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树声只是正兵团,为何能授大将?军旅生涯里有答案!

#挑战30天在头条写日记#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发展史上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军衔制的实行,使得这支从革命战争的烽火硝烟中走来的人民军队向着现代化、正规化迈出了重要一步。

无论对于将军元帅,还是更多奋战在一线的指战员,这无疑是他们军旅生涯中至高无上的荣耀时刻。

他们当中最耳熟能详的当属战功赫赫,彪炳史册的十大元帅,当然要说带兵打仗,十位大将同样不遑多让,他们之中既有年少成名的少年英侠,同时不乏老骥伏枥的丹心铁血。

他们演绎了太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荡气回肠,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革命史,曾经那些厉兵秣马的岁月或许几天几夜也无法讲完。

当时55年的授衔主要是以52年军队级别评定为标准,也同时参考了将帅们土地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的相关资历,总体上看是众望所归。

不过也有一些评定结果似乎有所争议,原因自然众说纷纭。

王树声将军便是其中之一。

他位列大将,可按照当时的标准,52年评级要在正兵团之上才有定衔大将的资格。

而那时的王将军只是正兵团级,似乎是差了一些。

那么王树声将军的大将军衔究竟是名不副实还是实至名归,或许只有从将军的军旅生涯中寻找答案了。

投笔从戎的先锋官

1905年,王树声将军出生在湖北麻城县的乘马岗镇。

王树声的父亲在当地颇具声望,他依靠着勤劳和果敢让一家老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得以丰衣足食。

他没有选择小富即安,而是依旧早出晚归,风餐露宿,经过数十年的打拼,总算是积下了一份颇为丰厚的家业。

同时王父思想开放,对子女的教育更是格外的用心,他推崇儒家传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信条,不过对于西方的新技术、新思想也从不排斥。

小时候的王树声本名叫王宏信,父亲希望他从小就能树立宏图大志,活出自信人生。

至于说王树声这个名字,那是为了适应革命斗争的需要后来才改的,当然这都是后话了。

王树声从小天资聪慧,还十分勤奋刻苦,七八岁时的他已经可以和十几岁的大孩子们在功课上一较高下了。

很多村里人都夸他是个神童,尽管父亲平日里事务繁忙,还需要经常外出,但只要是一有空,他都会带着年幼的王树声到田间地头走走看看。

看这里的一草一木,看五谷杂粮,当然也有人生的百态与世事的无常。

从小也是苦出身的王父自然对家里的佃户有了更多的共情,他不像当初的许多地主那样盛气凌人,欺男霸女,搞得天怒人怨。

相反,碰上兵荒马乱,水旱蝗灾,他还会主动给农人们减免租子,时间一长也就成了镇子上有口皆碑的大善人。

后来晚年的王将军回忆起他的父亲曾感慨“父亲的教育对我的影响很大,如果不是他,或许世上只会多一个籍籍无名的公子哥,而不会有开国大将王树声。“

后来王树声外出求学,也是在这期间,他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列主义和工农革命思想,他如获至宝,接着在信仰的驱动下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大革命风起云涌的阶段,北伐的捷报频传,尤其在两湖一带,群众的革命热情空前高涨。

因为在宣传,组织工作中的突出表现,王树声被任命为中共麻城县委兼任农会组织部长等职,秘密创建了麻城的第一支农民武装。

1927年是个多事之秋,蒋介石在南京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也在武汉另立中央,国共合作名存实亡,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武装斗争迫在眉睫,王树声临危受命,回到家乡开展起义前的准备工作,他以教师身份为掩护,传播革命思想,发动农民群众。

同时还身体力行,说服家人,今后不再收租收息,带头焚毁地契、借约。

本来王家平时和这些村民关系就很好,这下有了王树声的振臂一呼,更是有了一呼百应的效果。

众人奔走相告“跟着树声干吧,人家是真革命!”

农民运动让作威作福惯了的地主豪绅们如芒刺在背,他们提心吊胆,他们担惊受怕,和王树声领导的农会视同水火。

其实在黄麻暴动正式打响前,斗争就已经开始了。

乘马岗大河铺罗家河村有个大土豪,名叫丁枕鱼,是王树声的嫡亲舅公,他家有良田700亩、房屋几十栋、保镖数十人,雇用许多长工短工,被称为“麻城北乡一只虎”。

他的儿子丁岳平更是心狠手辣,常常仗势欺人、鱼肉乡民,作恶多端。

丁枕鱼父子对农民运动极端仇视和恐慌,指使爪牙撕毁了农会的通告和标语,甚至大河铺乡农会罗家河分组的办公室也被付之一炬。

群众义愤填膺,却也面露难色。面对自己的亲戚,王树声还能坚持立场,秉公处理吗?

人群中不免有些躁动,怀疑之声不绝于耳。

匆匆赶来的王树声看出了大家的顾虑,他斩钉截铁道“革命嘛,哪能讲亲戚情面;如果是谁反对农会,我就会跟他斗到底。”

当天夜里,在王树声的带领下,愤怒的群众冲进了丁枕鱼的家,那些平日里耀武扬威的爪牙们纷纷慌不择路,抱头鼠窜。

还在睡梦中的丁家父子猛然惊醒,他们连鞋都顾不上穿就翻上墙头,不成想被早早等候在院子外的群众抓了个正着。

王树声打开丁家的粮仓,这可都是农民的血汗啊,刹那间群情激愤,不可一世的丁老虎也不得不低头认罪。

王树声不仅组织农民运动是一把好手,指挥战斗同样是将遇良才,后来在黄麻起义中,王树声作为麻城武装的最高指挥,他身先士卒,临危不乱,有效的配合了其他几支起义队伍的战斗。

虽然和党的历史上著名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相比,黄麻起义的规模不算大,参战部队也不算多,可这支队伍却成为了后来红四方面军的雏形,其中更是走出了包括两名大将、五名上将在内的100多位开国将军。

足可称得上是将星云集,风云际会。

本只是个教书先生的王树声也正式拿起枪,他的军人生涯也就此开始了。

西路军的梦魇

此后的日子里,王将军和他的战友们共同创建了鄂豫皖根据地,还作为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参加了后来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6年的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可是周边依旧是强敌环伺,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中央制定了西渡黄河,发起宁夏战役的计划。

当时的王树声岗经过长征,身体十分孱弱,其实完全可以待在后方,安心养病。

可将军对自己要求十分严格,面对组织的召唤,自己又岂能无动于衷,他主动请缨,坦然面对前方未知的挑战。

割据青海、甘肃一带的军阀马步芳便成为了西路军头号劲敌。

马步芳是土匪出身,是这一带的土皇帝,靠着兄弟义气,招募了不少的散兵游勇,本来充其量也就干点打家劫舍,杀人越货的勾当。

可谁知南京政府的一纸委任状让这支杂牌军摇身一变成了蒋介石的部下,这次刚好有了露脸的机会,马步芳也想解决西路军这个心头大患,给新主子送一份大礼。

其实,客观的分析当时双方的实力,人数相当,火力配置也是难分伯仲,可毕竟红军是长途奔袭,人困马乏,马家军却是以逸待劳,时间一长难免便落了下风。

事实正是如此,前期西路军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马步芳的手下则是溃不成军,丢盔弃甲。

可不得不说,马步芳带兵还是有些门道的,他把地方民团武装起来,频繁骚扰西路军驻地,自己则是按兵不动。

而孤军深入的西路军,随着给养的枯竭逐渐陷入了马步芳的重重包围圈。

马家军这时突然出击,猝不及防的西路军战士许多都牺牲了,剩下的也只好化整为零以游击战和敌人周旋。

当他们再次走出祁连山时,就只剩下不到10个人了。

王树声也和队伍走散,凭着一定要找到党组织的信念,他沿路乞讨,历尽艰辛,最终返回陕北。

几个月后,王树声在延安的窑洞里见到了毛主席,他没有推卸责任,主动请求中央的处分。

毛主席对他讲“你回来了就是胜利。”

可这次败绩还是让王将军难以释怀,此后的很长时间,王树声都再没有到一线带兵,而是把精力更多地放在了后勤装备工作上。

领导们也希望新的工作能让他尽快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

再上大别山

一晃又是几年,膏药旗已经被扔进了历史的垃圾堆,国共两党再一次针锋相对,谁来主宰未来中国的命运,也该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了。

战争初期,蒋军的兵锋直指陕北和山东,大别山区则兵力空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其战略意义非凡,王树声作为土生土长的大别山人回到了阔别十多年的故乡。

这次的他作为刘邓大军的先遣队,奉命建立豫西根据地,可以说是兵强马壮,唾手可得。

历史再一次给了王树声建功立业的机会,可这一次他犹豫了。

他想到了当年西路军饮恨河西走廊时的林林总总,想到了曾经朝夕相伴如今却天人永隔的战友、朋友,他打消了主动出击的念头。

其实当时的豫西一带并没有国民党军的主力,如果主动出击极有可能取得巨大的战果。

可现实难免阴差阳错,战场环境又瞬息万变,回过神来的蒋军立刻调兵遣将,把豫西一带围得水泄不通。

王将军的队伍不得不转为守势,不过在根据地百姓的配合下,他们通过游击战术,拖住了数倍于己的敌人,有效的支援了全国范围内的解放战争。

建国后的王将军也丝毫没有闲下来,他每日粗茶淡饭,不吸烟,不喝酒,依旧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孜孜不倦的工作着。

他酷爱家乡的苦丁茶,据他说,最好的是龟山“老乌龟下巴”下几棵茶树长出的茶叶。茶泡好后,杯中一半水一半茶叶,很苦,可喝到嘴里,回味甘甜。

他心系国家、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作为军人,没有组织过大兵团作战,对于王树声而言显然是个遗憾,可将败走河西走廊和大别山转瞬即逝的战机归咎到他个人的身上,显然不是客观正确看待历史的态度。

尤其解放战争后期,王树声的战绩还是可圈可点的,其贡献也绝不该被抹杀。

1954年王将军成为国防部七位副部长之一,其他六位分别是黄克诚、谭政、萧劲光、萧克、李达、廖汉生。

这六人分别来自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来自红四方面军的却只有王将军一人。

这也给一年后的授衔定下了基调,毕竟元帅之中徐帅是四方面军的代表,大将之中如果没有一位四方面军的将领显然也是不合适的。

或许有人会有疑问,陈赓大将不是出自四方面军吗?可是陈赓大将的履历十分特殊,他做过特工,也做过军事主官,虽然他曾担任四方面军的参谋长,不过1933年后,他就隶属于中央红军了。

所以参加过黄麻起义的王树声显然更加合适。

1955年,王树声将军正式被授予大将军衔,这是对他创立四方面军和鄂豫皖苏区的肯定,更是对他戎马生涯的褒奖。

可以说是不偏不倚,当之无愧。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太平本是将军定,从未将军享太平。

老一辈革命家的丰功伟绩值得每个人铭记,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更是永远的丰碑。


感谢您阅读到这里,我们将持续更新,点个“关注”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分享,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探讨,再次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革命战争   麻城   大将   解放战争   大别山   陕北   黄麻起义   鄂豫皖   农会   军旅   根据地   兵团   中国   将军   生涯   主动   父亲   答案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