加,对于中国工业来说很难说是福还是祸。



不仅在工业领域,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我国都将面临质量下降的挑战。

如果单纯利用现在的条件,再增加6亿人口,考虑一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是否还能达到今天的发展高度。

今天有14亿人口,我们经常抱怨中国社会的内卷化。

那么,与20亿人口的竞争,内卷化恐怕会更加激烈吧?

14亿人口,仍将存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资源分配不均、不足等问题。



那么,20亿人口中,有多少人上学困难、就医困难?

一个更加复杂和不稳定的中国真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吗?

据专家统计分析,2023年我国人均GDP将达到约1.3万亿美元。

这是让很多发展中国家感到不安的门槛,也就是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

能否跨过这个坎,对中国的未来非常重要。



但如果我们的人口是20亿,那么实现这一目标总共需要26万亿美元。

这个数字比今天的美国还要高。

当然,中国需要更多时间来克服这一障碍。

这将为我们的国家命运带来巨大的变化。

结论

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没有人能准确预测几十年后会发生什么。



四十年前的领导人只能根据当时的情况和掌握的信息做出决定。

因此,在很多人口问题出现的时候,过多地纠结最初的决定是对是错,没有多大意义。

更明智的做法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用务实的政策解决影响年轻一代不愿生育的症结所在。

比如高房价、昂贵的育儿费用、过大的社会工作压力、低工资等等。

对于我们这个国家来说,解决这些问题比纠缠于过去的决定更有意义,以应对当前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0

标签:人口论   马尔萨斯   计划生育   苏联   国会   生产力   中国   人口   观点   理论   我国   世纪   工业   社会   国家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