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12年一次的交配,其余时间基本静止,它们是地球最懒生物

文|面包飞满天

编辑|面包飞满天

斯洛文尼亚当地有一个流传了百年的传说,据说连续暴雨天气后某地会有“龙”出现斯洛文尼亚的旧版硬币上至今还能看到它的身影。

直到17世纪中叶才有科学揭开了真相,证实这其实是一种罕见的蝾螈,也是欧洲唯一的穴居蝾螈,被称为“最像龙的生物”

曾经在网上流传甚广的一张“昆仑山真龙”就是根据这种动物的图片加工出来的,可见这种生物的形态神奇。

«——【·洞螈的奥秘·】——»

洞螈,是一种栖息于黑暗洞穴的神秘生物,整体颜色为浅粉色,身躯细长而柔软,头部有三对小巧可爱的珊瑚装腮,四条短短的腿部支撑着整个身体,蜿蜒起来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

洞螈隶属于脊索动物门下的两栖纲,是洞螈科洞螈属下的唯一存活物种。

它们只分布于意大利北部伊松佐河域中的卡尔索石灰岩溶洞,以及延伸至斯洛文尼亚南部和克罗地亚西南部的类似洞穴系统中,这种上古生物体长可达40厘米,是欧洲唯一的洞居脊椎动物。

洞螈们全身呈现出苍白的颜色,在漆黑的洞穴中显得格格不入,因为血液的原因泛起微微的粉色,毫无其他色素,这是长期生活在无光环境下的进化结果。

洞螈刚出生时眼睛仍然存在,但很快就会萎缩隐藏在皮下,取而代之的是发达的嗅觉与听觉,它们能通过嘴边的神经节点感知外界震动,也能侦测猎物散发的微弱电流,这对它们捕食至关重要。

洞螈过着非常惬意懒散的生活,能保持同一个姿势达6年之久而不进食,洞穴环境稳定,食物匮乏但天敌也少,这让它们的新陈代谢极其缓慢,平均12.5年才交配一次从幼体成长到性成熟也需要十年之久。

尽管洞螈的分布局限于几个溶洞系统,但它们在地球上的存活时间已达1500万年,我们不得不惊叹,这个看似脆弱的上古物种,是如何在无光的地底世界繁衍生息,并保持着神秘又丰富的生命力。

或许正是洞螈这般外形与中国传说中的龙相似,启发了古人对龙的想象,传说中龙能飞腾于天,也能藏身地底,正如洞螈生存的环境一般。

洞螈仿佛是龙在人类尚未亲眼目睹前,在地底世界存在的化身,它们向人类展示了生命适应环境的奥妙,也诉说着演化的伟大与生命的顽强。

«——【·洞螈为什么这么“懒”·】——»

洞螈生活在地下洞穴中,这里光线极其微弱,氧气也比较稀少,更关键的是缺乏食物来源。

洞穴中除了少量细菌之外,基本没有其他生物可以长时间生存在这种环境,洞螈为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进行了一系列的适应性进化。

洞螈的皮肤全部呈现出白色,因为不再需要黑色素来抵御阳光辐射,但如果把洞螈带出洞穴放到阳光下,他们也会快速变黑,再次回到洞穴又会慢慢变白。

同时它们的眼睛也在出生后几个月内逐渐退化,最后被皮肤完全包裹起来,只保留了最基本的感光功能。

这表明洞螈已经不需要依靠视觉来获取外界信息了,与此同时,洞螈灵敏的嗅觉和听觉能力以及嘴唇部位感知微弱电流的皮肤,成为它们获取食物和方向定位的主要方式。

这些变化也见能在其他穴居动物身上看见,例如仅生存于广西凌云县地下的凌云沼虾

为了在长期的食物短缺中存活,洞螈形成了三大生存策略:

第一,食物利用效率极高。洞螈的食谱包括洞穴中的昆虫、蜗牛和螃蟹等,因为环境问题,这些食物含有的营养非常匮乏,但洞螈会整个吞下,在胃中慢慢消化,最大限度吸收营养。

第二,能量储存机制强大。洞螈会把食物中的营养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体内,成为日后生存的能量来源,为了节省储存脂肪的能量消耗,洞螈大部分时间都保持静止状态。

第三,新陈代谢水平调节灵活。当猎物匮乏时,洞螈可以大幅减慢新陈代谢,降低能量消耗。

在必要时,它甚至可以分解自己的肌肉组织来获得蛋白质,维持基本生命活动,这种自体吸收策略,人类在极端饥饿的环境下也会采用这种消耗自身肌肉的方法。

洞螈惊人的生存策略令它拥有绝佳的禁食能力,2020年的一项长期观察记录了一只洞螈在完全静止状态下禁食7年之久。

而来自英国和匈牙利的研究人员对19只洞螈进行了8年跟踪,通过定位装置确认其中一只洞螈在2569天内几乎没有移动,刷新了脊椎动物的不动生存记录。

虽然尚未成功观测到确切长寿个体,但基本可以确定洞螈的寿命可达70年。

洞螈的交配周期被估计为12.5年一次,漫长的生命周期是洞螈耐心适应洞穴这个封闭小天地的结果。

从17世纪发现洞螈一直到2013年,科学家们才首次在斯洛文尼亚某水族馆里观察到了洞螈产卵,整个卵泡轻盈透亮,点缀着微微的淡蓝色,像一颗闪耀的星星,之后经过130天的细心关照,才终于孵化。

洞穴环境对洞螈产生了深远的进化影响,首先是食物匮乏,这使得洞螈形成了高效的食物利用方式,并学会了长时间禁食。

洞穴中微弱的光线也导致洞螈眼睛的退化,同时,洞穴提供了绝对安全的生存环境,洞螈不再需要快速移动来躲避天敌。

这种种条件共同影响了洞螈的进化方,使得洞螈的新陈代谢非常缓慢,可以长时间保持不动,毫不费力地度过漫长的岁月。

在人类发现它们之前,洞螈就在地底生生不息了几千万年,它们成功适应了洞穴这一封闭生态系统,并成为这里的顶级掠食者,因此苍白的皮肤也并未在这黑暗的环境里给它们带来威胁

«——【·洞螈的灭绝危机·】——»

从始至终洞螈仅分布在欧洲部分溶洞之中,种群数量十分有限,它们漫长的生命周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

洞穴环境的变化,比如温度上升和水源减少,都会对洞螈产生负面影响,此外,溶洞遭到破坏以及非法捕捉也对洞螈存活造成直接威胁。

各国需要加强对洞穴生态系统的监测和保护,确保这一古老物种能繁衍生息,人类有责任珍惜洞螈这一独特的洞穴守护者。

人为因素正在改变洞螈的栖息地,给这种古老生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洞螈最大的栖息地波斯托伊那溶洞中,为了运送游客而专门修建了铁路,虽然更深处的洞螈栖息地谢绝入内,但人类活动依旧在影响洞内的水质。

每天大量游客的呼吸让洞内积累更多二氧化碳,水质变得更加酸性部分洞螈还被当成宠物展出,过度的外界接触对这种注重隐居的生物是一个巨大的干扰。

除此之外,阿尔卑斯山冰雪融水减少,导致溶洞中的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洞螈对水质变化极为敏感,一旦地下水受到污染,洞螈就会在短时间内死去,洞螈栖息地的萎缩也意味着它们失去了重要的觅食场所。

洞螈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但它们进化缓慢,行动迟缓,无法快速适应外界的巨变,在种种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洞螈正处于极高的灭绝风险之中。

保护洞螈则面临着极大的难题,一方面,斯洛文尼亚需要发展旅游业,但这破坏了洞螈的栖息地。

另一方面,控制洞螈数量的做法十分生涩,碍于洞螈的缓慢成长,等待一个幼体洞螈性成熟要十年之久,人类很难形成有效的人工繁育手段,而且如今现存的洞螈数量也无法支撑专家用来研究。

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这个古老种族,以更好地保护它们,也许有一天,科技的进步可以让洞螈适应地表环境,不再仅仅依靠洞穴生存。

«——【·总结·】——»

洞螈的存在意义远超我们的想象,它们不仅是地球环境的活标志,更是生命进化的奇迹,我们有责任保护这些古老而珍贵的生灵,让它们不再逃避这个世界,而是安然生存。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这才是永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斯洛文尼亚   无光   蝾螈   生物   溶洞   传说中   洞穴   新陈代谢   匮乏   微弱   缓慢   外界   食物   地球   人类   环境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