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领诺奖的“任性”大神,究竟是谁?

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最年轻的诺奖得主获奖时年仅25岁;持续颁发100多年,诺贝尔基金会的钱反而越来越多了;为了拒领诺奖,有位大神居然专门写了一份声明,请人在颁奖典礼现场宣读……这些关于诺贝尔奖的趣闻,你听说过吗?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2023年诺贝尔奖将于10月2日至9日陆续公布。近日,今日头条推出“你不知道的诺奖”系列主题策划,邀请6位优质科学领域创作者,带你了解不为人知的诺奖冷知识~

以下是部分精华内容,快来看看吧!

一百多年了,诺奖的钱为啥花不完?

头条用户@雅桑了吗

从1901年到2023年,一百多年过去,诺奖奖金没发完,诺贝尔到底留下了多少钱?

来自诺贝尔基金会的官方数据显示,1901年诺贝尔基金会正式接管诺贝尔遗产时,起始总净值大约是今天的1.7亿美元。截至2022年底,总资产已涨到了将近5.5亿美元。

诺贝尔奖金为什么越发越多?诺贝尔曾在遗嘱中写道,除分给亲属的10%左右遗产外,剩余的90%左右的遗产用来办基金会,但这笔钱只能存在银行里面,每年再将利息用于投资和颁奖。

按照诺贝尔当初的想法,每个奖项奖金,必须得保证一位教授20年不拿工资,也能继续研究。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发时,单项奖金为15万瑞典克朗——在当年够一个建筑工人150年的工资。

但这也跑不赢通货膨胀。为防止破产,诺贝尔基金会做出了一个决定:允许使用资金进行股票和不动产等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再加上瑞典政府注资和部分社会捐款,这才让基金会又活过来了。

来源:图虫创意

最年轻的诺奖得主才25岁!

头条用户@爱较真的戴老师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科学大奖,百余年间,诺奖获得者英才辈出。尤其是在量子力学创建期间,一批充满激情的年轻物理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1915年,年仅25岁的劳伦斯·布拉格斩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和他一同获奖的还有他的父亲亨利·布拉格。

1890年,劳伦斯·布拉格出生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小布拉格小时候的一次意外骨折,让布拉格父子与X射线研究产生了交集。

通过阅读文献,老布拉格了解到大洋彼岸的科学家伦琴利用X射线看到了人类的骨骼结构。爱子心切的他立即搭建了一台X射线设备,用在了儿子身上,让小布拉格很快康复。

15岁那年,小布拉格进入父亲就职的阿德莱德大学学习,并以一等学位毕业,进入剑桥大学深造。1909年,老布拉格重回英格兰,在利兹大学担任首席物理学教授,父子二人开启了一同研究X射线的时光。

1912年底,他们便对X射线晶体衍射现象作出了理论解释,即大名鼎鼎的布拉格定律。老布拉格以此理论为依据,搭建了一台X射线光谱仪,开始解读无机物的晶体结构。

两年后,布拉格父子解析出了氯化钠、硫化锌及钻石等无机物的晶体结构,开创了X射线晶体学。也因晶体结构测定的研究,二人在1915年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奖物理学奖。

布拉格父子 来源:physicsworld

这项诺奖研究,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

头条用户@硬核熊猫说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研究被称为“救人最多”的诺奖研究之一。

上世纪50年代,我国每年有三千万人感染疟疾。1967年5月,全国数百名科研人员聚集北京,组成新药研究团队。两年后,屠呦呦加入,被委任为组长。之后,她走访名医,查阅各种中医典籍,汇编成《疟疾单验方集》,汇总了足足640种中药。

看到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的记载时,屠呦呦受到启发:中药一般都是煎服,青蒿却需要“绞汁”,她于是决定,用沸点比较低的乙醚来提取青蒿。

来源:图虫创意

事实证明,古籍中的经验完全正确。1971年10月,屠呦呦对191号青蒿提取物进行抗疟实验,结果显示:抑制率达到惊人的100%。中国终于找到了潜在的抗疟新药。

为验证青蒿素的抗疟疗效,屠呦呦曾数度亲身试药。1973年,团队又从青蒿素衍生物中发现了双氢青蒿素,将临床药效提高了10倍。1990年底,中国疟疾病例数已从千万骤降至11.7万例,死亡人数减少了95%。

中国抗疟的成就也引起了全球的高度关注。医学期刊《柳叶刀》通过长期跟踪和统计证实,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高达97%。2004年,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合疗法列为抗疟的首选药物。据世卫组织统计,仅在2000年至2015年期间,全球疟疾患者死亡率下降60%。

青蒿素拯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屠呦呦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

这位拒领诺奖的大神,究竟有多任性?

头条用户@无知君

历史上第一个自愿拒领诺奖的学者,是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萨特。

1905年,萨特出生于巴黎。他的童年是在外祖父母家度过的,其外祖父是一位语言学教授,家中拥有大量藏书,萨特也因此获得了丰富的知识。1933年,萨特赴德留学,悉心研读哲学,同时开始文学创作。

萨特的读者遍及全球,而他的淡泊名利更是让人津津乐道。

1964年,当萨特得知自己被诺贝尔奖评委会提名时,当即致信评委会,表示将拒绝该奖项。但评委会还是决定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给他。

得知颁奖消息后,他又立即起草了一份声明,请他在瑞典的出版商委派一位代表在颁奖典礼现场代为宜读。声明写道:“我拒绝荣誉称号,因为这会使人受到约束,而我一心只想做个自由人,一个作家应该真诚地做人。”

在萨特看来,成绩已是过去式,他坚信作家应该保持独立,不该受荣誉影响,哪怕是诺奖也不例外。

1955年,萨特在中国拍摄的照片 来源:百度百科

⁡‍⁣⁤⁣‌⁣⁡⁣⁢‌‬⁡‌⁣⁣⁣⁤‍‍⁤⁡⁣⁡⁡‍‌‬⁢⁣⁤‌⁡⁢⁢

必然or偶然?

一次意外实验失误引发的诺奖

头条用户@蛋哥扯蛋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在获奖之前可谓无人知晓,甚至他都不是学化学的。

田中耕一大学学的是电气工程专业,1980年代的日本半导体产业如日中天,想进入这行几乎要“挤破头”。在报考某知名电子制造公司时,田中耕一意外败北。后来,在导师推荐下,他进入了日本岛津公司,主攻科学仪器的制造和研发。

刚工作,田中耕一就遇上了大难题:当时大部分制药公司正为无法测量某些药物的分子量发愁,如能解决这一问题,将是革命性的突破。但正常用激光照射大分子物质时,高温会迅速破坏其分子结构,需要寻找一种基质,来充当降温的缓冲剂。

面对几百种候选物质,田中耕一需要挨个试验。就这样,日复一日,两年后,意外发生了。

1985年2月一次实验时,田中耕一将甘油误当做丙酮倒入了钴粉中。两者差别很大,他立马就发现了失误。因钴粉在当时价格昂贵,为了留用剩余的钴粉,他便用激光照射,希望能加速甘油蒸发。此时,光谱仪上出现了一道他从没见过的信号峰值波动——他竟然成功检测到了维生素B12的分子量。

1987年,他首次在日本质谱学会上对外公布这一成果。4个月后的一次讨论会上,团队又用英文向全世界公布了这一消息,不料反响甚微。此后十多年,他只获得过日本质谱学会颁发的一项鼓励奖。

直到2002年10月9号,他接到一个来自瑞典的电话,命运的齿轮才开始转动。挂完电话,胡子拉碴、满头油光的田中耕一甚至还没来得及换掉工作服,就被推进了新闻发布会,这时他才意识到,他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奖化学奖。

获奖2个月后,岛津公司破例提升他为董事待遇,日本质谱学会也为他重新颁发了特别奖。田中耕一的成功或许存在偶然因素,但他多年如一日坚持科研,即使没有意外,他的人生也将必然精彩。

田中耕一在领奖现场 来源:网络

上今日头条

搜索“你不知道的诺奖”

了解更多

你不知道的诺奖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15

标签:萨特   劳伦斯   诺贝尔奖   布拉格   诺贝尔   瑞典   青蒿   疟疾   评委会   大神   日本   射线   晶体   基金会   任性   青蒿素   全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