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如黄金:但你却不了解信用背后的运作逻辑

有三个小伙伴读了我关于俄乌战争的最后一篇故事发来私信问了同一个问题,「欧美那么强势,他赖账不还别人也不能把它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还?」,这个问题其实还有点复杂,我尽量通俗的让你明白为什么必须还钱,信用到底有多大价值。

这里的「信用」不是「人无信不立」的个人行为,它是一个经济体存在的必须。苏联让我们还钱,我们那时候穷得连裤子都没有,为什么不赖账?还要全国人民宁愿饿着肚子,折算物资也要把钱还了,这里面不全是滴水之恩的问题。国家之间只聊「一衣带水」就太虚了。「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聊点干的比较有意义。



经济学怎么理解「信用」

我在上学的时候,西方经济学老师讲过一个「美国财长汉密尔顿」的故事,对我影响深远。今天我就从这故事开始和大家聊聊在经济学家眼中的「信用」是什么。

美国独立战争时,为了筹集钱和英国打仗,就发了大概5400万美元的公共债务。这笔钱今天看来不算啥,但哪个是就是天文数字,这种独立战争就算打赢了,战争红利仅仅是「自由」。英国也不给你赔款,债就在那里放着,基本没有办法还。况且天天有人去找联邦政府催债,政府也烦就躲着不见。

问题还是需要解决,于是大部分议员主张这个钱咱就别还了,但是第一任财政部长汉密尔顿主张这个钱必须还,他说,钱必须还,现在还不上以后也要还,只要一直还信用就会上升,信用有了就可以借出更多的钱了。这番话道出了「经济社会」信用的真理:我还钱不是为了还钱,而是为了借更多的钱

所以在汉密尔顿的经济体系中,「适量的债是一种对国家的恩赐」。只要国债的回报率足够高,富裕阶层就会购买,这些富裕阶层变成政府的债权人,他们就与政府建立了牢固的利益关系,政府也会变相的得到最有力量阶层的支持

这种制度更像股权投资后的利益合伙人,大家一起搞钱的商业帝国,这么来看,美国其实是「公司」,它讲的信就是「利益之信」。于是在汉密尔顿的「旋转门计划」之下,美国很快解决了当时的债务危机。



金融是认知差和人性的博弈

当你理解了经济学中的「信用」和日常生活的「诚信」不同的时候,你就需要明白金融运作的另一个道理,「君子可欺之以方」。这句话的原意大概是,「君子可以被欺骗,但是不会被愚弄」,于是就有了对付君子的方法,「欺骗」而非「愚弄」。

再讲个故事。遥远的民国,有一家叫「植物财富」的公司是这样运作的。我要做木材生意缺钱,现在找「有钱的家人们」借钱,如果你借给我1万大洋,每天我给你1个大洋,一个月后你可以取走你的本钱。如果你不取走本金,第二个月开始每天增加到1.5个大洋,以此类推,每个月增加0.5个大洋,此法无上限。听着很美好吧?大部分人不相信这么「一眼假」的骗子,但是有一部分人心动了就去存了钱

「植物财富」后来成立了信托公司,就拿出了一部分钱投资了民国政府的建设,比如帮国家修路,开发水利,开发房地产等,逐步他就成了政府的「好朋友」,再加上先进入的勇敢者开始大手大脚的花钱了,更多人心动了。有了政府的背书的信托公司,大家更相信他了

「植物财富」因为业务的增加,裂变出了四家财富管理公司同时进攻市场,此时的核心业务已经成为了「某公司+植物信托=上市公司」的「收并购」模式。即把原先融资难的民营企业扶持到上市公司,通过的控制产业链去赚股市的钱和低买高卖包装套现,以及配合政府商人赚国家的钱

植物公司从一开始就是在建立「信任」。最终通过不断的运作「兑付利息」来保持信任,加上民国政府的背景最终成为了「国字号的信托公司」,「高息揽资」的模式早晚会随着「东墙和西墙的倒塌」崩溃,但这是后话了



现实比故事还精彩

「汉密尔顿」和「植物信托」从外面看完全是两个物种。一个是大洋彼岸的国家,一个是旧时代的金融公司,但是其底层逻辑完全一样,都是通过高息吸引资本进入,旧债换新债保持资金池,然后用大资金去赚钱给人付利息

很符合逻辑的玩法,看着没有什么问题。但是你再深层次看一点:10%+的利息,什么行业的税后净利润比这个高或者说投资给企业,有多少行业可以兑付这个利息。而且我这么大的利息压力,要确保我每天都能赚钱,还要减少亏损,多高的投资高手能做到这一步?股神也做不到。

为了能够持续下去,不仅仅是要付利息,我还要给手套不小的费用,以及我自己的收益。那我就要去做一些被法律禁止的生意,因为那样的生意才是高利润的生意,才能让我永续下去。军火和毒品作为国家是可以玩的,毕竟只有一张「国家」牌照,企业就要想其他方法了。

对于公司不能只能在灰色区域「蹭蹭」,于是越界的事就来了。什么内幕交易,坐庄做局,以次充好,侵占国有等等的手段齐上阵,让这辆庞大的战车开动起来,从而裹挟了更多的钱,人,官,商。因为利益链够大、有恃无恐,反正「我死了陪葬的人能排到巴黎」,胆子就越来越大的时候,已经到了可以「黑白通杀」,谁挡就杀谁的地步了。

曾经,我看过一部张国立和王志文演的电视剧。那时的我仍相信黑白分明,我觉得这电视剧演技不错,但拍的仅仅是「艺术」,生活中怎么可能有这种事。但当我从事咨询行业后,接触到了担保、不良、信托、掮客、过桥这些从没有见过的方式方法后,我觉得电视剧拍的太保守了。不过也是,毕竟写文章都发不出,更别说电视剧的审核了。



写在后面的话

金融本身是个工具,在监管下可以发挥调节市场的作用。让金融无法掌握的不是金融本身,而是背后的权力。所有人都在喊把权力关进笼子,让金融市场化……抱歉!没有人能做到。从汉密尔顿打开「潘多拉魔盒」的那一天,他就是权力之下的产物,你用美国经济学的理论是不可能找到答案的,毕竟源头就没有答案。

投资从出现的那一天就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美国淘金者都会用「PPT」找钱分担风险用别人的钱搏自己的「钱途」,赢了大家分输了各认倒霉。而我们的民营老板更多的事借不到钱。此处不是项目或者人品的问题,而是市场上都是高兑付的理财产品,投资给你的钱怎么能跑赢利息?不能跑赢利息我难道要暴雷?这种给高息配套的金融服务能合规操作才见鬼了。所以,民营企业那薄如纸的利润你还想要投资?商业银行都不给你别说投行了

金融这种普通人知识盲区的东西,肯定是有多擦边就多擦边了。大部分普通人完全不碰,暴雷当热闹看,图一乐也挺好;而操盘手是既得利益者怎么会去起底和掀桌子,他不想混还想要命呢,所以悄悄发财;吃过亏的骂骂咧咧离场了,心态崩了,玩不起躲着走呗。最后就剩下一群心怀鬼胎的庄家,赚点小钱的荷官,一票输红眼的赌徒,和外面乌泱乌泱想进来搏一搏手气的新韭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高息   信用   大洋   美国   利息   逻辑   汉密尔顿   利益   生意   植物   黄金   金融   政府   更多   故事   国家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