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辱华事件:所谓蠢货,真的蠢吗?

最近“苹果辱华”的事搞得沸沸扬扬。

苹果中国区官网刊出一张苹果手表选购技术代表的照片,样子很像黄种人,且留着小辫子。

也不知道是谁先“挑事”的,反正这种照片就很快被认为是苹果“恶意辱华”,苹果公司也遭强烈谴责。


但事情很快出现了反转:

一是这张照片,不仅出现在苹果中国区官网,实际上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区的官网也有;

二是有人援引“苹果工作的朋友”的说法,照片上的人是苹果公司的员工,是一名美国印第安原住民。

事情大概就这样。

所以部分中国网民,一开始很激动,后来事情真相公布以后,就显得很被动,有人嘴硬,坚持说苹果不重视中国区市场,不怕引发误会,有人承认看错了,不再说话。

也有一些博主又好像找到了表现自己智商优越感的机会,急吼吼写什么“基本盘”、“最重要的不是抵制洋货,而是抵制蠢货”。

那到底该怎么看待这件事呢?所谓蠢货,真的蠢吗?

其实我的看法很简单,任何类似所谓辱华、抵制日货、美货之类的狂热事件,背后的人都是各怀鬼胎的。

——每个人参与其中都有自己的理性打算,不一定全是情绪,蠢货未必蠢。

01 高尚盖无能

去年,有个叫蔡洋的人出狱了。

他坐了10年牢,从21岁到31岁,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交代给监狱了。

坐牢之前,1991年出生的蔡洋,是个底层打工仔,从河南南阳市卧龙区蒲山镇张庄村来到大都市西安做泥瓦匠。

蔡洋的家庭条件非常差,父亲蔡作林是多年的老砖匠,母亲杨水兰常年在家看孩子、种地,蔡洋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一家五口挤在一处房顶漏水、墙皮簌簌下落的破瓦房里。

但就是这样一个本该为自己个人的前程和生活多多努力的人,2012年9月15日,半路见人群聚集、砸日系车,他也下车凑热闹。

混乱中,蔡洋被一个叫李建利的日系车主用砖头砸到了脑袋。他随后操起手中的摩托车上的U型钢锁反击,也狠狠地超对方脑袋砸了过去,一共四下。

之后,李建利昏迷,不省人事。医院诊断,左颞顶骨凹陷性粉碎性骨折,脑挫裂伤,右上肢活动困难,属重伤、四级伤残。

逃至老家的蔡洋,很快被民警抓了。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寻衅滋事罪,判了他10年牢狱,同时判赔李建利52万多元。

这10年来,被砸伤的李建利一直拄着拐杖,2020年一次意外摔跤后,单独拄拐也不敢了,10年的康复治疗,欠下医院158万元。

而蔡洋别说赔钱了,连句道歉也没有。坐牢后,他年迈的父母,离开了老家农村,去了外地给人看林子,每月一千多元,一年一结。

出狱后的蔡洋,不愿接受媒体采访,现在也不知道干嘛去了。村里人说,“他出来后,手机都不会用”。

所以有很多人问,蔡洋干那事,意义到底在哪?

但我更想问的是,为什么是他这样一个底层的泥瓦匠去干这事?

很多人不假思索地以为,当然是因为蔡洋蠢了,文化水平不高,容易被情绪裹挟。

但是,我不这么认为。这要从一本名著说起。

话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霍弗在一个港口做搬运工人。

他有个搭档,这人笨手笨脚,工作能力极差,自己的货总是搬不好,还爱偷懒。

但霍弗发现一件奇怪的事:

虽然搭档自己的工作做不好,可他却非常热心,经常放下手中的活去帮别人。

霍弗觉得这人很有意思,他就一直在那琢磨:

为什么一个人自己的事都干不好,却偏偏喜欢去帮助别人呢?难道是因为这人非常有奉献精神吗?

他越琢磨越觉得有趣,最后干脆扩展成了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大名鼎鼎的《狂热分子》。

通过研究,霍弗发现,这种人多半不是因为心地善良或奉献精神去帮人的,相反,是为了逃避责任、掩盖无能。

怎么说呢?

就是当一个人做不好分内的事时,很容易遭人耻笑或批评,很伤自尊的,但当他去帮别人干活时,却很容易收获赞美和认可。

最重要的是,就算干不好,也没人耻笑或批评他,因为主动帮人本身就是一种很高尚的“道德情操”。

简单来说,这种人耍了一个小心机,通过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来掩盖自身能力的不足。

换言之,他们也是有理想算计的。

这是一种很微妙的心态,但却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操作。

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这么干,对于能力确实不行的人而言,这也是一种很好地保护自尊的方式。

现在很多底层老百姓,还很怀念集体时代。背后的原因也是一样的。

过去那个集体时代,只要能表现集体性道德,就能换来更高的地位,从而能遮盖他们真实才干的不足,给他们更多的安全感、自豪感。

那个年代,文盲都能当副部级乃至更高层的官员,只要他道德高洁就够了。

严歌苓写的那本《芳华》也说,那个特殊年代,能力过于突出不是好事,但生点小病还坚持干活,反而更容易获得赞美,不干自己主业主动去帮别人干点小活,反而更有机会获得表彰。

总之,霍弗的观察是非常深刻的,跨越时代,能解释生活中很多人的真实状态。

这个观察,也能推导出一个结论:

越是没啥本事、个人生活过不好的人,越有可能去干那些看起来特别高尚且能遮盖个人真实能力的事。

02 富人和穷人的“道德情操”

大部分搞阶层研究的人,都会告诉你,富人与穷人的区别,就是富人比穷人“多”了一些东西,比如更多的钱,更多的个人能力,更多更好的家世家底等等。

不过他们并不知道,其实穷人有一样东西,是比富人多的,那就是“道德情操”。

这件事我也是近些年才知道的,一般的正经研究,可不会研究这玩意。

写《国富论》的亚当·斯密,倒是写过一本书叫《道德情操论》。

这书我大学时就读过,不过直到最近几年才读明白,作为专门研究“国家财富”秘密的经济学家,对所谓的“道德情操”,斯密也算是看透了。

斯密在这本书里提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内战中死了很多平民、流了很多平民的血,但是公众却静悄悄的,一片死寂;与此同时,一个企图杀害国王的“卖国贼”被抓获以后,反而引发了狂风骤雨般的公愤。

为什么会这样呢?

斯密研究后说,这是因为,人人都为贫穷、平凡而羞耻,为财富、荣耀、名望而神魂颠倒,国王是人们欲望的终究目标,是最让他们羡慕与崇拜的对象,所以国王一旦受到什么伤害,他们简直如丧考妣,至于平民的死,说实话死再多,由于“命太贱”,人们也是无感。

也是因此,全世界都流行“伟大的国王万寿无疆”这类口号,因为最令人难以忍受的就是国王的死亡。

不过要注意了,为自己的卑下、贫穷、平凡而感到羞耻的人,是不会轻易暴露出自己的欲望的,所以他们对国王的崇拜,或者对财富、荣耀和名望的渴望,往往会隐藏起来,伪装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主要就那两个字,所以伤害国王的刺客就被他们叫“卖国贼”。

所以说,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个好东西,但是背后藏着怎样肮脏、不可告人的动机,就很难说了。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霍弗的《狂热分子》,对于高尚“道德情操”的研究,尽管对背后人性动机的分析稍有不同,一个强调掩盖名利欲望,一个强调掩盖无能、自卑,但他们两人都有同一个结论:

越是身处底层,越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武装自己。

我们从反面也可以论证这件事,就是看看那些有钱人,或者上层人,是怎么看待高尚的“道德情操”的。

斯密的结论是,因为身处上层的贵族、国王,非常清楚底层老百姓对他们的膜拜,是出于对财富、荣耀和名望的渴望、羡慕,所以对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根本不屑一顾的,偶尔需要时,也是因为这东西能巩固公众对他们的崇拜。

所以国王就算是被人赶出了皇宫,也要维持一副高高在上、前呼后应的派头,就算国家已经陷入战争、被人瓜分的危险,也要挪用军费给自己修个漂亮宏伟的庭院——高尚的“道德情操”,永远排在巩固他们个人地位的后面。

世代相袭的国王,以及野心勃勃的普通人,都非常清楚人性的秘密,所以他们才不会去管什么“道德情操”,为了维持或者获得让人崇拜的名望利益,他们会使用一切手段:

包括彬彬有礼的优雅风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果可以利用的话)、令人敬畏的雍容华贵,当然也包括欺诈、撒谎和各种拙劣卑鄙的伎俩,因为他们非常清楚,公众崇拜的是他们的成功、富贵和地位,至于获得成功所使用的一切虚伪、不堪和卑鄙,是很容易被公众遗忘和忽略的。

——这种事,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不也很常见吗?一个人但凡获得名望、财富,尽管他的手段卑劣,但依然有无数的拥趸和粉丝。

马克思研究有钱人研究了一辈子,对于有钱人怎么看待规则和道德,他的结论更是简单直白: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家就会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死的危险”。

我之前写过一个小稿子叫《罪犯与财富》,里面提到一个现象,很多逃犯,隐匿逃亡过程中,很多都成了百万千万富豪。

其实这绝不是巧合。

核心原因是,逃犯之所以是逃犯,是这些人本就是胆子非常大的人,是那种敢藐视甚至无视规则、世俗道德的人,而且他们不怕万劫不复,大不了换个地方,人生再按一次“重启键”。

这样的特质,就决定了他们比普通,更容易发财致富。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初兴的时代,因为那是一个旧规则不断消亡、新规则还未成型的时代,所以胆子大、突破规则,不会被罚,还容易获得巨大的利益,在别人畏首畏尾时,你只要胆子大就能干成事。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健林会说:清华北大都不如胆子大。因为他就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

还记得改革之初的“傻子瓜子”吗?其实按照当时的规则,他那种做法是要被抓的,违反了当时“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道德和法律规定,只不过上面开明,最高层特批了,所以他成功了,发财了。

对很多底层的没啥大本事的人来说,遵守规则、世俗道德,是他们面对规则和道德时的第一反应,因为他们需要这些东西“武装”自己,同时约束高层聪明人为非作歹。

但对很多高层聪明人或者野心勃勃的底层人来说,规则、世俗道德,就是他们发财路上的变量之一:

如果违反规则,会被罚款5000元,但可以获得5万元收益,你看吧,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违反规则,如果违反道德,仅仅是被人吐口水骂几句,却能获得50块钱收益,那他们会毫无顾忌违反道德。

现在很多消费品领域的问题就是如此,罚得太轻了,以至于有些企业主宁愿违法、违德,也要赚那份钱。

因为违法违德获得的利益,远远大于被罚的那些钱,他们只是把罚款当成了一种税而已。

实际上,对许多眼里只有利益的聪明人而言,道德、规则越严厉,就越像跌停的股票,因此越值得入手。

我举个例子,1920年代,老美一帮新教徒突发奇想,说要禁酒,这可让无数酒鬼发了愁,可对于无数投机分子而言,这简直就是天降横财的大好时机,因为只要偷偷开个地下酒吧,就能轻轻松松赚得盆满钵满。

《美国往事》这部电影大家都看过吧,里面几个道上兄弟开了一个地下酒吧,几乎天天爆满,其中的头目麦克斯跟男主面条透露:“这一小杯酒,售价一美元,成本只有一毛钱!这是九倍的差价!”

所以当美国政府废除禁酒时,最高兴的是那些酒鬼,最伤心的就是这些投机者、罪犯和资本玩家。

所以大家发现了吗?

如果说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于没啥本事的底层人来说是一种“武装”,那对那些本事较大的上层来说,就是发财的变量,最多也就是一种偶尔需要的“伪装”。

03 蠢货不蠢

了解了以上的社会与人性的真相,我们就能更好地看明白“苹果辱华”这种事了。

很多人老是喜欢表现智商优越感,一看见像蔡洋这种人,或者积极参与“苹果辱华”骂苹果的人,就忍不住说他们蠢、容易被忽悠。

但我不这么看。这种优越感,才是一种不自觉的愚蠢。

更深层的真相是,大多数的底层老百姓并不笨,也多是从利益最大化、理性的角度看待可表现高尚的“道德情操”事件的。

他们看似容易被煽动,但他们只是需要这玩意“武装”自己,一方面约束上层,一方面遮盖自己的卑怯。

还有最重要的,对于底层能力不足的人而言,在这个更加拼能力的个体化时代,能让自己一朝成名、直上云霄的机会太少,狂热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煽动起来的战争、混乱,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人生翻盘的机会。

意识到这点很重要。我举几个例子说明。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第二天凌晨,就开始轰炸香港)。

消息传到重庆,老蒋的部下跑去街上放鞭炮,当地老百姓不明所以,还以为是咱们打了胜仗,原来是老蒋的部下知道了,小日子一旦打了美国,那美国老百姓肯定就不会再摇摆了,一定会支持美国政府向日本宣战,这样就能减去中方的压力了。

其实在日本攻打珍珠港之前,在中国出生的卢斯所掌管的《生活》杂志,已经把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暴行,通过非常震撼的照片,向美国人充分展现了。

当时也有不少美国民间人士,以私人名义通过像宋庆龄主管的“保卫中国同盟”、红十字会等组织,向中国捐赠了不少抗战物资。

而且,罗斯福也一直通过广播向美国民众灌输,向日本宣战是迟早的事。

但为什么美国的孤立主义、摇摆主义还是有很大的市场,致使美国直到日本偷袭珍珠港后才正式向日本宣战呢?

除了有些石油商的阻扰外,其实还有个原因:

要让美国老百姓支持战争,要让他们接受爱国主义,那就必须有个绝对师出有名的理由,否则他们会担心自己的牺牲没有意义。

所以中国死了再多人、城市被炸得多名面目全非,美国老百姓也只愿意付出同情,但绝不愿意主动去参战,只有日本人真正入侵了美国领土后,他们的参战才是百分之百反侵略的正义之战,才有可能让自己有机会成为名正言顺的保卫祖国的大英雄。

还有一个反例。

2021年,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死于新冠肺炎并发症。2003年,他为了论证攻打伊拉克的“正当性”,为了论证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他在联大展示的装着白色粉末的小罐子,里面到底是不是“洗衣粉”,至今还是个迷。

所以一直到现在,还有大量当初抱着“保卫美国生活方式”的美国老百姓感觉上当受骗,公开或私下里咒骂美国政府这次不义之战。甚至,有不少纪录片和电影,去消解这场战争的意义。

但二战,就不一样,那是绝对的反侵略的正义之战,所以底层老百姓是完全支持的,也没有什么电影去消解和戏谑那场战争的意义,而无数曾经的普通老百姓,也通过这场战争获得了迅速改变命运的机会。

所以你看,别以为底层老百姓傻、好忽悠,他们的爱国主义狂热,也是有选择的。

我之前在写普里戈任那篇文章时说过一个事,第二次车臣战争爆发前夕,俄罗斯安全局为了煽起老百姓攻打车臣的热情和积极性,特意在几个大城市连续制造爆炸案,让公众觉得车臣武装分子是恐怖分子,该杀该剿。

后来几个知道真相的记者、前俄罗斯安全局工作人员,傻乎乎地向公众公布真相,结果陆续惨遭非命,负责调查的司法人员也莫名死亡。

这种事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为了煽动老百姓去卖命,这种做法相当普遍。

而且注意,底层老百姓也需要这么一个名正言顺的煽动,否则他们的参战就会显得毫无价值。

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些知道真相的人莫名死了以后,俄罗斯老百姓也没什么大反应,原因是,他们也不想让自己的行为显得毫无价值,不想承认自己的祖国干了一件非正义的事。

像那种喜欢骂参与集体事件的人为“蠢货”的人,其实就相当于那种自以为了解真相的记者,非要公布真相,去消解参与集体事件的意义,肯定是非常招人讨厌的。

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是那个狂热的集体时代了,所以类似那种狂热的集体性的、能遮盖实际能力、只需要表现高尚道德的机会,已经很少了。

网络上,类似“苹果辱华”这种事,算是少有的机会之一,不过这次机会很快就被事实反转了,机会也很快就失去了。

——我相信,很多人会为此抱憾不已。因为所有高尚的集体性的狂热事件中,最为高尚的事,我不说,大家一定知道那两个字。

只能说,类似这样的事件,底层普通人的“需求”会更大,但上层的聪明人有时候也会利用。

而一个社会,越是达尔文主义,即越是赤裸地比拼个人能力,越没有机会获得尊重的底层人,也就越有可能参与类似集体性的狂热事件。

所以相信我吧,一个社会充斥着越多动不动骂人蠢货的人,就会有越多的人“蠢”给你看。

(完)

#如何看苹果中国官网辫子客服形象##苹果##分享今日的感悟##神评论#

原创文稿,未经许可,禁止搬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蠢货   苹果   日本   美国   情操   中国   底层   狂热   高尚   国王   老百姓   道德   规则   能力   事件   机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