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组内乱激情互骂,摆烂拍出来的片子,居然不是烂片

#秋日生活打卡季#

一部电影开机前,导演突然对剧本失去了兴趣,怎么办?


临时起意,推翻重写。


结果,在一轮极限操作下,他们花了7天完成定稿剧本,十几天之后,便以全新的故事和阵容开始了拍摄。


它骂影评人。


骂编剧、导演、制片人,骂遍了所有人。


最终,2021年,平遥国际影展,它一举夺得最佳导演殊荣,并在同年,入围戛纳,受到了影迷的一致好评,豆瓣开分8.3(如今7.5)。



但票房呢?


上映5天,仅仅242万,如今排片也只剩下了0.8%,身处下线边缘:



永安镇故事集



导演魏书钧,最让人期待华语新导演之一,至今每一部作品都入围戛纳。


主演杨子姗、黄米依,以及,本片的编剧,康春雷(没错,他演自己)。


海报里打出了试图拉拢所有影迷和观众的口号:“为华语电影提一杯”,“好笑得不像文艺片”。


看起来是老少咸宜?


但。


Sir看完后却觉得。


这样的电影,遇到这样的口碑与票房落差。


似乎,也是无可奈何。



01

生活在围城


简单来说,《永安镇故事集》就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讲述一个剧组来到一个叫做永安镇的小镇上拍电影,所遇到的人和事。


影片分为三段。


而第一段,Sir觉得,大概就是魏书钧改的原剧本里的故事:一个饭馆老板娘忍受不了一成不变的生活,想要逃


只是不同的是。


让她出逃的理由,是因为剧组的到来。


老板娘叫小顾(黄米依 饰)。


她的生活,由这些“一成不变”构成:小孩没有尽头的哭声,不停涨奶的胸部,每天都在洗刷的吸奶器。



但是,她始终有个跳出现状的梦。


这段故事一开始,就有这样一个镜头,当她抱着孩子去菜市场,一簇鲜艳的红气球,漂移在菜市场的顶端。


那像是和艺术有关的梦,在远离生活的中空,被天花板抵着,又被地面牵着,怎么都飞不出去。


于是上一个场景里,小顾还努力让自己生活的颜色不那么单调,她去做指甲。



但下一场景。


公婆就催她过来剁鱼,指责她,搞那个指甲还怎么干活。


直到,她遇到了一个声称“为华语电影”的剧组。


电影真的能改变人的生活吗?



小顾觉得,有可能。


她被推荐在摄影棚摆出种种演员的姿势,于是全力以赴。


即便只是一个服装的替身。


她对着镜子搬出“大明星”的模样,墨镜,红唇,大波浪。


即便还是80年代的审美。



但。


突然的现实打断了她的幻想,一声婴儿啼哭,一次涨奶痛感,时时刻刻地提醒着她,其实,她不属于那个爱丽丝的“仙境”。


理所当然。


她的梦还是破灭了。


大明星真女主陈晨(杨子姗 饰)来了,小顾被先前献殷勤的摄影师狠狠推到一边,所有人都在看着她,让她给大明星示范怎么剁鱼。


公婆让她做的事,电影梦也让她做,原来,他们都没有两样


她只能带着所有的情绪,一刀、一刀剁着鱼。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这部电影最触目惊心的场景,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电影解决不了任何现实问题,困境中的人也无法真的逃离。


所以永安镇本身。

其实就是生活困境的外化。


在这个叫做《独自等待》的篇章里,它是那间必定会接手的小饭馆


在几十年不变的桌桌椅椅间,闹腾的孩子、焦头烂额的中青年、晒太阳的老人。


三代人走着圈儿,就这样走完了一生。




02

受困的众人


当然,如果按照这个路子拍下去,《永安镇故事集》大概率会拍成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


但同时,也会更少人关注。


魏书钧的聪明之处在于,他随即调转镜头,把目光放在大明星陈晨身上,拍摄了第二段故事,《看上去很美》,并问:出走是不是可以解决问题?


这变成了第一个故事的倒影。


明星返乡,在很多人眼里可谓风光无限,但陈晨呢?


一个词:“受困”


她出场就在豪华的封闭的汽车里,一进酒店,就被旋转门困住了。


去见老同学。


结果老同学变成了大老板,一次私人宴席,全程都在听着不切实际的东湖旅游区大饼。



去见亲戚。


不但要求她用他的房子拍摄,还非要让她内推自己的小侄子上戏。


去见初恋。


最终也图穷匕见:让她把自己的儿子塞进剧组。



就像影片的一个镜头。


欢迎回乡的舞龙舞狮场景,陈晨心里不接受,敲锣打鼓的声音先出,镜头在她脸上停了好一会儿,才反打到舞狮的队伍上。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不理解,互相隔绝,才是造成“受困”的根源。


但仅仅是讽刺所谓的“大众”吗?

还有“精英”。


于是第三段故事,魏书钧把镜头又转向了剧组,拍了段《冥王星时刻》


眼见着就要开机,剧本改不出来,怎么办?


导演和编剧:


在每个实地布景中游走,但是他们又是最不接生活气的人,张口闭口都是“改造世界,宣教太重,情感表达”。


像两只斗角的公羊,你骂我太“烂俗”,我骂你太“矫情”。



制片人:


莫名其妙all in被抬到了悬崖上。



流量明星:


已经开始去聋哑学校体验生活给自己打造人设了。


而影评人:


满口就是“性别意识,影史留名,社会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影迷觉得这部电影“过瘾”的原因,魏书钧用大量的台词、大量的文科黑话,大量的所谓艺术,讽刺了一整个电影圈。


让许多影迷发出了爆笑。


没错。


在这一段故事里我们确实看到大量的导演个人观察,而且相比于前两段来说,这一部分的内容更激烈,很容易调动起影迷的情绪。


但,这样“仅限影迷”的设计。


究竟是“天才”的灵感,还是某种“画地为牢”?



03

艺术?一脚飞踹


毫无疑问,对于一个对电影圈没什么兴趣的观众来说,《永安镇故事集》的观感是一路向下的。


第一段里,我们看到了现实,心惊肉跳。


第二段里,我们看到了倒影,略显文艺。


第三段里,我们却听两个人全程在争论到底什么是电影,试想,普通观众谁会在意这些?


也难怪。


电影推出,在大众范围里毫无水花。


就像影片的结尾,“导演”和“编剧”争不下去了,忽然因为一句“马拉多纳死了”而拉回了现实,达成了和解,这种“形而上”的矛盾处理方式,必然不会被多数人接受。



但。


作为一个影迷,Sir却觉得,最终落点落在了“电影”上面,却有一种很珍贵的表达。


我们讨论“电影反映现实”太久了。


可又曾想过,也许,那些口口声声过度追求艺术反映的人,反而损害了生活的真实?


比如第一段故事中。


明明最适合的女主角就在身边,却被摄影师一手推开给离生活最远的大明星让位。


第二段,导演拉着陈晨去堪景,残破的烂尾楼光线四窜,井中是一滩脏污的死水,那面眺望远处新区的观景墙,只是复刻了《风柜来的人》的“宽银幕电影”。



枯燥、静止和老套,所谓的好电影不过也是在重复。


到了第三个故事,编剧要“真实”,导演要“飞踹”,但真实的饭店完全却被塑料布包裹了起来,他们的确是离生活越来越远了。



艺术?


现实?


最近的地方,我们往往视而不见。


于是最终,电影的最后一幕,三个故事汇于一处。


鞭炮轰鸣,春雷一脸生不如死,陈晨和蜡像一起摆出赞,老板娘在侧边入境。


《永安镇故事集》开拍了。


但他们其实什么都没有改变,他们只是为了拍而拍



是的。


对于现实来说,电影其实是无力的。


就像在《永安镇故事集》的路演上,贾樟柯导演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

电影工作者是非常无能的、软弱的,但是又挣扎着用表达来表达尊严的一群人,我们解决不了任何现实的问题,我们存在的价值跟我们存在的证明就只有拍电影。


你说悲观也好,丧气也罢。


现实的情况就是,换成任何一个真正想创作艺术的电影剧组过来,都无法改变这个小镇,改变老板娘的命运,更无法改变更大的现实困境。



“永安镇里什么都不会发生”。


但。


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艺术?需要做梦?需要出走?


因为艺术可以对抗生活的枯燥,但同样,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过度追求艺术终究一场空。

但它是创作者时刻敲响的警钟,也是创作者的必经之路。


所以。


即便在大众范围里不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响,但Sir依然想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大家。


不是笼统的“为了华语电影”。


而是对影迷来说。


只有这样的电影越来越多地拍下去,我们才能等到属于自己“电影时刻”到来的那一天。


是私心。


也是愿景。


就像影片开头提出的那个问题:困在小镇里的老板娘出走,是为了钱?还是因为女性意识的觉醒?


都不是。


或许,她只是为了走而走。

毕竟继续走下去,才是我们摆脱生活困境的唯一方式。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就是涂怡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剧组   黄米   华语   内乱   大众   老板娘   影迷   编剧   困境   剧本   片子   导演   镜头   现实   激情   艺术   故事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